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斌
智慧校園建設是緊跟教育信息化步伐,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關鍵舉措。通過智慧校園建設,可以極大地促進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幫助學生早日適應數字中國,將來更好地建設數字中國。
一、搭建“智”平臺,營造“智”環境
1.強化保障,扎實提高智慧環境建設品質
(1)加強組織領導,協同建設
組建智慧校園建設工作網絡,明確責任,分工合作:總務處分管技術裝備添置、維護及常規管理,教導處分管校園書房和教室信息化管理,教科室分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綜合學科教研組分管計算機室、機器人室等專用教室的使用管理等。要求全體教師常態化地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如電子白板、視頻展示臺、智慧學堂等應用于日常教學,并將教育信息化應用情況納入月度工作考核。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和部署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及時解決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2)加強隊伍建設,責任到人
學校按《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要求配備和落實各專用教室的專兼職管理人員,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組織管理網絡,使智慧校園管理更加科學規范。
(3)加強硬件建設,提供后勤保障
學校按照相關規定,通過政府采購系統完成采購。在采購前,組織有關人員對所購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把關,杜絕不合格產品和內容不健康產品進入學校,為高質量智慧校園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2.規范管理,逐步提升功能教室應用品格
(1)加強功能教室裝備
學校按《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要求做好科學實驗室、圖書館、機器人室、音樂舞蹈室、美術室、勞技室等其他專用室場的裝備工作。擁有視頻監控系統、校園廣播系統和網絡管理機房,全部建成班班通,網絡終端覆蓋每個辦公室和教室。在各實驗室門口公示各年級每學期實驗教學計劃表和實驗教學周課程表,鼓勵科學教師盡可能多地帶領學生做實驗,進一步提升學生探究科學實驗的興趣和開展科學實驗的能力。按要求做好圖書館設備裝配,除紙質藏書外,還增添了電子閱讀設備,要求圖書室管理人員增強服務意識,做好各種新書、好書的推薦活動,吸引更多學生開展閱讀活動。適當延長電子閱讀的時間,適時更新班級書柜和樓道書吧的圖書。
(2)規范功能教室管理
學校要求各學科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常態化應用揚州市教育裝備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記錄各班每周在功能室上課、圖書借閱、實驗操作等情況。加強各功能教室中計算機、無線路由器等網絡設備和各類電教設備的安全管理,重視網絡安全工作,定期進行更改路由器密碼、網絡殺毒等工作,確保學校網絡正常安全運行。
二、融合“智”應用,提高“智”管理
1.與管理工作相融合
學校各部門通過企業微信、QQ群、揚州教育云平臺、教職工管理系統、教師培訓管理系統、學籍管理系統、自動排課系統等多平臺常態化地進行日常管理,使管理工作智能化、規范化。
2.與教育教學相融合
(1)課堂教學智慧應用
學校依托揚州智慧學堂等平臺,積極打造“學力課堂”。教師在教學中能熟練運用教學助手進行備課、上課。日常教研課和骨干教師示范課均在錄播教室進行,并上傳平臺,做到資源共享。
(2)課前課后智慧輔助
教師充分利用教學助手輔助教學,引導學生課前做好導學作業,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后作業及時批閱、及時鞏固,提高教學效率。利用智慧平臺推動“五個一百”,開展“名人我來講、名曲我來奏”等活動,并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評選出單項之星。
(3)智慧活動豐富多彩
組建機器人社團,積極參加市縣組織的比賽。組織師生積極參加揚州智慧學堂組織的“教師個人空間評比”“我是勞動小能手”等活動,特別是智慧學堂中有關科普、法治、心理等內容的每日一題挑戰,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3.與學生生活相融合
(1)家校溝通方便有效
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揚州教育云學校門戶網站、家委會工作微信群、班級QQ群等平臺,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同時積極運用揚州智慧學堂、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等平臺,讓學生在線學習。
(2)安全防護實時快捷
學校大門口、食堂、教室走廊等關鍵位置都安裝了高清攝像頭,接入公安監控網,公安機關可以實時查看整個校園的安全狀況;傳達室的一鍵報警裝置能夠及時處置意外險情;食堂內的兩個攝像頭連接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和學生家長可隨時查看手機實時監控,促進陽光食堂正常有序地運行。
三、建設“智”校園,推進“智”教育
1.做好智慧校園頂層設計
制定《智慧校園建設方案》,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學校教導處、總務處、教科室、少先大隊部等行政人員共同參與的智慧校園建設領導小組,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在制定學校年度工作計劃時,將智慧校園建設作為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包括校園網絡安全制度、錄播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學生上機制度、校園網信息發布制度等,并建立相關激勵辦法。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校內優秀教師評選中。
2.開展智慧應用培訓
分管負責人和計算機教師多次參加上級電教部門組織的智慧運用培訓和網絡安全培訓。組織教師開展校本化智慧應用能力培訓,每學年每個教師要完成10個以上的培訓學時。
3.開啟智慧教學體驗
舉辦電子白板現場教學觀摩活動、智慧學堂使用研討活動等,鼓勵教師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全校教師開通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在智慧平臺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及上傳各學科資源等。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逐步發展,數字化社會建設的大背景對學校智慧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智慧校園建設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