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
拌面,新疆人又叫“拉條子”,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拉出來的面,但與陜西扯面、蘭州拉面截然不同,拉條子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否則就喪失了氣度和韌性。
拌面的味道好不好,關鍵的是拌菜。新疆拌面的固定做法是一份面配一份菜,凡是菜皆可做成拌面菜,尤其以時蔬新鮮菜最受歡迎,下鍋炒時配上番茄汁或西紅柿,等拌面端上桌后將菜和汁一起倒入面盤中,用筷子來回拌數次,菜汁的味道便會浸入面中,等達到菜面合一的效果就可以吃了。
新疆人吃拌面十之八九會把過油肉作為首選的拌菜,這道菜里面的肉是羊肉,菜是青椒和皮牙子,味道及菜式很符合新疆人的性格。過油肉早先是奇臺縣的一道菜,很受當地人歡迎。縣領導想把過油肉打造成品牌,但因為它已成為拌面的最佳配菜,最后便不了了之。我曾發現一些餐廳把過油肉當作一道菜,但不怎么受食客們歡迎,即使偶爾被點上桌也很少有人動一筷子。人們都覺得過油肉已屬于拌面,不吃拌面卻上一道過油肉,那有什么好吃的?
吃拌面必須用盤子,否則會因為不易攪拌而顯得不方便。也有餐廳用碗盛拌面,但必須是那種敞口的大碗,其外觀和使用舒適度已與盤子別無二致。我曾見過兩位外地人因為用不慣盤子而改用碗吃拌面,顯得有些別扭。新疆人吃拌面,從不將盤子端起,因為盤子讓人顯得粗獷,所以新疆人把盤子放在桌子上吃,顯得優雅而又大方。后來我發現盤子之所以是吃拌面的最佳選擇,與新疆人的個性有關——盤子敞亮、直接、一目了然,而新疆人的性格也莫不是如此。兩種事物間如果有相通的氣息,人們就會在自覺或不自覺間將其打通,使之融為一體。很多生命,大概也是這樣被孕育的。
吃拌面多年,亦經歷不少趣事。有一戰友從西藏阿里下山到葉城,讓飯館老板做三份拌面,老板說如果面不夠可以免費加面,不必一次點三份。他說不是加不加面的問題,而是太想吃拌面了,哪怕一份只吃幾口也要來三份。于是老板按照他的要求上了辣皮子肉、土豆絲和過油肉,他逐一品嘗,面露欣喜之色。
新疆人大多有吃完拌面后喝面湯的習慣,面湯的稀稠取決于所煮面條的多少,一般情況下都是清淡、略有面色的湯,喝起來頗為爽口。吃完一盤拌面后,慢慢喝一碗面湯,目的是幫助消化。時間長了,便成為吃拌面者必不可少的習慣。雖然喝面湯在如今的大城市已消失,但在農村或家庭中仍多見,尤其是年長者吃完拌面后,再喝一碗面湯,會笑著說:“今天的拌面太扎實了,喝一碗面湯把縫縫好好灌一下!”他們說話的架勢和精神勁頭,是新疆人幽默而又認真的樣子。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在飯館吃完拌面后離去,走到半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他抓耳撓腮一想原來忘了喝面湯,于是便轉身返回那家飯館,老板一看見他便說:“就知道你會回來,面湯在爐子上給你熱著呢!”那人喝了面湯后再次上路,腳步陡然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