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寒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系統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社會進步,優質的信息資源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但是,與高速發展共同來臨的還有信息安全問題及信息隱私隱患。為了有效保障信息系統的運行穩定性,針對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勢在必行。要想有效提高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整體安全性,全面優化安全管理工作非常必要。鑒于此,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內容入手進行分析,在明確安全管理必要性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安全衡量方案,進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優化要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
一、前言
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建設期間需要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因此,實際工作中需要推進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在全面完善信息技術算法和規格指標以及系統結構的前提下,保障操作安全度量和分析準確性,使信息技術系統運轉期間存在的各類風險因素均被排除。要想充分保障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安全管理效果,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構建完整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從而使信息模式得到穩定發展。
二、信息安全管理簡介
(一)基本內容
信息安全管理內容主要包括技術安全和組織安全以及操作安全。通常情況下,在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建設期間落實安全管理工作時,需要參照技術信息安全級別標準內容進行數據分析。針對信息技術開展研究,衡量各項數據信息的基本規格、算法以及設計體系等要素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數據實施方案和產品分配等內容加以管理,以保障技術信息安全。對組織安全進行管理時,則需要衡量基本組織量級,根據安全信息的規?;闆r開展操控分析工作,明確信息環境當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隱患及安全問題,進而及時采取模糊處理手段解決安全隱患,保障信息安全[1]。在開展信息安全管理時,還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并確定信息安全技術標準,在精準定位安全問題的基礎上,采取措施減少信息網絡當中的問題、隱患,有效提高信息準確度量水平。
(二)衡量標準
信息安全的準確衡量是以科學化技術衡量標準,通過判斷其中存在的不足,對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爭議進行分析,通過區別信息系統的安全度量標準,合理地衡量信息中存在偏序的技術值,通過技術值分析信息安全相關的質量范圍,提供合理的信息安全程度描述,從而保證綜合預期內容,改善信息技術標準有效性[2]。
三、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屬于關鍵性核心技術內容,在信息時代發展過程中持續突破核心技術期間需要借助安全管理輔助力量,從而保障整個行業實現穩定發展。為了有效推動自主研發和自主發展,應該在信息化背景下全面提高信息技術的自主可控性。因此,隨著信息化發展的持久推進,有效完善相關的法規內容成為做好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內容,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推動信息化時代健康發展[3]。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的網絡通信領域開放性很高,所以要進一步加強安全管理,以支持突破壟斷,促進自主創新。在安全管理落實效果良好的情況下,對信息技術系統工程進行優化建設,有效規避相關風險要素,使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傮w而言,在科學有效的安全管理支持下,信息技術系統工程能夠實現更上一層樓的發展與進步。
四、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問題分析
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終端安全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技術和組織以及操作等安全因素方面。除此之外,在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執行期間,如果設置的安全管理體系不完善或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會使各類問題頻發。在實際的安全管理落實期間沒有根據相關標準合理制定安全級別會使技術操作和組織規劃存在安全隱患,在后續的操作工作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問題與漏洞。在安全管理和風險處理不到位的情況下,數據衡量過程中的整體規格以及算法還有產品分配等工作環節將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整體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水平。在安全管理體系及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各項管理措施都將缺乏執行依據,管理人員在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因為缺乏制度參考而出現工作偏差與失誤,進而影響整體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安全中的衡量問題同樣屬于一項非常關鍵的內容。安全衡量的問題實質就是運用科學化的技術對當前的系統運行狀態進行標注,之后即可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一般情況下,衡量信息往往具有比較明顯的技術價值。在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建設期間,衡量信息的技術價值能夠很好地描述整個系統的安全程度,因此,針對性解決相關問題,可以充分優化技術標準,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
五、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衡量方案
在探究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期間,應該結合信息系統的實際存儲和應用情況,合理分析信息度量方法,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對不同的工作環節制定相應的度量標準,確定信息系統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由此更加及時、高效地判斷風險量,并針對性地采取安全管理措施。
(一)定量分析
安全管理衡量過程中比較常用的分析手段是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過程中,需要根據數據指標的具體內容進行風險度量,定量分析可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時序分析法模型、回歸分析法、決策分析法以及樹形結合分析法等多種分析方法。在定量度量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分析方法投入使用。一般情況下,應該參照信息度量標準開展分析工作,在充分保障定量分析科學性和客觀性以及定時、定量特性的基礎上,推進計量和分析有效落實。在數據信息存在復雜或模糊現象的情況下,則應該結合風險量化標準內容開展信息因素風險分析,由此避免定量分析過程中出現曲解信息或分析失誤等問題。
(二)定性分析
在開展定性分析時需要采取信息度量方法。一般而言,定性分析與信息調查的判斷基礎標準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聯系。在定性分析過程中,需要針對信息內容進行判斷研究,確定導向演繹的基本框架標準。在定性分析實踐期間,需要全面分析資料信息的具體內容,根據內容對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并且應該及時明確信息數據的整體調查結構,在充分驗證和分析數據調查結構的基礎上,完成分析過程[4]。比較常見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邏輯定性分析法和數據信息定性分析法,還有因果定性分析法。從實際使用效果來看,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進行標準度量,有助于降低分析過程中的問題發生率,規避一些定量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和失誤。采取定性分析方式進行度量,能夠保障結果的全面性,有利于提升針對主客觀內容進行標準分析所得結果的準確性??傊?,定性分析在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衡量過程中具有更強的可用性,實際應用準確性也更高。
(三)綜合分析
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應用優勢,針對信息技術系統存在的不足進行綜合性分析屬于綜合分析度量手段,在該分析方法執行期間,需要衡量和考慮的因素更多。歸根結底,采取綜合分析手段進行標準衡量屬于形式分析過程。在實際分析過程中,需要基于量化指標,明確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當中存在的風險性內容,進而確定相應的信息標準。與此同時,應該利用定性分析手段對風險級別加以判斷,進而更加準確地進行信息標準分析,充分融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作用特點,使綜合分析結果更加科學可靠,同時高效完善量化解決方案??傮w而言,綜合分析方法能夠從相對客觀的事實角度,對信息技術系統過程中存在的內部規律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可以采取綜合性手段使定量和定性分析過程中的片面性問題得到解決。在綜合分析落實過程中,針對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提出的判斷觀點更加真實可靠,綜合分析手段也能夠更好地將系統復雜問題進行簡化處理,進而使度量分析結果質量提升。
(四)度量過程
顧名思義,度量過程分析是指在基本度量標準下推進信息風險衡量過程,在度量過程分析中,同樣需要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明確信息安全性。實際分析過程中,需要針對相關信息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清晰準確地了解信息內容基礎上,采取范圍分析手段,明確信息風險。分析度量過程時還需要明確信息系統的基本內容,確定信息安全組織政策標準內容,進而針對信息技術系統工程中存在的弱點和信息漏洞進行全方位研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障信息安全,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五)實體信息
從信息安全管理本質特性來看,在執行安全管理工作時需要針對信息計算機設備、計算機網絡管理標準以及信息網絡管理人員環境采取管理措施,執行管理工作時需要參照故障標準和災害水平開展全方位的預測分析工作,由此確定切實有效且能夠改善信息采集操作效果的應急辦法。安全管理工作應該對信息技術系統工程運轉期間可能產生的最低限額損失加以設定,基于此,開展全面有效的技術檢查和分析工作,以支持安全管理順利落實。一般而言,在開展實體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期間,需要對信息機房當中的各項基礎設施進行優化建設。實際管理過程中,應該對電力和水利資源以及環境潔凈標準還有交通運輸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立足實體信息開展安全管理時,應該針對機房附近是否存在危險建筑和易燃易爆、有害氣體等情況進行管控,同時檢查各類氣道和管道與機房的距離是否符合標準要求。安全管理工作執行期間,還應該注意及時檢查實時監控設施的覆蓋范圍,對于不同設備的監控標準加以明確,在此基礎上設置紅外線和無線傳感等裝置,以保障安全系統的內外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應該在信息技術系統工程設施周邊設置自動報警和防火、防水、用電管理系統,借此發揮各類預警系統的安全處理作用,有效保障計算機房的運轉安全。總體而言,在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執行期間,涉及的實體信息比較復雜且數量眾多,實際工作中應該根據計算機房的具體運行狀態,采取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整體安全。
六、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優化要點
(一)合理選擇安全度量方法
為了有效改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執行效果,應該在管理落實期間注意根據實際的管理工作需求,選擇恰當合適的安全度量方法投入使用。在進行安全管理度量過程中可選的方法較多,但是在常規的信息技術系統管理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選擇或結合不同度量方法投入使用[5]。從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整體安全度量情況來看,在利用單個度量方法無法對風險進行量化的情況下,則應該靈活采取度量分析方法,盡可能客觀地展示事實,將直觀的數據和市場調研以及邏輯判斷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得出意義更加深刻的風險分析結論。例如,在實際安全管理期間,對信息技術系統進行安全評估時,應該關注與信息系統關聯性更強的安全質量因素,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將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開展綜合度量分析工作。
(二)全面提升工程自主可控性
全面提升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自主可控性,屬于安全管理執行過程中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任務。從當前的信息技術體系發展情況來看,隨著安全可控要求越來越高,在網信領域發展過程中僅靠防火墻對信息技術工程加以防護,已經無法滿足安全保障需求。在信息技術體系越發完善的背景下,將安全管理貫徹落實到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各方面成為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提升信息技術系統的安全水平,應基于自主可控進行安全保護建設,有效強化軟硬件適配服務研發力度,增強市場化引導的積極作用,有效發揮風險度量方法的應用價值,對信息技術系統工程進行多維度測評,進而提高工程整體可控性。在實踐過程中完善自主可控評估效果,做好安全測評,針對性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綜合水平和安全能力,進而改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運轉態勢,有效滿足實際業務安全需求,從而推進信息技術系統實現安全等級保護升級,真正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三)積極優化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能夠為相關管理工作落實提供良好基礎。從制度層面進行管理創新優化,能夠直接作用在安全管理執行效果方面。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根據信息技術系統的實際安全狀況和運轉狀態,構建監控機制,在提高信息安全監測服務專業性水平的基礎上,有效排查網絡系統異常狀況,同時設計緊急應對措施,以解決運轉問題。整個系統工程由多個供應鏈集合組成,在不同位置遭遇攻擊都可能使信息技術系統出現崩潰,因此,構建完善的安全檢查和管理制度并完善相關檢查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護價值。在對信息技術服務進行外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安全管理需求,建立資質評定制度,為落實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參考,從源頭排除風險因素,保障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期間的工作安全。
(四)科學設置管理權限
信息技術的應用風險具備較強的不確定性,企業可適當明確程序授權,提前確定管理權限,以此控制信息技術應用風險。企業加強對信息系統的科學控制,既能提升經營效率和經營質量,也能在風險防范中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企業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會投入較多財力。同時,企業可針對性地引入符合自身特色的信息控制系統,并持續完善相關模塊,明確不同崗位人員職責,以加強信息技術應用風險控制。總體而言,為了有效保障信息技術系統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有效性,需要在實踐期間明確各項程序的授權內容,并科學設置安全管理權限,在管理優化過程中,根據不同崗位人員的具體職責設置相應的操作權限,借助權限有效保障整個信息技術系統的數據管控科學性,真正做到數據專人操作,從而使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整體操作規范性進一步提升,為安全管理高效執行貢獻力量。
(五)全面加強系統防范
為了有效提高系統安全性水平,還應該充分關注系統防范能力。在推進安全管理落實期間,需要基于信息技術網絡的安全性建設開展工作,持續修補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當中存在的程序漏洞,有效采取措施促進整個系統的防范能力實現優化升級,借此為安全管理控制力度的提升夯實基礎。由于網絡防護是信息技術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防護功能,所以在推進系統防護能力提升期間,還應該增強網絡防護能力。工作人員需要在實踐中結合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流程,對計算機網絡的使用行為進行全面規范,有效提高計算機網絡的操作正確性,進而從根源上提高防護效率,避免在信息技術系統運轉期間出現網絡方面的隱患和漏洞。當然,還應該在促進信息技術系統防范能力提升過程中加強結構建設,保障整個系統結構的穩固性,從而提升信息技術系統結構安全水平。
(六)做好數據信息備份
由于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在于對系統當中的數據信息進行管理控制,因此,在促進安全管理工作優化時,應該從數據信息的安全管理角度出發進行規劃,通過做好數據信息備份等工作來為信息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助力。在信息技術系統當中,數據安全涉及各方面的內容,所以在開展安全管理工作時,應該從數據信息的存儲等角度出發,采取科學有效的控制措施,針對性防范主體越權訪問和非法入侵等行為。同時,將數據備份工作作為輔助手段,保障數據信息基本安全,避免數據信息在系統發生意外事故的情況下出現丟失或損毀。因此,在實際安全管理期間,應該加強原始單據審核,從而保障數據錄入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推進數據信息傳達效率和安全性升級,完善數據輸入系統,通過及時審核修正,保障數據信息安全。
七、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加強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力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任務。為了有效提高安全管理質量水平,應構建安全評估標準體系,加強信息安全基礎建設,有效提高整個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從業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明確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內容和衡量標準,在此基礎上,應該設計切實可行的安全衡量方案,在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實體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前提下,通過合理選擇安全度量方法、充分提升工程自主可控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式,進一步改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的安全管理執行有效性,進而真正為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司夏萌,趙博白,康海燕.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信息系統安全”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師,2022(26):108-110.
[2]房澤鑫,張成爽.基于云計算與信息技術的社區矯正信息系統體系——評《社區矯正信息系統工程設計與安全》[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06):717.
[3]黎志忠.高安全性工程監理信息系統研究與開發[J].通信電源技術,2020, 37(07):63-65.
[4]張冬.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架構——以地級市金保工程為例 [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2):72-73.
[5]張夢.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分析[J].信息系統工程,2019(04):67.
責任編輯:張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