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海 沈華杰 劉鵬圣
【摘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數字化轉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變得愈發重要。本文旨在從數字化視角探討芒竹編工藝的跨界融合,以期為傳統工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芒竹編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傳統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威脅。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機會。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通過數字技術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實現芒竹編工藝的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通過深入研究非遺數字化與芒竹編工藝的融合,本文旨在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非遺數字化;芒竹編工藝;跨界融合
【中圖分類號】TS935.5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6-008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9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福建省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整理與活態傳承研究”(項目編號:FJ2023JDZ056);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項目“竹制品色彩體系建構與應用”(項目編號:GY-Z220296);福建理工大學校級科研啟動基金“竹制品CMF理論體系構建與應用”(項目編號:GY-Z220296)階段性成果。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匯的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成為文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議題。芒竹編工藝作為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歷史與文化信息,其保護與發展狀況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對芒竹編工藝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與傳播,不僅能夠為傳統工藝的保護提供創新途徑,還能促進其與現代設計、教育等多領域的跨界融合,從而拓寬其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本研究旨在探討非遺數字化視角下芒竹編工藝跨界融合的策略。
一、非遺數字化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數字化是一種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記錄、存儲、保護與傳承的過程。它涵蓋了多媒體記錄、數字檔案建設、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應用。非遺項目的數字化不僅能夠提供一種防止文化消失的有效方式,而且還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臺增加公眾的參與度和文化體驗的互動性。在全球范圍內,非遺數字化的實踐已經成為文化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動的世界記憶計劃,就包括了對非遺項目的數字化記錄與保護。在國內,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推進,非遺數字化也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相關政策和項目相繼實施,如數字非遺庫的建設、非遺項目的三維數字重建等,都是這一領域的典型實踐。通過數字化,非遺項目可以獲得更加廣泛的傳播與認知,同時,數字技術也為非遺的創新傳承提供了新路徑。以芒竹編工藝為例,通過高清攝像、三維掃描等技術,可以精確記錄工藝流程和產品細節,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給更廣泛的受眾。此外,數字化還能夠幫助非遺項目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如線上教育課程、文化旅游體驗等,從而在不失本質的前提下,增強其時代感和市場活力。
二、芒竹編工藝概述
芒竹編是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起源于中國古代,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最早是由農民用來制作農具和生活用品的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被用于制作各種工藝品和裝飾品。如今,芒竹編已經成為一門受人喜愛的手工藝術,不僅在中國,還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
芒竹和彩繩是芒竹編的主要制作材料。芒竹是一種生長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地區的竹子,它的特點是纖細而堅韌,通常需要削去外皮,然后切成合適的長度,以便制作編織物。彩繩是用來固定芒竹并賦予編織品豐富色彩的材料。此外,編織工具包括剪刀、鉗子和編織籃等。
芒竹編的制作過程繁復而精細,需要掌握多種編織技巧,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將芒竹剝去外皮,然后將其切成所需的長度。接下來,將彩繩繞在芒竹上,用來固定和連接竹條。編織者需要熟練掌握不同的編織技巧,以創建出不同的圖案和紋樣。這些技巧包括交織、穿插、扭曲等。在編織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芒竹的位置和角度,以確保編織品的均勻和美觀。最后,完成編織后,通常需要修整和修飾,以使編織品更加精致和具有裝飾性。
芒竹編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和裝飾品,如籃子、托盤、帽子、鞋子、手袋等。這些制品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具有藝術性,常常被用來裝飾家居或作為禮品贈送。此外,芒竹編也是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傳承至今,許多家庭和社區都有傳統的芒竹編工藝師傅,他們將自己的技藝傳承給后代,保護和傳承了這一寶貴的手工藝術,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美麗、實用的制品。
三、芒竹編工藝的數字化實踐
(一)數字檔案建設與資源庫的構建
芒竹編工藝的數字化實踐中,數字檔案建設與資源庫的構建是一個關鍵環節。這一過程首先涉及對芒竹編制品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記錄,采用高清攝像、三維掃描等先進技術,可以實現對工藝品的每一細節進行精確捕捉,從而構建一個包含豐富信息的數字資源庫。這樣的數字檔案不僅記錄了物品的外觀,更深入地保留了制作過程中的工藝技巧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數字資源庫的建設進一步拓展了芒竹編工藝的應用領域。通過構建一個在線平臺,可以使得工藝師、設計師、研究者及廣大愛好者能夠隨時訪問這些資源。該平臺不僅提供傳統芒竹編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展示了各種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以及工藝師們的訪談錄像,為用戶提供一個全方位了解和學習芒竹編工藝的空間。具體到實踐案例,可以參考某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近年來的一個項目。該中心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對該地區的芒竹編工藝進行了系統的記錄和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共對50位資深工藝師的手工技藝進行了高清錄像,記錄了超過100種不同的芒竹編制品。每件作品的制作過程都被詳細記錄,包括所用材料的選擇、編織技巧的展示以及成品的細節展示。此外,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對20件代表性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三維建模。該數字檔案的建設不僅吸引了超過10萬的在線訪問量,而且通過這一平臺,成功舉辦了5次線上展覽和10次線上工藝講座,極大地提高了公眾對芒竹編工藝的認識和興趣。據統計,該項目的實施使得當地芒竹編制品的銷售額在一年內增長了約30%,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通過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數字檔案建設與資源庫的構建不僅為芒竹編工藝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還為該工藝的現代轉型和市場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傳統工藝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時,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從而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
芒竹編工藝的數字化實踐中,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應用為傳統手工藝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建一個全方位的三維空間,用戶佩戴專門的頭戴設備后,可以仿佛置身于一個真實的芒竹編工作室內,觀察和學習工藝師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增強現實技術則在用戶的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信息,如將數字化的芒竹編制品展示在用戶的居室環境中,以實現更加直觀的產品體驗。這些技術的運用不僅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更為芒竹編工藝的教學和營銷提供了新的途徑。在教學領域,VR和AR可以讓學習者跨越物理空間的限制,直接從大師那里學習技藝;在營銷領域,通過AR技術的產品展示,消費者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產品在真實使用場景中的效果,從而提升購買欲望。案例分析可以參考近期一個地方非遺中心與高科技公司合作的項目,該項目利用VR和AR技術,對芒竹編工藝進行了數字化展示和體驗。在這個項目中,VR工作室體驗得到了用戶的廣泛歡迎,超過5000名體驗者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和學習了芒竹編工藝。AR產品展示的應用,則顯著提升了芒竹編制品的銷售額,據統計,銷售額相比于實施AR技術前增長了20%。線上教學平臺結合了VR和AR技術,提供了互動式學習環境,吸引了超過10000名用戶注冊學習。文化傳承活動通過結合線上VR體驗和線下實際操作,參與者人數較以往增加了300%。此外,跨界合作案例顯示,通過與家具設計公司的合作,開發了集成AR應用的芒竹編家具系列產品,合作品牌數量增加至5個。通過此案例可以觀察到,VR與AR技術的引入,不僅提升了芒竹編工藝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為傳統手工藝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和市場潛力。數字技術的融入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使之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三)數字營銷與市場拓展
數字營銷與市場拓展對于芒竹編工藝的數字化實踐至關重要。這一策略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品牌宣傳,擴大目標市場,利用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平臺和搜索引擎優化等手段,提升芒竹編工藝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數字營銷的核心是內容的創造和分享,以及與潛在消費者建立起有效的互動和溝通。具體的方法包括創建高質量的產品圖片和視頻,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展現芒竹編工藝的獨特之處;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活動推廣,利用用戶生成內容(UGC)增強參與度;以及開展線上直銷和合作推廣,將產品直接推送至消費者面前。此外,分析用戶數據和市場動態,不斷調整營銷策略,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案例說明中,可以參考某芒竹編工藝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經歷。該企業在傳統市場中已有一定知名度,但面臨市場擴張的需求。企業首先對其品牌形象進行了數字化升級,包括重新設計網站、優化在線產品目錄,并開啟了一個故事性的博客,定期發布與芒竹編相關的文化故事和工藝師訪談,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背后的文化和工藝價值。隨后,企業投入資源于社交媒體營銷,特別是在視覺驅動的平臺如Instagram和Pinterest上進行內容營銷,通過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吸引關注。這些內容不僅展示了產品,還分享了芒竹編制品的使用場景,加強了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系。此舉使得企業的社交媒體關注者在六個月內增加了200%,并且引導了大量流量至其電子商務平臺。此外,企業還通過搜索引擎營銷(SEM)提升了在線商店的搜索排名,關鍵詞廣告投放帶來的網站訪問量增加了150%,同時,通過電子郵件營銷維持與現有客戶的聯系,增加復購率。在產品銷售方面,除了自建平臺,企業還與多個在線市場合作,擴大銷售渠道。
(四)數字化檔案和文化傳承
第一,數字化檔案的建立。數字化檔案是將芒竹編工藝的傳統技巧、圖案和歷史記錄以數字形式保存的重要手段。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使用現代技術,如掃描儀、數字相機和文檔管理軟件,將傳統文化元素數字化儲存。首先,對于芒竹編工藝的圖案和設計,可以使用高分辨率的掃描儀進行數字化復制。同時,可以拍攝照片和錄制視頻,記錄編織師傅的工作過程和技巧。這些數字化文件可以整理成可檢索的數據庫,方便后代學習和研究。此外,還可以將口述歷史和故事記錄成音頻或視頻,以保存芒竹編工藝的口頭傳承。第二,在線文化資源的建設。一旦數字化檔案建立起來,就可以將之用于創建在線文化資源。這一策略包括建設專門的網站或在線平臺,用于展示和分享芒竹編工藝的數字化內容。網站可以包括圖像庫、視頻教程、歷史文獻和口述歷史的存檔。通過在線平臺,人們可以遠程訪問這些資源,學習芒竹編工藝的技巧和歷史,促進文化傳承的跨時空交流。同時,網站還可以提供社交功能,使制作者和愛好者能夠交流經驗、分享作品和建立社群,進一步促進文化傳承和交流。第三,數字化檔案的保護和備份。為確保數字化檔案的長期保存和可用性,需要制定一套保護和備份策略。這包括制定數據管理計劃,確保數字文件的完整性和可訪問性。同時,需要定期備份數字檔案,將之存儲在安全的地方,以防止數據丟失。此外,考慮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演變,需要定期更新數字化檔案的格式,以確保其能夠在未來的技術環境中得以打開和查看。這一策略將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芒竹編工藝的文化遺產,防止其被遺忘或喪失。第四,數字化檔案的利用和教育。數字化檔案的建立不僅僅是為了保存,還要用于教育和傳承。制定一個教育和培訓計劃,將數字化檔案用于培訓新一代的編織師傅和愛好者。這可以通過在線教育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來實現。通過數字化資源,學習者可以遠程訪問教材和教程,學習芒竹編工藝的技巧和知識。同時,還可以舉辦文化活動和展覽,利用數字化檔案來展示芒竹編工藝的魅力和歷史。這一策略將有助于推廣芒竹編工藝,吸引更多人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
四、結語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芒竹編工藝的數字化實踐展現了傳統與現代技術融合的巨大潛力。從構建數字檔案和資源庫、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開發在線教育和培訓平臺,到實施數字營銷和市場拓展,每一步都是對這一古老工藝傳承和創新的有力探索。這些實踐不僅提高了芒竹編工藝的可訪問性和可持續性,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可以預見芒竹編工藝將在全球文化和經濟格局中占據更加獨特和重要的位置。對于所有關心和支持傳統文化的個體和機構而言,繼續探索和拓寬數字化的路徑,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對文化遺產負責任的態度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張民琰.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途徑研究——以廣西芒竹編工藝為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5(04):98-100.
[2]楊靜.數字化時代下非遺手工藝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廣西芒竹編工藝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01):50-52.
[3]周屹,陳亞輝.民族傳統手工藝術在旅游產品中的應用研究——以廣西芒竹編為例[J].中國包裝,2022,42(08):79-81.
[4]玉林市芒竹編織工藝品產業發展調研報告[J].上海集體經濟,2020(01):39-41.
[5]劉小慧,謝基俊,陳炯婷,等.廣西竹芒編在餐廳家具上再設計探究——以茶室家具為例[J].科技資訊,2021,19(15):50-53.
作者簡介:
黃東海(1971.9-),男,漢族,廣東興寧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裝飾。
沈華杰(1987.11-),男,漢族,福建詔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劉鵬圣(1982.3-),男,漢族,湖南新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