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牛舍是村集體的牛舍,牛是村民的牛,村民把牛送到村集體的牛舍集中喂養,每頭每年租金僅100元,這些牛可是鄉親們致富的‘金鑰匙。”3月22日,伴隨著“哞哞”的牛叫聲,《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忻州市繁峙縣金山鋪鄉農發村能繁母牛養殖小區,標準化的養牛棚干凈整齊,體型健碩、毛色油光水滑的肉牛正大口地吃著草料。
農發村地處繁峙縣中部腹地,是由24個小村落集中搬遷后組成的移民新村,最初的農發村因人均耕地少,且旱地居多,農民以種植玉米、小雜糧為主,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發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用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剛開始,因為缺少土地、缺乏技術,村民們的收入只能靠種植來勉強度日。2016年,針對村里耕地少、發展受限的情況,農發村商定了‘養殖為主、種植為輔、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思路。因為不少村民在搬遷前養過牛,就選定以肉牛養殖作為特色產業,采取‘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運行。”農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郝常喜介紹道。
郝常喜回憶,當時一頭能繁母牛8500元,為幫村民買得起牛,繁峙縣委、縣政府針對貧困戶養牛出臺補貼政策,村民買一頭能繁母牛縣里補貼2000元,定點幫扶單位補貼1000元,企業再補貼500元,在多方帶動下,農發村帶動42戶貧困戶脫貧。為進一步壯大主導產業發展規模,2017年農發村又以“五位一體”模式貸款170萬元購買了159頭能繁母牛,帶動71戶貧困戶脫貧。不到兩年的時間,村內平均每戶貧困戶都能擁有兩頭牛。
“我們的牛都是野生放養,從5月開始,一天4元錢將牛交給放牛人統一放上山,10月再將牛帶回來,中間幾個月還能出去打工增加收入,這樣下來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村民田阿姨一家以前一直靠種地和外出打工賺錢,看到村民們靠養殖能繁母牛賺了錢后,也加入了養牛隊伍當中。
在發展能繁母牛養殖為主導產業的同時,農發村還發展了無公害黑木耳種植、香菇種植、光伏發電等一系列脫貧致富的輔助產業,逐漸念響了屬于自己的“致富經”。2022年,農發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3萬元,戶均年收入超過了5萬元,不但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也成了全縣鄉村振興路上產業富民的典型,村民們靠著發展現代農業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產業旺,則百姓富。養牛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福祉。談及未來發展,郝常喜信心滿滿地表示:農發村將繼續深化養牛業的發展,大力推動養牛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不斷帶領村民做強、做大牛產業,讓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