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趙鑄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402284)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以頸部活動受限,頭部、肩部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痹證”“項強”等范疇,主要病機為風、寒、濕等外邪侵襲,痹阻于經絡,治宜溫經通絡、活血止痛[1]。溫針灸為臨床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調經活血、止痛行氣的作用[2]。既往研究證實,項痹舒湯可顯著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癥狀,臨床療效顯著[3]。本研究主要觀察項痹舒湯聯合溫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筋傷診療中心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67歲,平均(48.84±5.32)歲;患病節段:C4~59例,C5~610例,C6~711例;病程6~24個月,平均(15.94±3.19)個月。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9~68歲,平均(48.63±5.31)歲;患病節段:C4~510例,C5~611例,C6~79例;病程7~23個月,平均(15.64±3.1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津中倫研批(2020)第(0005)號]。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存在定位性神經根性壓迫癥狀,臂叢牽拉試驗陽性,X線/CT檢查見頸椎退行性改變,形成神經根周圍骨質增生或椎間孔狹窄[4]。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頸部、肩部、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沉重,頸部僵硬,畏寒惡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發育性椎管狹窄者;既往有針灸過敏史者;有明確手術指征者;合并心、肺、腎等器質性病變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
2.1 對照組 接受溫針灸治療。取穴:雙側風池,患側曲池、肩井。取0.30 mm×50 mm 毫針,于風池向鼻尖方向刺入5~10 mm,于肩井直刺10~15 mm,于曲池直刺25~40 mm,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時間1 min。將艾炷插于針柄上并點燃,與皮膚相距2~3 cm,并將硬紙片放在皮膚上,防止艾灰落于皮膚上,灸3壯后取針。持續治療14 d。
2.2 觀察組 接受項痹舒湯聯合溫針灸治療。組方:黃芪30 g,赤芍、澤瀉、天麻、葛根各20 g,桂枝9 g。每日1劑,用500 m L 清水煎煮,取汁200~300 m L,早晚分服。溫針灸治療方案同對照組。持續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及頸椎功能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進行疼痛量化評估,VAS評分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劇烈[6];采用頸椎病頸椎功能評定量表(ASCS)評分對兩組患者進行頸椎功能量化評估,評估患者臨床癥狀、日常生活動作、臨床檢查3 個方面,ASCS評分為0~29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頸椎功能越好[7]。②血清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肘靜脈血(空腹)3 m L,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12 cm)8 min獲取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頸椎病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估[8]。顯效: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肩頸功能及上肢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患者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肩頸功能及上肢功能較治療前明顯提高;無效:患者癥狀、體征、肩頸功能及上肢功能均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29/30),高于對照組的80.00%(24/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疼痛及頸椎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ASC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ASC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及頸椎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及頸椎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頸椎病頸椎功能評定量表評分觀察組 30 治療前7.21±1.08 12.15±1.87治療后3.14±0.45△▲22.41±3.05△▲對照組 30 治療前7.05±1.11 12.58±1.91治療后4.33±0.58△18.63±2.54△
(3)血清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5-HT、PGE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5-HT、PGE2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水平比較(±s)
注:1.IL-1β,白細胞介素-1β;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5-HT,5-羥色胺;PGE2,前列腺素E2。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IL-1β(ng/L)TNF-α(μg/L)觀察組 30 治療前7.85±0.99 13.89±1.86治療后2.46±0.34△▲5.31±0.62△▲對照組 30 治療前7.58±0.96 13.64±1.82治療后3.64±0.45△6.89±0.78△組別 例數 時間5-HT(μg/L)PGE2(ng/L)觀察組 30 治療前 813.41±91.84 148.06±15.98治療后 479.36±51.25△▲96.87±10.58△▲對照組 30 治療前 805.64±91.25 146.25±15.84治療后 631.25±70.47△ 124.04±13.17△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頸椎病中的常見類型,以頭部及上肢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為主,多由頸椎椎間盤、頸椎鉤椎關節增生/肥大引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9]。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療法及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包括經椎間盤置換術、頸椎后路椎間孔手術等,但手術難度較高,存在一定風險;在各類非手術療法中,常規西藥治療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神經水腫,但治療成本較高,療效維持時間較短,長期給藥易引起不良反應[10-11]。
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歸于中醫“痹證”“項強”等范疇。《素問·痹論》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寒、濕等邪氣侵襲頸部為本病常見病因,外邪致使頸部氣血阻滯,筋脈痹阻不通,氣行而血不行致麻,氣血皆失養致木,繼而出現頸部僵硬、疼痛等癥狀,治療需用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法。溫針灸為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通過針刺與艾灸將熱力持續傳入經絡,達到活血行氣的效果。本研究中,溫針灸選穴包括肩井、風池、曲池,其中肩井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對其先行平補平瀉手法再行灸法,可疏導水液,通絡消腫;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刺之可通經絡、除風濕、行氣血,配合艾灸可增強針法活血之效;風池為足少陰、陽維經之會,刺之可除濕祛風、解表散寒、溫通經絡,配合艾灸可增強祛邪活絡之效[12]。劉華等[12]應用溫針灸聯合常規西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研究結果證實溫針灸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頸部功能。項痹舒湯由黃芪、赤芍、澤瀉、天麻、葛根、桂枝組成,其中黃芪補氣固表,為君藥;桂枝溫經通痹,與黃芪合用益氣行氣、固表祛邪,赤芍可養血和營,與桂枝共為臣藥;葛根祛風除濕,通太陽之經,澤瀉除痹通絡、利水滲濕,天麻祛風止痛、養血通絡,三藥合為佐藥。諸藥共用,可達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提取物具有鎮痛、鎮靜作用,可改善機體免疫力[13-14];天麻中的天麻素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具有鎮痛、抗炎作用,可減輕局部炎癥[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ASC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項痹舒湯聯合溫針灸可顯著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癥狀,恢復患者的頸椎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5-HT、PGE2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溫針灸聯合項痹舒湯可下調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水平。這可能是其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內在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項痹舒湯聯合溫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下調患者炎癥因子、神經介質水平,緩解疼痛癥狀,促進頸椎功能恢復,整體療效顯著。本研究納入病例數有限,且未考察聯合治療對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需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