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劉暢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
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合肥等城市圍繞發展人工智能,相繼印發政策文件,發力搶占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總的來看,全國各地為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紛紛聚焦聚力完善政策體系、構建創新體系、打造產業體系、做強平臺體系、完善生態體系等重點領域,謀劃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并在探索實踐中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些創新做法,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為成都加速發展人工智能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北京
堅持突出創新賦能,平臺牽引,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在制定出臺《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指導意見》《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的同時,始終注重突出創新賦能、平臺牽引這兩個重點。
在創新賦能方面,北京高校院所研發實力強勁,人工智能學科排名全國第一,擁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數量居全國首位,聚集了北大、清華、北航、中科院等全國眾多骨干研究機構,擁有智能技術與系統、模式識別、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等方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依托科技與人才資源優勢,積極推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著力提升人工智能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在平臺牽引方面,北京積極爭取科技部支持,早在2019年2月就獲批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該試驗區結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布局,圍繞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強化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布局,推動人工智能政策試驗、創新示范,努力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北京經開區2020年獲批國家人工智能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目前正在加速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能重大應用示范基地、全國智能制造升級先行區、智慧城市智能科技應用示范區等。與此同時,北京各類服務平臺快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開發者聚集地,擁有全國最多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如百度飛槳、小米MACE、清華計圖等。
上海
堅持突出企業培育,生態完善,聚力打造人工智能發展的“上海高地”。在制定出臺《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強化人工智能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時,始終注重突出企業培育、生態完善這兩個重點。
在扶持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方面,上海擁有良好的企業培育環境、發達的資本市場,集聚了大批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公司,主要集中在智能網聯汽車、腦科學、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眾多領域,同時設立百億元規模的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主要投資于成長期、擴張期等階段的人工智能企業。最新數據顯示,上海人工智能規模以上企業數已從2018年的183家增至2022年的348家,產值實現倍增,從1340億元躍向3821億元。
在打造全球一流的產業創新生態方面,上海重點抓好通過招商引資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拓寬市場主體的融資渠道、匯聚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和逐步完善行業組織體系4個方面的工作。比如,在逐步完善行業組織體系方面,積極推進建設人工智能發展聯盟、上海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等,積極開展行業研究、資源對接、人才培訓等工作;啟動建設行業統計體系,探索形成人工智能賦能指數。
深圳
堅持突出立法先行,高位推進,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為推進人工智能加速有序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助力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深圳始終堅持突出立法先行,高位推進。
近年來,深圳依托特區立法權優勢,以國家安全、產業安全和社會秩序為紅線,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在產業監管和社會治理等制度層面積極探索,相繼出臺《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深圳市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實施方案》《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等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法規和政策措施,在制度層面率先探索,為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出良好的政策法規環境。
2022年11月,《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該《條例》從深圳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實際出發,圍繞“明確范圍+補齊短板+強化支撐+搶抓應用+集聚發展+規范治理”等環節進行探索創新,為促進深圳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2023年5月,《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印發,從強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給、增強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集聚水平、打造全域全時場景應用、強化數據和人才要素供給、保障措施6個方面,提出18項具體舉措,并統籌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配合《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共同構筑起了“一條例、一方案、一清單、一基金群”的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政策支撐體系。
合肥
堅持突出拓展應用,場景營造,聚力打造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充分發揮合肥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以建設智慧城市和智能社會為導向,以應用促融合,以應用促發展,努力破除阻礙推廣應用的體制障礙,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發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度應用。
重點圍繞人工智能+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現代農業、人工智能+金融商貿、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醫療康養、人工智能+公共安全、人工智能+政務司法、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人工智能+文創旅游等領域,合肥持續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打造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智能化環境,持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城市運行效率。
比如,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方面,積極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支持研發和應用標準化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推動企業智能化升級和智能工廠建設,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動關鍵智能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支持典型工藝流程、生產模型、專家經驗等行業大數據和云平臺建設,加快實現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應用,推廣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全面提升全市整體智能制造水平。
(作者:黃建華,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城市處處長;劉暢,民盟成都市委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