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林
摘要:從數字技術與科技創新的耦合視域透視可以歸納出數字技術具有助推科技自立自強良性互動,提供異質性知識與互補性資源和提升科技自立自強開放式創新的作用機理。由于數字技術特性與科技創新實踐的部分脫嵌,導致了數字技術賦能存在信息過載與價值偏移、供需錯位與主體疏離、人才短缺與轉化低質和安全隱患與平臺虛化等癥結。基于此,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明確價值導向,完善供求體系形成舉國合力,統籌人才資源推動高質轉化,善用創新平臺強化安全管理,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技術;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
一、前言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一強國之基與安全之要,就是將科技命脈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使科技自主創新成為我國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籌碼。當下,數字技術的升級與更迭加速演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科技創新范圍的廣泛應用和基石作用愈加彰顯,為探研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新的契機。數字技術賦能以豐富的信息資源、先進的溝通技術、較高的創新效率逐漸彌合了科技自主創新的“數字鴻溝”,推動了“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1]。
二、數字技術賦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作用機理
數字技術的演進和發展為科技創新高質賦能,依托耦合效應、結構優化和創新動能加速了科技創新的進程,助力消除信息落差,推進了科技創新的社會化應用。
(一)數字技術的耦合效應,協同科技自立自強的良性互動
第一,數字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數字技術賦能涵蓋了人才培養、資金支持、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撐等各個領域,通過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信息技術融通于助推科技自立自強的延伸過程,帶來了更為顯著的集成協同效應。第二,科技自立自強拓展數字技術應用。數字技術是科技創新的產物,科技創新助推了數字技術向各領域、各業態的滲透和應用。隨著科技創新的縱向深入和科技創新體系的日益完善,數字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應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聚焦強化基礎性和原始性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的演進性和安全性得到跨越式發展。第三,數字技術與科技自立自強的良性互動。數字技術與科技創新的互動日益密切,是共同應對卡脖子困境的內在驅動力。一方面,依靠數字技術革新,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主要代表的數字技術高效嵌入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了科技創新的邊際產出和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整合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拓展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提升數字技術的多元應用,以求形成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再次彰顯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性。
(二)數字技術的結構優化,提供異質性知識和互補性資源
數字技術在提供與整合廣泛信息資源的同時,優化了獲取、訪問、使用異質性知識的渠道,實現了科技創新互補性資源的便捷互通。一是提供異質性知識。隨著數字技術的提質增效,獲取最新的知識性要素和創新性技巧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一環。異質性知識旨在以多樣性觀點、創新性思維和深層次知識重組構建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的全新知識體系,既發揮著數字技術獲取海量信息的技術優勢,又涵蓋了科技創新所必備的跨學科知識體系。二是獲取互補性資源。科技創新過程中,創新要素,例如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技術等具有可代替性和互補性,“創新主體的互補性資源是合作創新績效的要素”[2]。數字技術創造性運用獲取互補性資源,使科技自立自強融匯各領域資源優勢成為可能。三是優化創新結構。數字技術打破了科技創新的時空限制,其可溝通性和可生成性的特征拓展了科技創新各要素的參與合作方式,降低了科技發展的技術成本,提高了實踐科技自立自強的靈活性和精準性。
(三)數字技術的創新動能,提升科技自立自強開放式創新
“實現推動迭代周期更短的數字技術創新”[3],從縱向“嵌入整合”到橫向“適應調整”,以數字技術引入外部創新勢能,拓寬創新渠道,全方位、寬領域運用數字資源推動了科技自立自強開放式創新。基于數字技術的深度嵌入,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逐步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實現了由量變積累邁向質變躍升,從取得重點突破邁向科技體制創新,實現了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性拓展。如今,數字技術在應對各場域信息多變和不對稱等問題中仍迸發出強勁的創新動能。一是表現在數字化平臺共建。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動態過程,數字技術為完善科技創新搭建起多元主體信息互通與創新資源信息共享的平臺化載體。融通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為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確保核心數據得以安全共享提供了重要媒介。二是彰顯于人力資源優勢互通。科技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動能,數字技術實現了人才資源賦能科技創新的優勢互通。人才資源逐步走向數字化整合,數字技術使得各領域、各地域人才遠程操作降本增效,助推實現各業態間的資源共享,尋求跨領域的全新突破,“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增量改革、改進組織結構、提升治理效能等優勢”[4]。三是融通于數字生態優勢共享,數字技術推動了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能減排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新引擎。在此基礎上,科技創新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創造性發展和循環利用的有機統一,使得科技自立自強的數字動能更加突出。
三、數字技術賦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癥結
數字技術在發揮賦能效應之際也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癥結在于信息過載與價值偏移、供需錯位與主體疏離、人才短缺與轉化低質和平臺虛化與安全隱患等,阻礙著數字技術賦能的降本高質發展。
(一)信息過載與價值偏移
數字技術全領域、多方位應用帶來的雙刃劍作用日益顯現。在賦能科技自立自強的過程中,數字技術既提供了海量創新要素,又導致了信息泛濫和信息污染等問題的產生,為科技創新獲取有效信息資源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安全隱患,也沖擊了科技與人文有機融合所遵循的價值理念。數字信息技術導致的信息過載會降低獲取科技創新有效信息的篩選效率。信息堆積、滯留和難以消化的問題增加了科技創新決策困難,甚至會導致信息決策的判斷失誤,信息超載無疑也增加了數據分析的學習障礙,在信息處理能力無法滿足高頻信息處理需求時則降低了科技發展的競爭力和創造力。由于數字技術的應用尚未形成統一的價值評判標準,信息過載的癥結模糊了科技創新價值導向的界限。事實上,科技創新具有明確價值導向,遵循把握自然規律和應用科技成果的辯證統一。數字技術的濫用,不顧數據隱私安全謀取創新要點、不顧數字鴻溝和公平性封鎖創新要素、不顧算法偏見蒙蔽科技創新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等都給科技自立自強帶來巨大挑戰。
(二)供需錯位與主體疏離
當下,數字技術的單方應用并不能確保實現其與科技信息要素的有效結合,由于在總體上尚未建立起對標科技創新信息需求的體制機制,數字技術與科技創新并沒有形成全面協同與統籌推進的合力,數字技術變革速度與科技創新信息支撐存在差距加大、供求失衡的現象。尤其是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實踐中,單一的數字技術并不能提供核心技術攻關的最新數據,龐大冗雜的基礎性信息則增加了核心技術信息篩選的難度。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政府、企業、市場和研究機構等,由于更新迭代的數字信息加劇數字技術與科技創新信息不對稱,各主體推進科技創新的溝通成本和對接難度進一步提升,甚至會導致“數據孤島”和割裂合作的困境。各主體的創新理念、人才資源、創新環境的疏離無形中提升了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的信息成本,使創新要素難以形成系統合力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三)人才短缺與轉化低質
人才資源是數字技術賦能過程中最活躍的要素,人才資源短缺問題貫穿數字技術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基礎,直接影響了數字技術賦能科技轉化率的高低和優劣。第一,數字技術領域的發展需要廣泛的人才支撐,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具有周期長、難度大的特點,人才需求激增,人才短缺匱乏的現象更加顯著。第二,由于各領域、各業態對掌握科技創新的能力要求各有差異,人才配備和人才流動中可能存在人才資源浪費和人力資源重復培養的問題,大大降低了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效率。第三,技術經紀人、知識產權律師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高端人才同樣缺乏。另外,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和高效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從科技創新實踐的整體性出發,數字技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在轉化內容上缺乏針對原始性研究的數據采集、預處理和可視化分析,轉化質量有待提升。在轉化方法上缺乏高效的成果轉化路徑,使科技成果難以被廣泛應用。在轉化形式上缺乏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保障,對于風險評估機制的建設和風險控制的應對不足。
(四)平臺虛化與安全隱患
數字平臺是集精細化數據分析和資源管理于一體的智能應用,是賦能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網絡場域。在破除傳統創新信息屏蔽和信息壁壘的弊端之際,隨之而來也導致了平臺虛化、數據安全。技術缺陷等系列問題。第一,數字平臺形式化。數字平臺淪為“擺設”,數字留痕導致的數據冗余固化導致平臺信息資源不能為科技賦能提供應有助力,“難以在復雜性環境中保持適應性、開放性和敏捷性,形成動態自適應的數字生態治理體系”[5]。第二,數字平臺碎片化。盡管隨著數字技術的演進,存在于不同領域的數據孤島效應得到優化,但各領域主體間相對獨立、協同不暢、互動低效等問題割裂了數字信息的整體性,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也阻礙了科技創新的信息獲取。第三,數字平臺隱患性。數字平臺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應用流程,難以實現“數據—評估—賦能”的精準運用。平臺數據常以電子方式存儲和傳輸使得數據泄露的風險提升,增加了科技創新的安全隱患,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數據保護、定期安全監測和克服技術缺陷。
四、數字技術賦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紓解路徑
以人工智能為龍頭的數字化革命和以數字技術更迭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變革直接影響著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的實現,因此,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應繼續加強黨建引領、完善供求體系、統籌人才資源、善用創新平臺,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增強戰略主動,提升創新實效。
(一)加強黨建引領,明確科技自立自強的價值導向
針對數字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所面臨的新局勢、新態勢,應對好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也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黨對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一方面,要強化過程引領,夯實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的全過程、寬領域。在提升有效信息的獲取渠道和篩選效率上補短板、彌弱項,推進數字技術精準定位的功能演進,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增強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的預見能力,對標社會迫切需求,及時糾正科技管理偏差,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反饋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反饋機制,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另一方面,要強化目標引領,凝聚數字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論智慧。既明晰以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的規律敘事,推進數字技術賦能基礎性和原始性研究的效用,又要把握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對標人民需求的價值遵循,并主動營造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與氛圍推進數字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的組織落實,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支持,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激發原始創新的活力。
(二)完善供求體系,形成科技自立自強的舉國合力
針對核心關鍵技術缺失、基礎研究、公共科技事業關注不夠等問題,堅持運用數字技術與實現供求平衡同向發力,打通信息賦能和科技轉化的通道,形成科技自立自強的舉國合力。第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破現有資源配置的固定模式,以創新型理念為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贏得更加便捷的市場條件。通過數字技術優化供應鏈提升供求適配效率,降低信息匹配成本,增強科技創新的市場競爭力。第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數字技術賦能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機制保障,在明晰供求規律的前提下,繼續把人、財、物更多向科技創新一線傾斜。加強優質科技資源要素的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拓寬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實效。第三,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數字技術發揮的整合效應能夠有效連通各級政府和部門”[6]。釋放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活力,使多元主體和社會各界力量相互協同、形成合力、同向發力。與此同時,釋放鼓勵前瞻性基礎研究的創新動能,遵循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也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的本質屬性。
(三)統籌人才資源,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高質轉化
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是謀求科技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將數字技術賦能與科技自主創新有機結合、重點推進,既彌合了科技創新過程中人才要素與技術要素的相互分離,又適應了當下塑造新動能和新優勢的迫切需要。第一,要堅持自主創新為主的方針,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的發展動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邏輯起點和重要引擎,應將數字技術作為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工程,在謀求科技創新的同時,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強國際合作,實現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第二,要繼續加強科教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隊伍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領路先鋒,要繼續毫不動搖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基礎,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注重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快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破除人才隊伍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癥結。第三,要進一步激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強大動能,實現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協同攻關,推進關鍵領域新的突破,將數字技術賦能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應用到各部門、各領域、各業態。
(四)善用創新平臺,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的安全管理
數字平臺作為創新型綜合服務平臺能夠促進信息的流通、提升溝通的效率、增強傳播的安全,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信息場域。基于此,要在提升運用數字平臺助推科技創新的同時,增強各主體平臺高效運作的安全意識,鞏固平臺安全運用推廣。第一,完善監管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新數字平臺監管模式, 提高數字平臺的運用率,以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明確數字平臺應該遵循的標準,保證數字平臺使用的規范性和創新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技術手段的革新,例如,高效利用AI監管功能,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對特定區域的對象化監管,實現監管的可視化和智能化。第二,搭建跨地區的數據交互平臺。跨地區的交互平臺既實現了科技創新多方位、全領域安全、可靠、高效交互,又通過軟件架構和網絡架構實現了對數據的篩選、保存與再利用,實現了數據交換和信息監管的統一。第三,強化系統安全審計和漏洞排查。明確安全審計的流程,定期進行安全漏洞排查,彌補技術缺陷,提高系統安全性,并建立科學高效的應急機制,模擬網絡安全應急演練確保信息平臺的安全性。
五、結語
總之,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籌碼,數字技術的耦合效應、結構優化與創新動能實現了由量變積累邁向質變躍升。但是,仍需重點厘清數字技術賦能過程中提質增效的實踐路徑,應對好信息過載與價值偏移、供需錯位與主體疏離、人才短缺與轉化低質、安全隱患與平臺虛化等問題,進一步以黨建引領明確價值導向,形成廣泛合力,推動高質轉化,強化安全管理,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和動能,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1.
[2]王麗平,何亞蓉.互補性資源、交互能力與合作創新績效[J].科學學研究,2016,34(01):132-141.
[3]戚聿東,沈天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技術創新的成就、經驗與展望[J].學習與探索,2023(04):76-87+2.
[4]李澤欣.數字技術在區域科技創新實踐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2023,52(06):190-191.
[5]吳言波,韓煒,邵云飛.數字平臺能力、新穎型商業模式創新與新創企業成長[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3,35(06):71-84.
[6]陳浩,施生旭,曾起郁.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困境與黨建引領[J].安徽鄉村振興研究,2022(06):104-112.
基金項目:1.2022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新時代賡續科技自立自強紅色血脈研究”(項目編號:2022BKY124);2.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課題“習近平知行合一重要論述指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CIE210193)
責任編輯:張津平、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