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蕓 張多朋
(作者單位:貴州黔南科技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蹦敲矗绾螌⑦@一指導思想貫徹到高校教學實踐當中,這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以貴州黔南科技學院深度報道課程教學實踐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分析,對新聞傳播實踐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徑進行深入探析。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立足我國國情,新時代文科課程思政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育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深厚愛國主義情懷和強烈中華民族自豪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并立志為其奮斗終身的新時代人才。當今世界,信息傳播技術快速更新迭代,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日趨多元,媒介環境的變化使新聞傳播教育面臨新挑戰、肩負新使命[1]。在這一背景下,要完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核心目標,就必須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
新聞媒體刊登的新聞都要經過采編環節,除了需要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從專業層面進行內容生產之外,還需要對新聞產品的導向進行把關,以確保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新聞作品的內容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深度報道課程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具有高政治覺悟的全媒體新聞人才,在潤物無聲中實現新聞傳播類專業育人與育才的協同并進,從而培養既有能力又有擔當的新聞傳播工作者。
家國情懷指家國同構的社會倫理價值體系,是個體對國家和人民表現出的深情大愛,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以及對共同體責任的自覺擔當[2]。新聞傳播專業承擔著“培養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的重大職責,肩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艱巨使命[3]。將課程思政融入深度報道課程教學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產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文化觀,主動服務家國重大戰略,爭做具有家國情懷的道德榜樣。
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不夠重視,認為新聞傳播類課程教學以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主。比如,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仍然認為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的主要目標僅僅是教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類專業教師或輔導員的責任。
人文社會科學在思政教育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它囊括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大教學體系。課程思政作為隱性教育渠道,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隱性教育潤物無聲的作用。但是,在深度報道課程授課實踐中,顯性教學與隱性教育還沒有達到有機統一,部分教師尚未能很好地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沒有發揮出隱性教育的優勢和特色。
在大思政背景下,雖然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教師還未探索出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比如說哪個專業課環節融入思政元素最合適,怎么融入最合適。這些創新路徑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索、總結,形成可借鑒的經驗并進行推廣。
目前,高校在學生評價方面仍主要依賴于課堂表現和考試成績。這種方式雖然對評估學生學習成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思想道德素養。單一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4]。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社會也正處于重要轉型期,各類矛盾交織、價值觀多元碰撞、社會環境復雜,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更加凸顯,難度也日益加大。僅僅依靠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實現全體教師、全課程、全課堂、全方位育人。高校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育人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避免形成教學課程內容簡單組合的錯誤認知,從而保證課程思政教學有效運行。
在深度報道課程實踐中,我們的課程設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和專業課程思政理念進行科學設計。將思政教育內容細化為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思政元素[5]。第一,在深度報道教學實踐中,從新聞選題、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三個階段就開始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選題階段,我們會結合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和路線,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設置新聞選題,比如“三農”“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選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從這些選題中進行挑選;在新聞實踐階段,我們帶領學生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讓學生了解國情,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培養學生對祖國和人民群眾的情感,樹立家國情懷;在新聞寫作階段,我們鼓勵學生大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寫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不同階段的課程設計,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育,從而達到融思政教育于專業教育的思政目標。第二,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對中國新聞獎、貴州新聞獎等獲獎作品進行了分類收集,建立了思政教學案例庫。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圍繞教學案例進行討論,引發學生思考,也會引導學生以中國新聞獎和貴州新聞獎獲獎作品為學習范本,確保學生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業務導向。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更是應用型本科教學的中心話題。融媒體時代,人人手里都有一個麥克風,這給傳統主流媒體和新聞學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新聞教育必須將實踐課程擺在重要位置,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順應社會的發展。在深度報道教學中,我們與貴州日報社、多彩貴州網和惠水縣融媒體中心等媒體開展了深度合作,將教學現場搬到真實的新聞現場,開展“新時代的貴州人”“鄉村行·看振興”“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最美新農人”等新聞采訪實踐活動(見表1)。通過突出實踐課程的地位,帶領學生走進一線、走進人民群眾,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傳遞思想政治元素,凸顯價值引領和精神塑造功能,發揮隱形教育潤物無聲的作用。

表1 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在深度報道課程考核中,除了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查外,我們還增加了課程思政考核指標,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五個板塊,以一定的分數比例加入最終的考核評分。構建了“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學生”的多主體聯合評價體系,即專業課程思政采用以專業課教師評價為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為輔的評價體系。在每學期末,我們會請每組學生代表從課程思政角度分享學習的心得和體會,請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共同對作品進行點評,形成多主體聯合評價體系。通過鼓勵學生建言獻策、師生對話的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期末,我們會召開學生作品點評會,每組學生代表將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匯報學習的心得體會。教學督導認為,通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將思政元素融入實踐教學的方式,能夠與學生形成自然而然的互動,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教學效用發揮到最佳。學生也紛紛表示:“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跟以往的課堂教學完全不同,在‘生活流體實踐’中做到了學以致用,收獲頗多?!?/p>
社會是最好的大學。學生通過走出校園、走出課堂,深入實際,深入人民群眾,深刻地了解了中國國情,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學生說:“以前我們都是在象牙塔里,沒有機會深入實踐,深度報道課程讓我們走出校園,走向基層和人民群眾,我們對國情有了真實的認識,我們對可愛的人民群眾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比任何的理論說教效果都好!”
課程組目前已經獲批校級思政示范課一項、貴州省普通高校省級金課兩項、貴州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兩項。學生采寫的《唐娃娃:“黔”世今生綻放新光彩》[6]、《借學校之帆 尋文化之根!握緊花棍》[7]、《惠水苗咕嚕茶廠:一片葉子 鋪出振興之路》[8]等30余篇新聞報道刊登在省級主流媒體和國家主流媒體上,這些新聞作品為講好貴州故事提供了生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