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與老師一句句教唱的傳統音樂課不同,借助AI音樂教育平臺,可以輕松輔助學生進行音樂編創,探索音樂魅力;在一場皮影數字沉浸式互動展上,游客可以變身皮影角色進入屏幕里,隨意與其他角色開展互動……
成都潛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行者AI”)的AI場景應用遠不止于此:從文本到圖像,從音樂到視頻,從游戲到教育、文旅,等等,多個領域的AI技術應用場景拓展,讓行者AI發展駛入快車道。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人工智能企業超過850家。伴隨產業的蓬勃發展,“潮頭企業”在AI場景應用拓展新賽道上各顯身手。
AI落地,“玩具”變“工具”
在沒有人工智能的時代里,作曲是不折不扣的天賦+技術活。而當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于音樂教育領域時,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登錄行者AI音樂制作系統,屏幕顯示出AI交互式作詞、詩歌作曲、詞曲互動編創等功能界面。在軟件中選擇相應的關鍵詞,不出一分鐘,AI就能作出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如果想深入參與創作,隨機填寫幾行文字并畫幾行代表旋律的曲線,不一會兒便合成了一首由AI歌手演唱的歌曲。要是覺得不滿意,還可以隨意進行修改,然后再自動生成一首新歌。
“這是我們在教育場景應用的AI+音樂產品之一,目前已在成都七中育才學校等多所學校進行實踐教學。”行者AI創始人兼CEO尹學淵介紹,公司推出了游戲領域自研算法和AI虛擬玩家、內容審核、AI美術、AI音樂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場景應用覆蓋數字文創、教育、文旅、游戲和營銷等各領域,目前客戶數已達上千家。
“隨著人工智能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產品、新場景、新應用層出不窮。”在尹學淵看來,AI的本質是生產工具,其應用的底層邏輯是要打破內容創作的“不可能三角”,讓成本、質量和效率兼得。秉持這一理念,行者AI不斷探索,把產品帶入各種各樣的場景。
曾有人將游戲稱為“第九藝術”,是各項藝術的集合體。已深耕游戲行業十年的尹學淵非常認可這一觀點,一款游戲即一個交互式的復雜系統,集成了眾多AI場景應用,而這些場景應用可以拆分出來,與不同的行業進行很好的結合。正是在游戲行業的深厚積累,為行者AI拓展場景應用奠定了基礎。
于創新企業而言,AI場景應用落地的關鍵何在?尹學淵認為,尤為重要的是具備行業和領域知識,才能建出與場景應用相適配的垂類大模型。“以行者AI音樂教育方案為例,早期產品的生成模式是一次性生成音樂作品。理論上來講,一次性生成技術難度更大,但在場景應用落地時,我們和老師溝通后明白了‘一次性的局限性,需要細分步驟,調高產品可編輯的細膩度,讓學生參與,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能力。”尹學淵說。
尹學淵表示,高質量的數據、技術的成熟度和適配性以及用戶的接受度和市場需求,也是AI場景應用落地的關鍵因素。“AI大模型的訓練,離不開經過清洗和標注的高質量數據;AI要真正落地行業,需要與具體的場景、實際的工作流程做結合,真正助力行業生產力升級。解決了‘玩具變‘工具的問題,讓產品保持一致性、高可控和高精度,才能成為生產工具。”
隨著2024成都世園會的到來,“我們做了一個叫‘桐妹兒講百科的AI交互式產品,希望現場的游客們可以像玩游戲一樣學到很多知識。”尹學淵說。
場景供給,賦能企業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我國將突破30萬億元。
巨大的市場機遇下,行者AI也迎來發展良機。“2023年,我們純軟件到賬收入5000萬元,同比增長300%,預計今年將超過1億元。”尹學淵坦言,行者AI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精準助力,成都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數據、算力、算法方面陸續出臺了精準政策措施,讓產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在政策助力和引導下,數據和場景的開放隨之加大,我們獲得政策的紅利機會也會更多。而人才的集聚效應已經顯現,公司平均招聘周期縮短了一半。”尹學淵說。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真正在生產環境中部署落地不超過5%。”對于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尹學淵直言,AI商業空間雖然巨大,但技術成熟度和行業的適配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算力成本目前仍然是制約AI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他表示,加強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非常必要。
“場景供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區域人工智能發展速度,場景不足,會制約企業順利走通‘市場關。”成都市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杰介紹,近年來,成都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產業發展爭取到了政策空間、場景空間和極其重要的改革試錯空間。成都在人工智能場景供給設計上做了大量工作,明確提出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醫療等應用領域打造“三大特色場景”和“四大重點場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場景供給方面,還可與本地企業精準培育相結合,在非涉密領域要注重向本地有技術、有能力的科研團隊及初創企業開放,幫助企業進行技術驗證、模式迭代,快速形成市場競爭力。”陳杰表示,要注重通過本地市場培育先發優勢。人工智能有典型的規模經濟屬性,成都要充分利用本地及成渝地區市場規模優勢,通過“人工智能應用券”等形式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加快培育垂直領域冠軍企業。
當前,要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陳杰認為,成都應該圍繞數據歸屬、數據安全、數據隱私、倫理規范等領域,用好試驗區、先導區兩塊牌子,在符合國家要求的前提下,率先探索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契合前沿技術趨勢、回應企業關切的制度創新,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制度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