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捷
摘要:以衡陽市農業科學院為例,聚焦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發展現狀、面臨問題,進而分析其深度發展的路徑與策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建議以更好地推進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深度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我國鄉村振興。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發展中主要面臨科研資金比較緊張、成果轉化效率不高、人才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深度發展的路徑與策略主要包括通過建立靈活人才機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來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優化成果評價體系、搭建成果轉化平臺、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服務農業產業實效。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建議:科研經費的爭取要更主動;成果轉化的步伐要更快速;人才機制的建設要更強化;薪酬制度的創新要更大膽。
關鍵詞:鄉村振興;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F3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4)03-0064-05
Exploration on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ZHU Jie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ngyang 421101, PRC)
Abstract:Taking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alyzes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their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urther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for better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are the shortag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the low efficiency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mperfect personnel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main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establishing a flexible talent mechanism and increa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erv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y optimizing the achievement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Hence, furthe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be more active in applying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the pace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fas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nel mechanis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be bolder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y system.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首次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寫入其中,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科技創新是使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而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作為集應用性、開發性、服務性研究于一體的基層非營利性農業科研機構,在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面臨一些問題,任重而道遠。因此,該文以衡陽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衡陽市農科院)為例,聚焦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及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而分析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深度發展的路徑與策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建議,以更好地推進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深度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我國鄉村振興。
1 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及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研發能力、科研水平和整體素質明顯增強,研究范圍和專業領域不斷拓展,學科門類、專業設置和布局持續優化,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示范推廣蹄疾步穩、成效明顯,在推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作為公益性單位,既是我國科研體系中重要的“神經末梢”,也是所在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變量。同時,其還是區域內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的中心,是保障地方乃至更大區域糧食安全、農產品標準化安全生產、農業環保、農民增收等各項工作平穩運行的科技支柱。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有鮮明的生態區位優勢和科技產品特色,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環節;二是主要從事栽培技術研究和作物品種選育工作,并在鄉村一線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三是肩負著普及現代農業知識、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素質等任務;四是在農業產業體系中還具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破解農業生產關鍵技術難題等職能[1]。
衡陽市農科院是衡陽市唯一的正處級綜合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也是衡陽市政府直管的公益一類、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衡陽市農科院設置了水稻研究所、植物保護與耕作技術研究所等10個專業研究機構,研究領域涵蓋衡陽市主要農業產業,涉及水稻、油料作物、旱糧作物、特種果蔬、果樹、茶葉、園林園藝(農產品加工)、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與耕作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畜牧水產等多個方面。一直以來,衡陽市農科院積極發揮農業綜合科研單位人才、技術、平臺等優勢,立足衡陽地域區位和農業產業特色,因地制宜地服務“三農”,在衡陽市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全國生豬調出大市、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及其農業總產值穩居湖南省第2位中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2 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盡管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開展科研、進行科普宣傳、服務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面臨著科研資金比較緊張、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和挑戰。
2.1 科研資金比較緊張
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項目申請、獲取經費支持、平臺建設等方面面臨較大困難[2]。其一,由于創新資源的有限性和緊缺性[3],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科研平臺、人才團隊、科研手段等方面大都難以與國家、省級科研機構或高校競爭,因此,其爭取重大科研項目及經費難度較大。其二,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大多為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科研經費主要來源于當地市級財政,國家、省級財政資金對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資金傾斜力度相對不夠,而市級財政經費本身有限,投入到農業科研方面的經費也就更少,這嚴重制約了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科研創新工作的開展。
2.2 成果轉化效率不高
其一,科技成果轉化意識不強。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中“重產出而輕轉化”的現象較多,一些科研人員產出科技成果更多的是為了職稱晉升、項目申報,而較少將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4]。其二,科研立項與生產實際、產業需求的結合不夠緊密[5]。其三,科技成果轉化的經費不足,轉化平臺比較缺乏,轉化價值難以評估衡量,科技成果供求信息流通不暢,轉化效率和收益均較有限。很多投入較高、公益性較強的科技成果因缺乏強有力的轉化支持而被“束之高閣”。
2.3 人才機制不夠健全
其一,職稱晉升渠道不暢。長期以來,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大都存在高級專業技術崗位職數不足、職稱晉升渠道狹窄的問題。衡陽市農科院核定的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職數占比僅為35%,且現均已滿額,而近年來引進的大批高學歷青年科技人才中,在5年內就有16名具備晉升副高級職稱資格,職稱晉升的競爭壓力較大、空間較小。其二,科研人員待遇較低。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項目經費不多,科研工作辛苦,科研成果產出較慢,收益較少,科研人員待遇較低,因而其難以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其三,科研人員通過交流或提拔成為領導干部的概率較低。精業務、懂發展的優秀科研人員較難走上“研而優則仕”的道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長期穩定發展。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深度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斷走向深入,我國已處于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對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在農業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更要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不僅要把握新的發展機遇,還要應對多方面的挑戰。因此,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高效運轉和持續深度發展是一個重大課題。衡陽市農科院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人才匯聚、務實創新、專家體面、院內和諧、服務高效、管理科學”的建設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實現科研力量的集聚;通過務實創新,推動科研成果的產出和應用;通過優化管理和服務,提升該院的運行效率和社會影響力。
3.1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科研創新能力是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提升其權威性、專業性并服務好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亟須在科研創新能力建設方面采取各項有力措施,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并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
3.1.1 建立靈活人才機制,優化科研團隊結構 科研團隊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其結構的合理性和引進培養機制的有效性直接關乎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對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打造專業優勢互補、研究領域多樣、老中青相結合的科研團隊。衡陽市農科院運用靈活多樣的人才機制,抓好了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衡陽市農科院通過公開引進和公開招考吸納了20多名優秀人才。其中的原黑龍江省伊春市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高級農藝師許忠海是衡陽市推出“人才新政”之后引進的第1個高層次市級領軍人才,許忠海來到衡陽市后潛心研究月季花、刺玫果北種南引馴化栽培,并深入探索玫瑰白蘭地等精深加工產業鏈的發展,現已初見成效。此外,衡陽市農科院通過加強國家、省級科研平臺建設實現人才的柔性引進。截至2023年底,該院共承建國家級創新平臺及基地8個、省級平臺及基地5個、市級平臺5個。該院通過搭建平臺、開展學術交流、專家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不斷凝聚各級農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產業企業、高等院校等的力量,與國際一流的院士、教授如官春云、陳劍平、王漢中、印遇龍、邵明安、柏連陽、單楊、張佳寶、傅廷棟等開展深度合作,推動農業科研項目向集群式發展,加快科技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同時,衡陽市農科院不斷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深度合作,聯合申報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技術攻關和田間試驗,讓該院的青年人才接受更高水平的指導,進行實踐操作,不斷積累經驗。
3.1.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質量 高質量科技成果的產出離不開足夠的投入,足夠的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而如何利用好各項投入成為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發展中的新課題。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衡陽市農科院把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擺在投入的關鍵位置,并以改所建院為契機,著力實現軟硬件的升級,進一步助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一是基礎設施改善為先。投入的首要任務是改善科研基礎設施,這不僅可以提升科研效率,也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的科研人才。改所建院之后,該院對科研綜合實驗樓進行改造,全面實現檢驗檢測中心的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和分析檢測標準化,徹底解決了原來科研儀器設備陳舊或缺乏、檢驗檢測手段滯后、辦公場所破舊不堪的問題。二是科研基地建設提質增效。該院重點支持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科研項目。該院將原本部核心科研基地整體搬遷至衡陽市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擬將其打造成湖南一流的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向衡陽市政府爭取了2 000萬元南繁基地專項資金,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國家統一規劃建設的南繁科研育種園購置了一整層1 200余m2的南繁專家樓并高標準提升田間基地。目前該院擁有核心科研基地3處,總面積已達58.67 hm2。三是承建高級試驗站等。目前,該院承建了5個國家級試驗站、3個國家級基地、3個省級試驗站、2個省級基地等,組建了15個創新團隊,研究領域日趨精細化和精準化,涵蓋了衡陽市主要農業產業。
“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效果立竿見影。衡陽市農科院先后在水稻、油菜、大豆等創新優勢領域選育出70多個通過國家、省審(認)定的農作物新品種,獲得了60多項專利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其中,該院在三系雜交早稻研究方面全國領先,在優質雜交中稻、晚稻、特色優質稻、超級稻研究及鎘低積累品種選育方面屢獲突破,是湖南省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中通過省級審定品種最多的。在大豆品種選育方面,該院先后選育出的湘春豆28號、衡春豆8號等16個高產、優質春大豆新品種通過湖南省、湖北省審定,6個品種的生產經營權被成功轉讓給種業企業,這些品種成為湖南省、湖北省主栽大豆品種。其中,湘春豆28號、衡春豆8號、衡春豆9號、衡春豆10號4個品種通過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品種篩選,被確定為復合種植主推品種。該院成為湖南省春大豆新品種選育方面的排頭兵,其大豆育種創新能力居湖南省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第1位。
3.2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服務農業產業實效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連接科研與市場的橋梁,有助于推動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對于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而言十分重要。近年來,衡陽市農科院一直在探索“一個大產業、一名首席專家、一組研究團隊、一套適用技術”的創新思路,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旨在全面評估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市場潛力。同時,該院積極搭建并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科研人員與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等提供了溝通的橋梁,助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此外,該院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不僅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也促進了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等之間的緊密合作。這種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創新力量,通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產業的價值鏈,實現了科研與市場的有機結合。衡陽市農科院這一系列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為科研與市場“兩張皮”的問題找到了破解思路,也為農業產業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3.2.1 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科技成果的轉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鄉村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關鍵環節。為了確保轉化質量和轉化價值,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要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衡陽市農科院在總結提煉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嚴把科研立項審核關,充分考慮科研成果在技術、經濟、生產等方面的先進性、合理性和實用性;以市場應用為導向,圍繞產業鏈完善學科鏈,聚焦研發和推廣市場急需的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既有較高價值,又便于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流程、利益分配方式等,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提供制度保障。
3.2.2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對于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而言,搭建科研人員、企業、農戶等主體可以共同使用的科技成果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等應用平臺,有利于及時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而實現科技成果與市場的無縫對接,推動科技成果在地方農業產業中的實際應用。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衡陽市農科院還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后的跟蹤與反饋工作,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改進措施,并對已轉化的科技成果相關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和總結;通過與企業、農戶等的溝通交流收集他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3.2.3 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以科研人員激勵機制為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6]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助于讓科研人員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促進科技成果滿足市場需求,因而對于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而言尤為重要。衡陽市農科院將科技成果轉化與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榮譽評選等直接掛鉤,同時,通過提高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入權益分配中的獎勵比例,既提升了科研人員的經濟收益,又激發了他們的轉化熱情和創新潛能。此外,該院的科研人員全程參與科技成果的選題、研發、推廣、應用等工作,這種全程參與的模式不僅使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的轉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市場需求,從而研發出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科技成果。
多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舉措的積極推行,讓衡陽市農科院的先進科技成果不再局限于實驗室,而被推廣到田間地頭。衡陽市農科院開發了油菜“油用、菜用、飼用、肥用、蜜用、花用”等多功能用途,并將油菜新品種應用于生產,為保障衡陽市“雙低”油菜品種覆蓋率達98%、衡陽市油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位居湖南省前列提供了技術支撐。該院雜交水稻育種團隊近年選育的早稻遲熟新組合吉優421、中稻組合湘兩優755、一晚組合深兩優678、農兩優油香9號及水稻不育系衡農801S、悅陽A等通過了省級審定,湘兩優755、雨母香、美香占2號、天龍1號、泰優390等優質高產的水稻新品種在5個示范縣推廣。該院4個大豆品種(衡春豆8號、衡春豆9號、衡春豆10號、惠豆1269)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衡春豆11號、湘春豆28號2個大豆品種開發權通過市場化運作被轉讓給湖南澤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楚禾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此外,該院選育的桃、梨、獼猴桃、柑橘、枇杷等名優特水果新品種也深受百姓喜愛。這些品種成功走向市場,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科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升科技成果的應用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 結語及建議
可見,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深度發展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管理優化等的綜合發展之路;其要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跨學科團隊的建設,積極推進并引導跨區域、跨學科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7],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為此,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可以在這幾個方面進一步發力。一是科研經費的爭取要更主動。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要結合本單位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以及區域優勢,多渠道積極主動地爭取公益性課題經費,以彌補科研經費的不足。二是成果轉化的步伐要更快速。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可以嘗試進一步加強與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的合作,與其共同申報項目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企業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并提供技術支持,拓寬研究領域和經費渠道,加速成果轉化,實現科研工作從“出成果”到“出成品”的轉變[8]。三是人才機制的建設要更強化。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要進一步完善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和再深造機制,加強中青年人才與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及時選拔重用年輕干部,通過壓擔子方式促進青年科技人員成長;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推動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合理流轉,以突破制約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提升農業產業化技術水平,培養更多懂技術的創新人才,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四是薪酬制度的創新要更大膽。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可以鼓勵科研人員利用休息時間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進行成果開發等,合理提高科研人員收入。
參考文獻:
[1] 程志國,鄭榮,米興旺,等. 對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創新發展的思考:以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為例[J]. 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1(2):68-70.
[2] 鮑瑜,張興中,張平,等. 湖北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 農業科技管理,2023,42(2):10-13.
[3] 劉長軍,吳江. 切實解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中的實際問題[J]. 中國人才,2022(5):20-22.
[4] 熊明民. 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發展現狀和建議[J]. 農業科技管理,2016,35(3):27-30,42.
[5] 夏海勇,高華鑫. 淺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 中國農業信息,2015(7):22-24,39.
[6] 李樂晨,朱凌宇,蘇佳穎,等. 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思考[J]. 農業科技管理,2023,42(4):37-39.
[7] 袁朗,韓天懌,劉欽. 協同機制下農業科研院所創新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23,44(10):275-280.
[8] 項品輝,王芳展,程術希,等. 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管理模式的探討[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7):177-179,185.
(責任編輯:袁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