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威帆
4月春招季節,山西財經大學應屆畢業生宋露露奔赴1000多公里,到成都參加招聘。讓她省心的是,可以直接免費入住成都的青年人才驛站。根據應聘單位所在區域,宋露露入住的是位于青羊區的青年人才驛站。
“驛站不僅提供住宿,還設置了人才政策閱讀區和共享學習空間,為我們求職者提供了獲取更多信息的渠道。”宋露露說,自己也順利應聘留在了青羊區。
持續優化青年成長發展環境,今年,成都將“建好青年發展型城市”作為重點工作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這是自2022年成都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市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關注青年發展,旨在讓更多青年愛上成都、選擇成都、扎根成都,實現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28個青年人才驛站,助力畢業生低成本求職
4月3日,來自成都各學校的百余名大中學生,走進成都機器人創新中心、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等地參觀學習,了解機器人產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體驗工業遺產與多元文化的創新交融。
實地走訪之后,成都市就業局創業促進處的老師還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就業課,介紹成都從政策、崗位、服務等方面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舉措,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這是成都開展的青年發展啟航行動——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環境感知行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和理論授課的形式,搭建大學生就業交流發展平臺,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成都正努力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促進青年成長成才,實現個人價值與城市發展的雙贏。這次不僅增長了見識,更激發了我對成都這座城市的熱情與期待。”參加完當天的活動,成都錦城學院學生唐珩藍感觸頗深。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
目前,成都14~35歲青年人口近690萬、占常住人口近1/3。著力為初入社會的青年解決實際困難,關注青年的成長與發展需求,成都深入貫徹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印發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縣域、社區建設,高標準構建青年發展型城市生態,推動青年與城市共成長。
當下,正值春季招聘黃金期,不少從外地來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到成都青年人才驛站辦理入住手續,這里,也成為許多“蓉漂”的溫暖“落腳點”。成都在全市23個區(市)縣已建成28個青年人才驛站,針對來蓉、應聘求職的青年大學生,提供免費住宿,還提供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信息,主打“一站式”服務。“青年人才驛站不僅提供入住服務,還有相對獨立的主題空間以及適合學習、辦公和休閑的區域。”入住青年人才驛站的曾悅說。
近年來,成都以系列活動支持青年人才來蓉發展。例如,打造“蓉漂人才薈”城市雇主平臺,赴海內外重點城市舉辦招才引智活動;探索“以賽引才”新模式,開展“蓉漂杯”系列賽事,精準招引海內外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團隊)項目落地;集中舉辦“筑夢成都”人才大型網絡招聘會、“百日萬企”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城市直播間”直播帶崗等,吸引青年人關注和投遞簡歷。以“蓉漂人才日”專屬節日的方式禮敬人才,努力營造識才尊才愛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豐富青年城市場景,吸引并留住年輕人
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首先要吸引并且能留住年輕人。成都吸引年輕人的生活圖景里,還有豐富的公共空間。
4月9日傍晚,在春熙路街道“青年之家”,一節鋼筆淡彩課如約而至。桌上擺放好缽缽雞、東坡肉等四川美食參考圖和畫筆、顏料盤,特邀美術教師為學員們深入淺出地講解鋼筆淡彩的基本步驟和畫材使用方法,并展示了如何用色彩畫出四川美食麻辣見長、活色生香的特點。
“平時工作很忙,很難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但在這里的一個多小時,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興趣愛好里,很解壓。”青年學員陳女士表示,短期課程十分適合自己,也期待接下來夜校能開設更多的項目。
除了春熙路街道,成都多地也紛紛試水“青年夜校”,多由區(市)縣文化館、少年宮及街道等承辦,也有企業主辦,成都市青少年宮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從今年3月開始加大對‘青年夜校項目的建設,包含舞蹈、創意美術、國畫、書法、非遺、瑜伽、八段錦等各個方面的課程,僅一個月時間就服務超過2000人次。最快的一次,課程五分鐘就被搶光。”成都市青少年宮青年夜校趙超老師說。
火爆的不只是“青年夜校”,青年參與運動的熱情也同樣被點燃。成都充分利用高架橋下、廢棄廠房等城市閑置空間打造“金角銀邊”,為青年提供運動、休閑、健身的場所。同時,集運動場所、交流場地、景觀休憩為一體的青年發展型主題公園也漸漸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目前,成都已建成“金角銀邊”公共空間229個,各類公園達1556個。
在成華區桃源社區,當地就將街道和小區之間的閑置空地改造成體育小廣場,免費向居民開放。
位于成華區府青路三段立交橋下的府青運動空間,以“時尚運動”為主題,以“開放式”為布局,構建時空走廊、摩登花街、彩虹樂園、光影舞動、萌童樂園、電音滑板、時尚球場及社區活力等主題片區,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富有年輕活力、全年無休的多功能青年運動空間和青年“家門口”的運動空間。
據了解,2024年,成都還將繼續深入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縣域“一縣一品”建設,聚焦青年生活發展的最小單元,縱深推進青年發展型社區、園區、企業建設,打造青年友好街區、場館、商戶,廣泛布局青年之家建設,營造更多符合青年特點,彰顯青春元素的城市場景,讓更多青年愛上成都、選擇成都、扎根成都。
打造青年成長的舞臺,讓青年在成都更有為
隨著越來越多青年匯聚成都,成都的青年志愿服務也正在蓬勃開展。“青聚錦官城·青年志愿服務”平臺自2017年上線以來,已累計吸引注冊志愿者超150萬人。同時,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扎根成都的鄉村(社區)。
“小青椒”是成都大運會志愿者的昵稱,“青椒”諧音“青交”,即青年交往,體現大運會是一場世界青年交流的盛會。去年,2萬余名“小青椒”活躍在志愿服務點位,賽會志愿者如繁星般散布在40個競賽場館中心和18個非競賽場館中心,為運動員、教練員、技術官員、觀眾等各類客群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此外,還有1.1萬名城市志愿者、800余支城市志愿服務隊,駐守在場館、交通樞紐、旅游景點等1000余個城市志愿服務小站,為成都大運會保駕護航。
來自意大利的四川大學志愿者李艾利說,參與成都大運會志愿服務,重新點燃了他對運動的熱情,也讓他更加喜愛成都這座城市。“成都是一座充滿活力和運動文化的城市,我2015年來到成都,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成都大運會志愿者展現出中國青年的青春風采和使命擔當,架起與世界青年溝通交流的友誼橋梁,幫助并鼓舞著更多人在挑戰中突破自我,在成都成就夢想。
成都與青年間的雙向奔赴從未停止。成都提出,要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青年如何發揮作用?90后楊隆梅給出了答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傳承人,她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回鄉創立“楊隆梅工作室”,對竹編產品進行“跨界”創新:項鏈、耳環、背包等小玩意兒走上了工藝美術的路線;燈具、家具乃至戶外造景等大件作品則延續了竹制品的實用特色,深受客戶喜愛,還探索出“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非遺傳承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特色路徑。
如今,楊隆梅不只想當好非遺“守藝人”,更希望將非遺的魅力傳遞給更多青少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近日,共青團成都市委印發《關于助力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深化實施鄉村振興青春建功工程的實施方案》,圍繞功能融合、產業融合、文化融合、治理融合、創新融合、人才融合、規劃融合開展19個項目。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聚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以“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為主題,開展“鄉村青創薈”成都青年創新創業系列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創聚鄉村”創業青年加速訓練營、“創意鄉村”青年走播活動、“創贏鄉村”青年創新創業合伙人計劃三項行動,整合雙創資源,推動青年在鄉村創新創業。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成都將持續優化青年優先發展的城市環境,打造青年成長的事業舞臺,讓青年筑夢成都、圓夢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