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志館助理館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以筆描食,以文述史。
作為江南地區的清明小食,油綠如玉、香糯可口的青團被很多人喜愛。但你知道嗎?這款“春日限定”已經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了。
早在漢朝的《淮南子·天文訓》一書中,就有關于清明節氣的相關記載,其位次排在春分之后,有“清靜明潔,萬物向榮”之意。那時的人們更習慣在清明前夕的寒食節上墳掃墓,并且不生灶火,只吃冷食;清明時則從繁忙的春耕中暫時抽身,踏青出游,感受初春的生機盎然。考慮到清明時仍是吃冷食的時候,為了充饑,人們便在家中備好用米粉制作的糕團與餅塊,這便是青團最早的雛形。
唐宋以后,隨著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融合,古人便將祭掃活動并入清明節,就此代代相傳。南宋時期,市場上出現了用青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蒸糍”與用青草汁和米粉拌制而成的“粉團”,可算是青團的前身。
清代文人徐達源《吳門竹枝詞》中有“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的記載,說的是在冬至過后的第105天,基本也就是清明期間,人們會將青團與熟藕擺在供桌上,用于祭祀祖先。稍晚一些的清代名人顧祿也在其著作《清嘉錄》中寫到“……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都對這兩樣供物做了進一步說明。
自明朝起,青團在江浙地區流行開來,并成為家喻戶曉的清明食品。青團的流行與彼時江浙一帶“食青”文化的崛起密不可分。“食青”文化與道教聯系緊密,《太平經》中有“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污辱也”的表述,認為清明時節“生氣方盛”,陽氣遍布大自然,尚未被土地與萬物吸納,應當“積聚亦于外”,從天地中汲取陽氣供養自身。而青色食品正是滋補陽氣、延年益壽的絕佳方式,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獨特的清明飲食文化。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曾留下“古人寒食,采胡桐楊葉,染青色飯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的闡述,從中也可感受道教文化對江南民俗的重要影響。
除了“食青”文化的流行,青團的制作技法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改變。青草汁的味道不好,江浙地區的點心鋪便開始將青麥或青綠色的蔬菜攪打后過濾,取其汁液與米粉混拌,制成糕點,并以“青團”“青糕”為名上市售賣,青團也就此誕生。后來,隨著各地人們口味偏好的差異,青團的內餡也發生了變化,比如蘇州地區的糕點店制作出以棗泥、豆沙為餡的甜口“青團”,成為暢銷至今的經典款式;浙江地區則制作出以豆干、薺菜、素丁、肉末為餡的咸口“菜肉青團”,也廣受青睞;到了臺灣地區,則出現了蘿卜絲、花生等餡料,甜咸皆宜。
清代咸豐年間,江浙地區的糕點店先后登陸上海,碧綠如玉、口感香糯的青團迅速取代了原有的白團與米糕,成為滬上清明祭祖的佳品。“五芳齋”“沈大成”“喬家柵”“王家沙”“四如春”……一眾耳熟能詳的老字號都善于制作青團,品質佳,賣相好,廣受市民歡迎。到民國末期,上海糕團店已達兩百余家,除了常見的蘇式與本幫口味,還融入廣州與清真的飲食特色,芝麻、核桃等食材也作為餡料出現在青團之中,得到食客的交口稱贊。青團從此在上海扎根來,成為上海人清明時節的“心頭好”,任由時光流逝,這份喜愛也不曾改變。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團的味道也隨著食客日新月異的飲食喜好而不斷翻新,巧克力、水果、咸蛋黃、芝士等口味的創意青團登上貨架,成為頗受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新品;有些西餐廳將餡料換為冰淇淋,青團被做成一道中西結合的餐后甜點供人享用。
如果把青團視作一道傳統美食,那么,它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模樣;但換個角度思考,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所需不斷自我革新的青團,或許是“傳承”與“創新”融合發展的絕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