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歪歪

如果說放假前的下午是假期最美好的時刻,那年后開工可能就是打工人不得不經歷的陣痛。這種時不時就會來一次的“不想上班”情緒,很可能就是“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第一次出現在心理學領域是在1974年,當時一個叫赫伯特·弗羅伊登貝格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倦怠這一現象。
后來,另一個美國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馬斯拉赫和她的同事們對倦怠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根據著名的馬斯拉赫倦怠量表,職業倦怠主要有這三個方面的表現:
1 嚴重的疲勞感
包括身體不適和情緒耗竭,比如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感覺“心好累”,明明有能力做一項工作卻沒有動力去做,經常出現辭職的想法……
2 去人格化
主動把自己“工具人化”,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對周遭環境產生不了影響;拉遠自己跟工作、客戶和同事的情感距離,在工作中顯得冷漠、憤世嫉俗。
3 低效能
不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工作效率降低,無助感加強。
如果你有幾天在工作中又累又不開心,看誰都不順眼(包括自己),效率也變低了——那很有可能就是倦怠了。
在尋找倦怠的原因時我們就要看兩個方面:向內看個體的原因,向外看工作的原因。
1
職業倦怠可能跟這些“個人原因”有關:
1. 人格因素
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與倦怠有重要相關性。
比如,情緒穩定性、感受世界的方式是積極還是消極,這些因素會跟倦怠的表現之一“情緒耗竭”有很強的相關性。
2. 認知方式
有研究發現,倦怠跟一些典型的“抑郁認知風格”有關,比如過度依賴外部認可、完美主義、悲觀歸因等。
3. 應對壓力的方式
有研究表明,抗壓能力跟倦怠的三個維度都呈負相關。馬斯拉赫提到過,習慣用防御、被動的方式應對壓力事件的人更容易倦怠,而積極主動應對的人則更少倦怠。
4. 自尊水平
根據馬斯拉赫的研究,量表中三個倦怠維度(疲勞感、去人格化、低效能感)都跟較低的自尊有關。
2
職業倦怠可能跟這些“工作原因”有關:
1. 工作量超載
這是跟倦怠最直接相關的因素——工作量超出了自己能夠承擔的負荷;另一種可能性是,工作類型不適合自己——因為缺乏工作需要的某種技能或特質,即使工作量是合理的,也可能出現耗竭感。
2. 缺乏控制感
指對自己的工作缺乏控制,比如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源,不能決定自己用哪種方式完成自己的工作。
3. 缺乏認可和獎勵
包括經濟獎勵(工資、獎金)和內在獎勵(完成一個項目的成就感、他人贊許等)。
4. 在工作中缺乏社會支持
包括情感支持、工作中的互助行為和從集體中得到的歸屬感。缺乏社會支持,尤其是在工作中存在與他人長期未解決的沖突,會增加工作中的挫敗感。
5. 最后兩個:缺乏公平感&價值觀沖突
當人們覺得自己在工作中缺乏公平感,或者一些工作任務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時,更容易出現倦怠感。
除了上面兩類原因,職業倦怠還可能跟更大的背景有關,比如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因素。
工作滿足不了自己的期望,付出很多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倦怠的產生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在解決倦怠這個事情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盡可能選擇一個在各方面(價值觀、人際關系、自主性、物質精神回報)跟自己匹配度比較高的工作環境,產生倦怠的可能性也就低一些。
但回到現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也只能從個人層面應對。下面是一些可以預防/應對倦怠的小建議:
1 做點新鮮事
跟管理者溝通,讓自己做一些跟自己常規工作不一樣的事,給工作注入新鮮感。
2 主動休息
像安排工作任務一樣為自己安排休息的時間,了解和覺察自己的精力情況,在“耗能過大”之前主動充電。
3 創造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如果可以,主動給自己建立一個同事間的支持互助網絡,在群體中感受到歸屬感會有效預防倦怠。
4 給自己安排一段“輸入時間”
比如閱讀跟專業相關的書、參加研討會和培訓課程,這能幫你重新找回工作的深層動力。
5 增加對工作的控制感
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感覺自己對工作有更大的掌控感:比如能自主安排工作順序和節奏,實踐自己的想法時,倦怠感會有明顯的緩解。
6 不能掌控工作,你還可以掌控生活
如果這些個人策略仍然不能緩解倦怠,認識到工作只是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動調整工作在生活中的比例,為身心健康、朋友親人等關系、興趣愛好留出更大空間,也是一種好方法——如果工作沒那么讓你開心,你完全可以用其他途徑建立自己生活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