董永婷
音樂教育是一種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形式。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廣泛興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發現美,實現美育目標。
一、抓住教學契機,奏響優美樂章
1.在情感交融中感受美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教師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提供感受音樂的機會,使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和熏陶,進而對音樂產生聯想、想象并進行分析與判斷,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價值觀。筆者常常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氛圍中感受不同的“情”,以“情”促行,以“情”激趣,不斷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
2.在操作性學習中體驗美
操作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音樂學習中,操作性學習注重肢體律動、手腦并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適合學生的操作性學習活動,例如引導學生用身體表現節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及情緒的表達等,促使學生將抽象的美轉化為肢體具象的美,從而體會歌曲的創作情境及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的激情,喚醒學生內在的藝術靈感。
3.在自我探索中創造美
審美教育不僅是對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能力的培養,還應引導學生參與創造美的過程。學生用音樂表達情緒,或改編歌詞,或改編旋律,這都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體現。教師要予以鼓勵,并適時引導學生加以創新。例如在教學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時,筆者引導學生以傣族舞蹈的典型手勢和律動編創屬于自己的舞蹈作品。學生沉浸在創造美的過程中,美的種子開始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二、促進學科融合,共譜美妙篇章
1.音樂為課堂增添色彩美
在教學中將音樂和語文進行融合,能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中,教師可選用與文學作品基調相近的樂曲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讓學生沉浸在文字與音樂互相交融的情境中,欣賞音樂作品的別樣魅力。例如歌曲《春曉》原本是一首唐詩,作曲家利用兒童讀唐詩時的語言音調及節奏特點進行編曲,使得歌曲整體旋律流暢、優美動聽,歌曲朗朗上口又不失活躍的律動。
2.文學為課堂創設情境美
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旋律中“看見”音樂所描繪的畫面,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逐漸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例如《晨景》是一首描寫日出和清晨景色的優美管弦樂,筆者在教學時,將其作為《四季之美》一文的背景音樂,并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在學生欣賞樂曲時,配以文字描繪的意境,大幅提升了學生學習質量。
三、組織藝術實踐,續寫美好華章
要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師就要積極組織音樂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讓學生以全新的視角欣賞美,在音樂作品中拓展和延伸情感表達。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音樂的無限魅力,學校成立了各種課外樂團,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排練了大量的中西方經典作品。堅持每周進行一次排練、每個學期組織一次展示、每兩年參加一次藝術節比賽,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樂器演奏的技巧、歌曲演唱的技能,還在樂團的日常演出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得到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并對音樂產生了持久的熱情。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學音樂知識是培養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和途徑,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是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師應借助學校這一主陣地來滲透美育,幫助學生涵養美感,樹立用音樂美化人生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