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祖銀 陳建勛 張友波
江蘇省南通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江蘇南通 226000
腸套疊是嬰幼兒一種多發的腸道疾病,指部分腸管及其腸系膜套入臨近腸管腔所致的一種臨床急癥,常出現嘔吐、陣發性腹痛等腸梗阻表現[1-3]。腸套疊多發于<2 歲兒童,隨年齡增加其發生率逐漸下降[4]。臨床對于發病<48 h,全身狀況良好,無嚴重脫水的患兒非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法,然而,對于非手術治療失敗或就診時出現休克,全身狀況較差者則行手術治療。研究顯示,腹腔鏡復位手術效果較好[5-6]。但術后常合并感染,不利于患兒術后恢復[7]。因此,盡早預測患兒術后感染發生,提前采取措施針對性預防,對改善其預后有重要作用。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是一種新型炎癥因子,可快速反映局部組織炎癥感染、損傷情況[8]。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由肝臟合成,是全身性炎癥標志物,其靈敏度和準確度更高,可反映機體感染、創傷等情況[9]。本研究對江蘇省南通市婦幼保健院患兒進行血清PTX3、CRP 水平檢測,探究其對患兒術后感染的預測價值。

圖1 PTX3、CRP 預測腸套疊手術治療患兒術后感染的ROC 曲線
選取江蘇省南通市婦幼保健院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112 例行腸套疊手術治療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0 例,女42 例;年齡3~36 個月;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3.4~17.8 kg/m2。本研究經江蘇省南通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Y2023007)。
納入標準:經腹部超聲檢查確認符合腸套疊相關診斷標準[10];具備腹腔鏡手術指征;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術前有其他系統感染性疾病史,如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合并惡性腫瘤、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依從性差,不能很好地配合術后治療及護理。
①通過臨床病歷收集患兒相關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發病至治療時間、住院時間、疾病類型等資料。②PTX3、CRP 水平檢測:抽取患兒入院第1 天空腹靜脈血3 ml,靜置后離心,取上清,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試劑盒購于上海繼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JH-H12373,JH-H10077)測定PTX3、CRP 水平。③術后感染: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與監測技術》[11]進行診斷。患兒術后住院期間有發熱寒戰、反復腹瀉、嘔吐,術后體溫>37.5 ℃、持續超過48 h,或稀水樣便每日>5 次、持續超過48 h,糞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或術后檢測白細胞計數>12×109/L,腹部切口周圍皮膚有紅腫,切口處有膿性滲出,術后出現局限性腹痛、壓痛、肌緊張、腹脹或輔助檢查發現腸腔內大量積氣,腸管管壁水腫增厚,腸管周圍炎性滲出增多,甚至繼發闌尾炎等均定義為術后感染。不滿足以上任何1 項的則定義為無感染。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腸套疊患兒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TX3、CRP 對腸套疊患兒術后感染的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2 例行腸套疊手術治療的患兒中,31 例發生術后感染,發生率為27.68%。
兩組性別、BMI、發病至治療時間、手術時間、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年齡低于無感染組,住院時間長于無感染組,中轉開腹占比、PTX3、CRP 高于無感染組(P<0.05)。見表1。

表1 腸套疊手術治療患兒術后感染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以患兒年齡、中轉開腹、住院時間、PTX3、CRP 為自變量,以患兒術后是否發生感染為因變量進行賦值,見表2。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中轉開腹(OR=2.615)、PTX3(OR=2.112)、CRP(OR=2.343)是腸套疊手術治療患兒術后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信息

表3 腸套疊手術治療患兒術后感染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PTX3、CRP 及二者聯合預測腸套疊患兒術后感染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49、0.712、0.918。見圖1、表4。

表4 PTX3、CRP 對腸套疊手術治療患兒術后感染的預測價值
腸套疊是兒外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也是造成兒童腸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患兒臨床以腹痛、便血、腹部腫塊為常見癥狀,若臨床治療不及時或不科學,可能會造成腸壞死、腸穿孔從而導致患兒死亡[12-14]。腸套疊臨床多呈急性發作,大部分患兒進行灌腸治療即可治愈,但仍有部分患兒需進行手術治療[15-16]。手術作為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方法,且嬰幼兒由于自身免疫力低,對手術治療承受能力較弱,因此術后感染發生風險較高[17]。既往有研究報道,腹腔鏡下小兒腸套疊復位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2.69%[18]。本研究中,小兒腸套疊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為27.68%,較既往研究略低,但術后感染的發生仍然影響患兒的恢復。因此,提前預測術后感染的發生,降低術后感染率至關重要。
PTX3 與CRP 屬于同一家族,主要由吞噬細胞、內皮細胞等分泌,當機體出現感染后,炎癥因子刺激會促進炎癥部位免疫、組織細胞迅速分泌大量PTX3,血清中PTX3 水平增加[19]。CRP 是機體在受到炎癥刺激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作為一種敏感、非特異性反映炎癥水平、組織損傷和感染的標志物,是預測感染、預后等重要的炎癥指標之一[20]。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患兒PTX3、CRP 水平高于無感染組。提示PTX3、CRP 水平可能與患兒術后感染的發生有關。可能是因為PTX3、CRP 都是炎癥因子,可以作為炎癥標志物,反映炎癥水平,其水平過高,提示體內早期炎癥反應發生,對于術后感染有一定示警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年齡低于無感染組,住院時間長于無感染組,中轉開腹占比高于無感染組。提示腸套疊術后感染的發生與患兒年齡、中轉開腹及住院時間有關。可能是因為年齡較小的患兒由于機體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功能較弱,因此機體抵抗能力低,術后住院期間發生感染的風險較高[21]。開腹手術由于手術創傷較大,不利于患兒術后胃腸功能快速恢復,增加術后住院時間,住院時間過長直接增加患兒接觸院內感染源的概率,從而增加術后感染的發生風險,且開腹手術的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兒預后[22-23]。而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能明顯促進患兒術后快速恢復;且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術后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發癥較少,有利于減輕患兒痛苦,改善患兒預后,從而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風險[24-25]。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轉開腹、CRP、PTX3 是腸套疊患兒術后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對于行開腹手術或腹腔鏡中轉開腹手術,以及術前CRP、PTX3 水平較高的患兒,應予以高度關注,術后及時使用抗感染藥物,必要時可在術前預防使用抗感染藥物,以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減輕患兒痛苦。ROC 曲線結果顯示,PTX3、CRP 及二者聯合預測腸套疊患兒術后感染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49、0.712、0.918。提示PTX3、CRP 水平對行腸套疊手術治療的患兒術后發生感染均有一定的預測價值,而其聯合檢測的臨床預測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血清PTX3、CRP 水平是行腸套疊手術治療的患兒術后發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TX3 聯合CRP 水平檢測對患兒術后感染預測價值更好。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