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研究,有利于在深化認知的基礎之上推進個人乃至社會網絡空間檔案庫的形成。文章從歸納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根據出發,明確四個方面的指引,并進一步提出存在區塊鏈作為工具或基礎設施兩種應用思路;區塊鏈面向信息管理再革新、個人網絡信息立足利用可信共享、個人網絡檔案空間形成并聯通、與外部現實環境相適應有序發展共同構建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世界。
關鍵詞: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區塊鏈;檔案社會化
分類號:G273.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for Personal Web Information Archiving
Xu qiangning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for personal web information archiving can deepen the cognition and the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and even social archives of cyberspac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of blockchain for personal web information archiving that summarized in four aspects, the paper further proposes the two different thoughts of application, namely using blockchain as a tool or as a kind of infrastructure, and are followed to build a world of archiving. The personal web archiving based on blockchain is showed concretely as follows: the innovations in blockchain are made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rsonal information online is trustworthy and shared for utilizing; the personal cyberspace archives are formed and connected; the archiving is developed in an orderly w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ternal real environment.
Keywords: Personal Web Information; Archiving; Blockchain; Socialization of Archives
1 引 言
“數據報告”(Data Reportal)聯合“融文”(Meltwater)和“維奧思社”(We Are Social)發布的《數字2023:全球概覽報告(Digital 2023: Global Overview Report)》顯示,截至2023年初,世界總人口數達到80.1億,互聯網用戶數達到51.6億,當前每天使用互聯網的平均時長約6小時37分鐘。[1]就具體的信息量而言,以出版商Raconteur的測算為參考:每天有2940億封電子郵件被發送、5億條推文被發布、9500萬張(個)照片和視頻在照片墻(Instagram)被分享。到了2025年每日將有463EB數據被創建。[2]與此相對,個人在互聯網環境中產生的海量信息則并未做好被長期存取的準備,信息雜亂、信息交互頻繁、信息權失控等問題給網絡信息管理特別是網絡信息存檔帶來了挑戰,同信息生產相比,信息管理的能力總是稍顯滯后,于個人層面更是如此。此外,區塊鏈自2008年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支持技術進入公眾視野以來,應用場景不斷拓寬,目前已被予以高度重視[3],其對信息管理領域的深刻影響亦在日漸凸顯。
當下,針對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研究較為有限,但學者們較早意識到了其與本地存儲數字材料的差異[4]并開始思考信息專業人員應承擔何種角色[5],亦有學者從技術角度探討如何設計相應框架[6]或桌面應用[7],也有學者探討被遺忘學問題[8]。此外,個人數字存檔[9]、社交媒體信息歸檔[10]等研究主題的相關成果也為個人網絡信息存檔提供了借鑒。而區塊鏈應用于信息管理領域的相關研究則在整體定位[11]、信息/數據資源建設與管理[12]、信息/知識服務[13]、面向長期保存的電子文檔管理[14]幾大方面具備較多積累,但應用場景略顯保守,多立足于傳統的機構視角。總體來看,個人網絡信息存檔與區塊鏈的結合存在潛在可能[15-16],但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研究尚顯薄弱。
據此,文章力圖歸納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根據,并進一步提出應用設想,以期為二者的結合解決初步問題、指明方向。
2 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根據
個人網絡信息存檔是指以長期保存為目標,對個人在網絡環境中形成或與其有關聯的信息進行的一系列檔案化的操作。同個人數字存檔相比,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縮小了存檔對象范圍,由此突出了網絡在線生成信息的特點;同網絡信息存檔相比,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強調個人視角與行為,由此關注點與需求發生相應改變。[17]為實現較為成功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一般來說須滿足:搭建宏觀網絡信息存檔框架;提升個人存檔意識和能力;完善用于參考與實操的支持性工具;保障存檔行為中的核心個人權益。
狹義上,區塊鏈指的是基于密碼學原理并按時序連接的一種塊鏈式數據結構,屬于分布式賬本范疇。廣義上,區塊鏈指的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18]。結合現實發展狀況來看,廣義定義更為科學,而在信息管理視角下,可對廣義定義簡化吸收,即區塊鏈是一種以具備特殊性質的數據庫為基礎的、可被改造為數據/信息/文件管理系統的創新技術集成體系,正面向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而發展。具體來說,立足技術本身,區塊鏈具備去中心化、鏈上數據可靠、信任機制重塑這三大核心特征;立足應用狀況,區塊鏈呈現功能自由擴展、優勢相互牽制、應用范式尚不成熟這三大整體特點。由此,區塊鏈在理論上可為信息管理領域在泛在化文檔管理功能、保障信息可信安全、優化信息開放共享機制、保護個人隱私四大方面帶來新的機遇。
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需遵循以下根據,并對相關衍生問題予以審慎考慮:
2.1 共通的“記錄”屬性
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落腳點在于存檔行為。在理解區塊鏈時,無論是著眼于現階段將其視作特殊的數據/信息/文件管理系統,還是著眼于未來肯定其作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潛能,追根溯源都會突出“賬本”概念,信息管理功能作為核心被不斷強調。因而,個人網絡信息存檔與區塊鏈通過“記錄”屬性相連接,圍繞“記錄”的需求與功能完成契合。
這一根據對區塊鏈應用提出了要求。由于區塊鏈自身的信息管理功能不夠完備,其所反映出的“記錄”屬性并不足以使其等同于數據/信息/文件管理系統乃至信息基礎設施。若區塊鏈被用于個人網絡信息存檔,應對照相應流程與要求合理規劃其功能,設計、搭建適宜的應用或平臺,甚至進行必要的技術創新。
2.2 提供行為空間的去中心化特征
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個人主導性,需要通過獲得個人實質上的行為空間來發揮優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征可以較好地支持這一需求,即各節點平等享有權利與義務,可形成理想中的去中心化自組織。個人進入區塊鏈體系成為節點之一,實質上共有信息控制權,在某個意義上人人成為自身的中心。但是個人主導與去中心化的結合同時也面臨著以下狀況:
一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并不能保證體系內各節點的平等,愿景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以比特幣為例,早在2014年花旗分析師史蒂文·英格蘭德(Steven Englander)就對其分布做過統計分析:“0.1%的人擁有50%的比特幣,1%的人擁有80%的比特幣。”2018年的另一個統計結果顯示,比特幣世界的財富不平等甚至仍在加劇。[19]或許加密貨幣領域的應用不能為信息管理提供參考,或許導致此種應用狀況的因素與區塊鏈自身機制無關,也或許個人的統計結果存在偏差,但是如何盡力實現個人用戶在使用區塊鏈應用或服務時獲得相對平等顯然需要更多保障。
二是應用區塊鏈將會使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社群化。個人加入區塊鏈體系后,節點與節點的連接將直接改變其行為本質,私人化程度得到削弱,個人行為的實施必須以互動共享完成。也就是說,個人如果基于區塊鏈進行網絡信息存檔,在擁有一定自由的同時也會受到一定限制。而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往往是一種私人選擇性行為,單個存檔活動被體系中的其他節點驗證批準、付出相應成本驗證批準他人的存檔活動等,在先天上就缺少對個人而言的必需性。如果缺少合適的激勵,一旦個人失去動機,于區塊鏈網絡來說即是活躍節點減少,整個體系的運行效率與價值也將隨之降低。
2.3 改善信息質量的集成存檔系統
作為微觀層面與實際效果關聯密切的因素之一,支持良好存檔行為實施的工具是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直接予以明確的需求。其中對技術工具的需求可由區塊鏈的相關功能實現,即基于保障信息可信安全的功能擴展構建集成式存檔系統,由此改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質量,使成果有效。相關研究利用區塊鏈設計新型網絡信息存檔系統也正是遵循這一根據。[20]基于區塊鏈構建的集成系統,諸多信息管理功能可被拓展置入;鏈上信息可控保證原本不穩定的網絡信息經存檔處理后,可在滿足一定質量要求的前提下轉變為相對穩定狀態。此外,網絡信息存檔范疇內,由于僅涉及網絡原生信息,和其他利用區塊鏈進行信息管理的現有項目相比,不存在現實事物轉化映射這一有可能造成信息損失的環節,因而區塊鏈對于信息質量的保障會在客觀限制因素減少的前提下有更好效果。
然而被存檔信息的質量能否真正得到改善,還受到區塊鏈自身優勢相互牽制特征的限制。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現階段很難突破[21],可擴展性/高效低能(scalability)、安全性(security)和去中心化程度(decentralization)的實際權衡直接影響到對信息存檔而言極為重要的數據存儲能力。以“最原始的區塊鏈”(比特幣底層系統)為例,單個區塊容量的上限僅為1M,對存儲能力的限制會使平均存儲成本過高,顯然不適用于存儲大量信息。因此,實踐中的區塊鏈應用往往采取鏈上鏈下相結合的方式,即鏈上存儲的不是數據/信息/文檔本身而是其關鍵信息。這種做法雖然可行,但對區塊鏈的保障信息可信安全功能有所折損,因為實際上只是區塊鏈對目標信息的校驗。那么在實現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對存檔成果的質量要求時,存在兩種可能:延續鏈上鏈下相結合,鏈下使用去中心化存儲設施;區塊鏈存儲出現新進展,鏈上可以存儲完整目標信息。
2.4 匹配需求的個人隱私保護功能
大數據背景下,隱私問題日益突出。以此環境為前提,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同樣對隱私保護提出要求,即對信息的再處理不應導致隱私泄露或程度加劇。而區塊鏈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具備獨特優勢,一方面,以多種技術綜合保證整個體系的匿名運轉,另一方面,開放透明的環境不斷促使技術更新以提升防御性能。[22]從技術優勢延伸,整個體系對隱私保護的突出將會影響到個人用戶對隱私管理的認知,使個人思索什么是隱私信息、哪些需要保護等問題,從而極大可能同時立足其他維度促進個人隱私保護。因此,就個人隱私保護而言,可達成的需求與功能的匹配是區塊鏈得以應用于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又一根據。然而即使是在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中,個人隱私保護也存在特殊情況,也就是出于保護目的將相關信息刪改。這種情況下,區塊鏈就無法滿足需求,且從根本上來說與此相沖突。因而,現階段個人如果在網絡信息存檔中應用區塊鏈,則在信息的選擇環節除了主觀需求也要考慮區塊鏈數據的防篡改對未來操作的影響,在收集環節可能需要對信息進行一定預處理。
3 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用設想
3.1 平行共存的兩種應用思路
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則存在兩種不同的應用思路。基于現狀來說,很難明確其中一種是否一定優于或能夠替代另一種,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保守估計,兩種思路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平行共存。
(1)區塊鏈作為工具
第一種思路是將區塊鏈純粹置于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工具層,即默認所面對的網絡信息環境基本沒有產生改變,形成、傳播個人網絡信息的各信息平臺幾乎不考慮存檔問題,但實質上掌控這些信息。[23]在這種思路下,區塊鏈實際只參與到部分個人網絡信息存檔行為中。完成鑒定與選擇以及獲取后,個人對其網絡信息形成主要基于價值的區分,僅將其認為需要永久保存的信息作出完善整理與描述并托管上鏈。此時的區塊鏈或者說區塊鏈平臺/應用,可以說是屬于個人的檔案館,僅參與到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后端中的后端。
在執行這一思路時,由于信息平臺會顯示出較強的影響力,平臺對接至區塊鏈成為重點問題。一方面,當前信息獲取的主流方式(通過爬蟲或API捕獲)與效果均受制于信息平臺對用戶信息的實際控制,這必須通過法律法規、用戶需求反饋等加以協調。另一方面,現階段各平臺間存在數據異構狀況,區塊鏈應在信息整合集成時對此予以解決。
這種工具式的思路是試圖應用新技術的常規做法,沒有對原有流程等產生過多影響。雖然新技術此時發揮的效用極為有限,但易于在短期內實踐落地。且就區塊鏈的信息不能刪改這一特性而言,作為工具使用對個人來說不至于解決原有問題的同時又帶來新的問題。
(2)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

第二種思路是將區塊鏈作為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基礎設施,即預想區塊鏈會使網絡信息環境產生顛覆性改變,各信息平臺由于以區塊鏈為支持天然具備存檔能力,個人網絡信息的控制權交還于個人。如主打永久信息存儲的Arweave項目以“不失憶”的下一代網絡為目標構建了永在網(permaweb),通過區塊鏈式的數據結構等支持所有內容都永續存在,保障用戶信息的自主處理。[24]此時的信息管理全流程將都存在于區塊鏈中,信息自形成開始就得到一定程度的固化。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并切實施行,將部分信息集中于特定的適宜平臺使之真正檔案化。如果同時在相應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中提前嵌入相關補充性要求,存檔即可實現較高質量的自動化。一言以蔽之,此時個人不是利用區塊鏈對外部的信息進行檔案化管理,而是在管理區塊鏈世界內部自身運轉形成信息時自然達成存檔目標。
在執行這一思路時,由于區塊鏈的發展與基礎設施的要求相匹配,通用架構因標準制定而趨同,平臺間的對接在操作上不成為重點問題;但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嵌入要求區塊鏈對應功能一一完備。這需要通過信息專家與區塊鏈開發人員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來實現。
這種基礎設施式的思路著眼于未來發展,對新技術有深入認知,以重塑原有流程等為前提。設想以區塊鏈基礎設施為中心構建出的全新網絡信息生態,是對信息存檔、信息管理領域責任與角色的一種遠慮。這種思路下,存檔融入日常信息活動,使個人無須特別關注但依然可以享有存檔成果。但其局限性在于:一方面,需要耗費高成本,實踐落地后個人也還需要時間以適應變化、調整信息行為;另一方面,這種生態中的信息不能刪改是與本領域專業認知最為矛盾之處,同樣也不符合常理。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所構建的信息生態是不容錯且極為冗余的,人類社會究竟需不需要這種環境以及在多大范圍內需要仍待進一步論證。
3.2 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世界
盡管工具式與基礎設施式兩種應用思路存在差異,但因長期平行共存的可能性較大,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世界將遵循二者構建。兩種思路下所呈現出的共同點成為這一世界的發展立足點。
(1)區塊鏈面向信息管理的再革新
無論是作為工具還是基礎設施,區塊鏈都需要完成自身的再革新。當前的“記錄”屬性、去中心化、功能可擴展與可信安全保障、個人隱私保護等作為原始應用根據的構成持續保留,在此基礎上區塊鏈的某一發展方向應切實回應信息管理需求。
一是應盡力突破優勢間的相互牽制。區塊鏈一旦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以大規模應用為前提,可擴展性/高效低能需要被滿足,但同時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又作為應用根據而必須存在,則最理想的狀態應當是直接打破“不可能三角”。盡管這種對區塊鏈自身特征的挑戰不易實現,但實踐中對于“不可能”極限的逼近[25]仍然證明了突破限制的一定可能性。
二是應突出完備信息管理功能的嵌入。從最根本的矛盾出發,需要改變區塊鏈的數據操作以更契合信息的長期保存需要。由于區塊鏈中的數據刪改極為困難,一般等同于使用區塊鏈時信息能夠不變直至永久。但區塊鏈的這種特性實際上不符合常理,若應用于個人網絡信息存檔,極有可能也是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因此,需要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在對區塊鏈的研究中考慮如何解決核心沖突。盡管這種改變似乎會使區塊鏈的立足點不復存在,但就基礎設施式思路下的前景而言,這是區塊鏈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在設想中,面向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區塊鏈應當能夠執行信息的刪除,這種刪除在個人平均能力范圍以內,但所需成本等使其不能輕易完成,從而保留一定程度的信息可信保障功能。此外,出于對其他環節的考量,信息鑒定與獲取、整理與描述、開發利用等對應功能應當在區塊結構的設計、智能合約的編寫中顯性體現。
(2)個人網絡信息立足利用的可信共享
受區塊鏈的技術特征影響,在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世界中,作為客體的個人網絡信息在被利用時能夠保證可信共享。兩種應用思路會對此產生一定差異性影響:
工具式思路下,盡管原生環境使個人網絡信息易變、不可控,但依托區塊鏈被檔案化處理后,能夠保證在區塊鏈中對其進行再利用時滿足可信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記憶構建等個人需求。同時,基于區塊鏈對信息開放共享機制的優化,個人網絡信息在存檔后呈現非封閉狀態,能夠依個人意愿共享。
基礎設施式思路下,個人網絡信息于原生環境中即能在利用時達到可信共享標準,但這一階段的利用囿于原生環境(各信息平臺)稍顯欠缺。集成至特定區塊鏈平臺后,個人得以面對內容、形式與背景更為豐富多元的可信信息,以及更為廣泛的共享對象,這為信息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增強其成效。
(3)個人網絡檔案空間的形成與聯通
通過對激勵的有效調用,個人作為節點在區塊鏈體系內獲得實質上的相對平等,區塊鏈本身能賦予的相應權限與行為空間因而得到最大化落實,個人網絡檔案空間隨之形成。此時的個人網絡檔案空間由個人主導,私密安全,且可信信息源自所使用的各類網絡應用與服務,能夠真實反映個人網絡生活,以信息呈現清晰軌跡。同時,自發的社群化行為使各參與方共贏,類推至個人網絡檔案空間,聯通成為必然。個人所形成的網絡檔案空間在獨立的基礎上又相互聯通,雖然是本質上的協同機制的要求,但也有利于個人網絡信息在更廣范圍內跨背景、跨形式與跨內容存檔并保留原始的動態關聯性。而隨著主體因人際關系、興趣愛好等靈活相連為社群,各自的網絡檔案空間也會從不同角度關聯而展現不同主題。區塊鏈對于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的最大意義或在于此,拓展了其價值的維度。
但個人網絡檔案空間的建設除了以上述內容為基礎,還需考慮跨鏈狀況。盡管在基礎設施式思路下,跨鏈對相應的個人網絡檔案空間建設影響不大,但在工具式思路下,區塊鏈的整體發展可能與現階段無異,不同區塊鏈系統會形成類似傳統數據孤島的“鏈級孤島”[26],那么跨鏈信息集成或跨鏈檔案空間聯通就必須為處理基礎架構的差異性而依賴額外支持,如公證人機制、哈希鎖定、側鏈等跨鏈技術的成熟發展。
(4)與外部現實環境相適應的有序發展
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凸顯社會化特征,設想的提出也應相應地從更廣闊的視角予以考量。個人主體向外拓展,要融入整體網絡信息存檔世界。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更加強調作為互聯網信息社會化保存[27]的一部分,提供“個人—社群—社會”的一種實現路徑。理想狀況是各類責任主體在協同中明確網絡信息存檔的宏觀框架、中觀標準原則、微觀指導與具體操作,從而使網絡信息存檔堅定在社會化的基礎上發展,個人網絡信息存檔由此更有章法、更成體系。
區塊鏈乃至互聯網體系向外拓展,要對接現實社會生活。區塊鏈與互聯網所代表的虛擬世界,因人而與現實社會生活相連。但相較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必要且完善的約束機制,虛擬世界的監管與規范還有所欠缺。技術應用落地不能回避實際問題,以法律為共同底線應是對接基礎,即基于區塊鏈的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在天然尊重區塊鏈體系內部運行規則的同時,也必須遵從相應法律法規。就信息存檔而言,無論是工具式還是基礎設施式思路,重點都在于對信息內容的處理,“對于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信息內容,應當具備對其發布、記錄、存儲、傳播的即時和應急處置能力”[28]。
4 結 語
區塊鏈進入信息管理領域及檔案學專業視野已有多年,但其對信息環境、信息機制與信息要素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始終未能得到充分的認知,而個人網絡信息存檔則提供了一個能夠帶來更多啟迪的切入點,即以更回歸互聯網本質的方式真實記錄這個數字世界,明確區塊鏈應用最終將面向更廣泛的社會。
注釋與參考文獻
[1]DataReportal. Digital 2023: Global Overview Report[R/OL].[2023-08-15].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3-globaloverview-report.
[2]Raconteur. A Day in Data[EB/OL].[2023-08-15].https://www.raconteur.net/infographics/a-dayin-data/.
[3][26]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區塊鏈白皮書(2022年)[R/OL].[2023-08-15].http://www.caict.ac.cn/kxyj/ qwfb/bps/202212/p020230105572446062995.pdf.
[4]MARSHALL C C, MCCOWN F, NELSON M L. Evaluating personal archiving strategies for Internet-based information[J/OL].[2024-03-08].https://www. semanticscholar.org/reader/92217c3860436b0ff4cf30ebaba091 f84658a57f.
[5]SINN D, SYN S Y, KIM S M. personal records on the web: Who’s in charge of archiving,Hotmail or archivists [J].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1,33(4):320-330.
[6]KELLY M R. An extensible framework for creating personal archives of web resources requiring authentication[D].Norfolk: Old Dominion University,2012.
[7]BRLIN J A, KELLY M, NELSON M L, et al. WAIL: collection-based personal web archiving[J/ OL].[2024-03-08].https://cs.odu.edu/~mln/ pubs/jcdl-2017/jcdl-2017-berlin-wail.pdf.
[8]張濤.網絡信息存檔中被遺忘權適用的沖突與平衡[J].檔案學研究,2020(5):126-133.
[9]CONDRON M. Identifying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motivations in 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J]. preser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Culture,2019,48(1):28-37.
[10]周文泓.個人社交網絡信息保管模式的探析與啟示[J].中國檔案研究,2019,48(1):161-173.
[11]BEGLEY, R. Information Records Management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Understanding Its potential[D].Newcastle: University Northumbria,2017.
[12]徐俐華,聶飛霞.基于數字圖書館聯盟鏈的信息資源安全共享模型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20(3):53-58.
[13]何寶亮.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智慧型知識服務系統研究[J].圖書館,2020(9):41-45,65.
[14]劉越男,張一鋒,吳云鵬,等.區塊鏈技術與文件檔案管理:技術和管理的雙向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0(1):4-12.
[15]BRALI V, STAN I H, STENG RD M. A blockchain approach to digital archiving: digital signature certification chain preservation[J].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2020,30(3):345-362.
[16]潘虹,王子鵬.區塊鏈技術對社交媒體信息歸檔的應用探究[J].中國檔案,2018(6):74-77.
[17]趙躍.數字時代個人存檔研究框架的構建——從個人存檔研究的定位與視角談起[J].檔案學通訊,2017(2):63-68.
[18]劉越男.區塊鏈技術在文件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初探[J].浙江檔案,2018(5):7-11.
[19]高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世界,可能只是一座極度不平等的動物莊園[EB/OL].[2023-08-15]. https://www.ccvalue.cn/article/128.html.
[20]HWANG H C, SHON J G, pARK J S. Design of an Enhanced Web Archiving System for preserving Content Integrity with Blockchain[J]. Electronics,2020,9(8):1255.
[21]焦臻楨.圍繞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的各種可能[N].計算機世界,2018-12-10(5).
[22]張奧,白曉穎.區塊鏈隱私保護研究與實踐綜述[J].軟件學報,2020(5):1406-1434.
[23]CHELSEA G. Unruly Records: personal Archives, Socio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and Archival practice[D].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20.
[24]What is the permaweb [EB/OL].[2023-08-15].https://arwiki.wiki/#/en/the-permaweb.
[25]JING C, SILVIO M. Algorand: A secure and efficient distributed ledger[J].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19,777:155-183.
[27]周文泓.互聯網信息社會化保存的冷思考與熱展望[J].圖書館論壇,2020(1):87-95.
[28]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EB/OL].[2023-08-15].http://www.cac.gov.cn/2019-01/10/ c_1123971164.htm.
(責任編輯:張 帆 李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