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延續了33年的“3·15”晚會,對觀眾而言就像在拆盲盒,既盼望著曝光不良商家,又惶恐著消費安全影響生活品質。食品方面,預制菜進校園撩撥著萬千家長的心,這邊還沒安穩落地,那邊不合格的槽頭肉預制菜又在今年“3·15”的盲盒中赫然出現。
什么是槽頭肉?
槽頭肉,是指豬頭與軀干連接部位的肉。由于槽頭肉上淋巴較多,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稱為“淋巴肉”。因為含有大量淋巴結、脂肪瘤和甲狀腺,屬于豬肉中必須進行嚴格“整修”的部分,所以是豬肉中公認品質差、價格低的部位。正常五花肉批發價格在每500克12元左右,而未經嚴格處理的劣質槽頭肉批發價每500克僅3元左右。
今年“3·15”晚會曝光了多家預制菜生產廠家用劣質槽頭肉做梅菜扣肉。不過,槽頭肉并非第一次在食品安全方面引發爭議。2015年,就曾有“揭肉夾饃制作內幕:用槽頭肉未剔除淋巴組織”“黑盒飯亂象:槽頭肉當后腿肉翅根裹面當雞腿”等報道引發熱議。
淋巴結是造成食用風險的“元兇”?
民間一直有“槽頭肉”不能吃的說法,這是因為槽頭肉含有大量淋巴結。不過,這個說法并不全面。
第一,淋巴結沒有毒,病變的淋巴結才有毒。淋巴結是豬體內主要的免疫器官,會過濾、清除局部組織的細菌、病毒或者有毒、有害物質,所以,人們會認為淋巴結是臟東西。不過,正常的淋巴結經高溫烹飪后是可以食用的,而病變的淋巴結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毒素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即便經高溫烹飪依然會存在安全隱患。
第二,槽頭肉的食用風險除了病變的淋巴結,還有甲狀腺。甲狀腺含有大量的甲狀腺激素,由于甲狀腺激素的性能比較穩定,一般的烹調方法不能將其破壞,人食用后可引起類似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中毒反應,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血壓升高等癥狀,嚴重干擾人體正常的內分泌活動和物質代謝,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槽頭肉到底能不能吃?
需要聲明的是,槽頭肉可以吃,但必須按照國家標準《畜禽屠宰操作規程生豬》(GB/T17236)和《生豬屠宰產品品質檢驗規程》(GB/T17996)操作。對屠宰后的豬必須進行“整修”:整修可視病變淋巴結、摘除腎上腺和殘留甲狀腺等。宰后必須對每頭豬進行頭部檢驗、體表檢驗、內臟檢驗、胴體初驗、復驗與蓋章才能上市銷售,以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經檢驗檢疫合格的槽頭肉可以加工成多種美食。比如,廣東的叉燒肉有用槽頭肉作原料的;貴陽美食“脆哨”也是用槽頭肉做的。
不合格的槽頭肉,問題出在哪里?
1.原料不規范此次“3·15”晚會曝光的生產企業,其使用的原料肉類,部分可能存在沒有按照規范摘除甲狀腺和去除病變淋巴結,是不合格產品。
2.生產流程不規范食品安全的前提是生產流程規范。就此次“3·15”晚會曝光的情況而言,被曝光的企業沒有在生產流程按規范操作,而是將原料堆放在環境臟亂差的場地,顯然都是違規的。
我們關注槽頭肉問題的根本,不應該僅僅局限于預制菜,或是預制菜里的梅菜扣肉,而應將目光放在食品生產全過程的規范上。如果在源頭上就使用不合格的原料,生產過程也缺乏規范的操作流程,其產品也就不可能是合格的。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應選擇有信譽的生產廠家和品牌,確保購買到健康、安全的食品。同時,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和檢查,嚴格執行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和規定,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