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軍 汪小琦
交通是現代城市的血脈。血脈暢通,城市才能健康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交通是現代城市的血脈,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塑造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先導性、基礎性行業。血脈暢通,城市才能健康發展。在新時代歷史機遇下,成都應當著力打造高質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服務支撐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
打造全球暢連交通
成都地處“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是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向西向南開放前沿。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目前,成都仍然面臨航空樞紐能級不高、南向西向鐵路通道不暢等問題,交通運輸對開放戰略的支撐作用還需進一步增強。應當著力打造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拓展鏈接全球的西向東向南向“Y”字形國際航線布局,增強航空樞紐功能,提升航空客貨吞吐能力;積極拓展南向西向鐵路通道,加快建設川藏鐵路引入成都樞紐線,積極爭取成渝鐵路擴能改造成都至隆昌段、成格鐵路等重點項目,縮短成都至歐洲、東南亞鐵路運輸和鐵海聯運距離;加快實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建強陸港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提升國際物流樞紐能級。
打造市民滿意交通
成都已成為常住人口突破2100萬、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的超大城市。當前,成都交通還存在大而不強、通而不暢等問題,市域“斷頭路”“瓶頸路”仍未完全消除,城區交通擁堵現象依然突出。應當著力打通跨縣市、跨片區“斷頭路”,疏通道路網絡“腸梗阻”,擴大對重點片區、重點鄉鎮、重要產業、重要文旅、重要交通節點的覆蓋廣度和連接深度;加速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和公交一體化改革,統籌實施公共交通適老化改造和兒童友好出行擴面提質,深入推動智慧共享停車及“P+R”便捷換乘,提升出行服務水平;構建數據融合、協同聯動的一體化智慧交通體系,加強交通運行監測、智能研判和分析診斷,提升交通運行組織、道路誘導管控智慧化水平,優化市民出行環境。
打造綠色低碳交通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靜風區,大氣自凈能力差。作為大氣污染物的重要來源之一,應當以移動源污染防治為主要著力點,繼續深入實施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發展格局,推動“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發展,不斷提高綠色出行比例;深入實施貨物運輸“公轉鐵”、貨車通行“一繞轉二繞”,建立低碳交通示范區、綠色物流示范區,減少貨運領域污染物排放;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完善充(換)電設施建設,大力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老舊車,持續改善車輛結構。
打造科技創新交通
成都擁有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中德智能網聯汽車四川試驗基地等創新研發平臺以及眾多高水平院校、研究機構,具備發展交通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需進一步整合資源,繼續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科技創新力度,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應當加強交通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鏈主企業、科技領軍企業、高校等牽頭組建體系化創新聯合體,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大交通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跟蹤、遴選、擇優推薦機制,加強交通運輸新模式、新業態地方立法保障,完善配套政策環境;強化形成交通新質生產力人才支撐,依托中鐵二院、民航二所等創新平臺和本土院校,加強交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培養一批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推動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搶抓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積極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作者:周亞軍,成都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汪小琦,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均系成都市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第4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