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啟英
摘 要:文章梳理劉家營遺址的區位特征、出土文物情況、價值等內容,針對劉家營遺址面臨的保護利用力度不足、歷史因素破壞、城鎮化建設潛在威脅等困境,提出加強保護利用協調性、完善遺址保障機制、遺址生態景觀化等策略,以期探尋鄉村型遺址的可持續發展思路。
關鍵詞: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09
0 引言
我國文物資源類型豐富,數量眾多,遺址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并針對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保護利用做出重要指示。“十四五”時期,我國遺址保護利用進入新階段,面對強化文物古跡保護、堅持系統整體保護、讓文物“活”起來的新形勢,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滿足時代需求①。劉家營遺址作為安康市典型的鄉村型遺址,其見證了人類在安康地區從春秋至秦漢時期的活動歷史,對研究安康乃至陜西地區戰國至漢代時期的社會狀況、生活習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對劉家營遺址基本概況及價值梳理的基礎上,以《漢濱區土地利用規劃(2017—2035)》中的城市擴張方向為基礎②,對遺址保護利用現存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提出針對性保護利用對策,從而充分發揮劉家營遺址的價值。
1 劉家營遺址概況
1.1 遺址概況
劉家營遺址位于安康市漢濱區五里鎮劉家營自然村,是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遺址。該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400米,面積約40萬平方米,在遺址東北部至今仍堆積厚約1.5米的文化層,夾雜、散落大量泥質灰陶片。該區還曾發現漢代磚井、瓦壁井各一眼,出土秦漢時期雙魚紋銅釜、柳葉劍、弩機、鏃、鐵釜、原始青瓷等珍貴文物。在南北寬近1千米、東西長近2千米的范圍內,可見瓦礫陶片和磚塊。西部文化層表露,可采集到板瓦、筒瓦以及大型陶器殘片。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1)。
1.2 價值分析
劉家營遺址出土文物除了有作為生活用品的陶罐、盆、板瓦等以外,還有作為兵器的雙魚紋釜、鈁、鍪、柳葉劍、戈、銅鏃等(表1),文物類型較為豐富,對研究安康乃至陜南地區戰國至漢代時期的社會狀況、生活習俗、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
劉家營遺址所在地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選址的科學性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至今仍是人們安居樂業的重要區域。20世紀70年代,當地人勞作時挖出兩眼古井,直徑約1.2米,出土一件陶制井圈,陶制井圈每塊呈扇面狀,表面飾繩紋。古人采用井圈固定井壁的方法解決了水井遇自然災害時易塌陷的難題,體現了設計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劉家營遺址出土的部分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建筑材料、生活用具、兵器等能保存至今,其制造技術和使用材料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這為研究安康地區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建筑史、戰爭史、社會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劉家營遺址古井中發現的銅釜有對稱的兩個繩索紋豎耳,耳上均有雙立鳥作為裝飾,底內部刻畫雙魚紋,造型生動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外,出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絕大部分為繩紋、卷云紋或者渦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傾向。劉家營遺址出土文物凝聚了先民對藝術的原始審美,體現了春秋至秦漢時期安康古人在器物上的藝術風格。
劉家營遺址作為記載安康歷史文化的空間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劉家營遺址作為連接城鄉發展的公共區域,其在向公眾傳達其內涵的同時,標志一個群體的精神認同,并體現了人類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劉家營遺址既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課堂,對社會文化傳承、公眾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2 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劉家營遺址包含了古人無窮無盡的思想和智慧,作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家營遺址不僅是安康市歷史文化宣傳的名片之一,也是統籌協調城鎮發展的調和劑,促進城鄉發展有效銜接。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資料整理與訪談,發現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2.1 保護利用力度不足
劉家營遺址目前尚未做全面的考古工作,地下埋藏文物梳理尚不明確,保護管理缺乏基礎依據。同時,安康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涼濕潤并多連陰雨,劉家營遺址所遭受的破壞因素主要來自雨水侵蝕、干旱、風化等。此外,劉家營遺址位于劉家營自然村內,村民日常耕作活動頻繁,遺址不斷遭受人為破壞,如取土等改變遺址原狀的行為,破壞了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又如違規開展相關建設性的活動,影響遺址所在區域的歷史環境和空間結構。劉家營遺址位于居民區內,除了日常耕作取土之外,遺址內還有污水、生活垃圾等。2017年公布的《劉家營遺址保護管理規劃》與地方發展規劃存在銜接上的不足,遺址保護利用措施也未完全落于實踐。由于遺址的價值尚未被完全挖掘,遺址文化闡釋受到限制。
2.2 歷史環境遭破壞
城鎮建設發展割裂了遺址的歷史面貌。劉家營文化遺存未與市域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尤其是自然環境、山水格局均未納入遺址保護范圍內,以劉家營遺址為核心的整體風貌格局及周邊山水環境亟待修復。地方管理部門對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與內涵缺乏系統性的認知與整體性塑造,這使劉家營遺址的整體空間結構在區域層面尚未凸顯,傳承利用質量較低,各類文化資源利用形式單一,遺址保護與地區文脈整體性延續聯系不緊密。
2.3 城鎮化建設的潛在威脅
《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③中的中心城區空間布局規劃提出,以“湖城一體、疏解江南,重心北移”為發展思路,對中心城區空間進行適度拓展。五里鎮位于漢江北區,在人口壓力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基礎上,五里鎮將成為人口移居的首選地之一。此外,由于居住人口的增加,就業也成為該地區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不完善的基礎設施、殘缺的歷史空間環境、不完整的遺址本體與劉家營村城鎮化發展的進程格格不入,這些問題均有可能造成后期行為主體在城鎮化擴張的過程中忽略遺址價值,對遺址造成破壞。
3 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策略
針對劉家營遺址現存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遺址保護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3.1 加強保護利用協調性
促進區域融合,全面落實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漢濱區和其他區縣等不同區域的協調發展。注重保護、體現特色,傳承保護劉家營遺址和安康市優秀歷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根據遺址的文化內涵打造具有特色的現代生態遺址公園、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培育和推介一批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推介文物領域研學旅行、體驗旅游和文物主題游徑線路。
3.1.1 考古發掘
劉家營遺址目前應將考古發掘工作放在前位,根據相關考古發掘計劃對遺址現存本體進行考古發掘,對考古出土文物進行分類保護。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一方面有利于更為準確地對遺址范圍進行定位,另一方面對遺址后續的保護利用側重點起到導向作用。
3.1.2 本體展示
根據考古發掘結果,對于出土文物的數量、年代、等級等進行原址或者移交展示,豐富遺址本身文化內涵的同時對地下地上文物的現狀進行數據統計,建設展示區和研學基地;當地下文物數量較少或者無時,可將重點放到地上,適時對遺址進行回填,根據地方發展需要種植觀光類綠植美化環境,保留鄉村特點,為城市發展提供生態區域。
3.2 完善遺址保障機制
3.2.1 完善法律法規
在《文物保護法》的基礎上,為形成遺址保護法律體系,地方政府應當加快建立針對劉家營遺址的保護利用法律手冊。除此之外,由于遺址保護的科學性和程序性較強,需要一些專業性的“標準”和“要求”來對其進行指導和完善,從而形成具有實際作用的遺址保護法律,為法律規范的實施者提供專業指導。這些“標準”和“要求”一般均由國家文物局統一制定、公布。結合實際需求,可制定《安康市遺址保護區域合作法(條例)》《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法律手冊》《劉家營遺址資金利用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可以使遺址保護方法更加具體化、更具實際操作性,也是對劉家營遺址保護專門法的補充和完善。
3.2.2 全民參與機制
劉家營遺址位于劉家營自然村內,周邊居民建筑密集,生產生活與遺址具有密切聯系,當地村民是遺址保護利用的直接接觸主體。地方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組建志愿者團隊、與高校合作、成立民間組織等不同方式將地方文化愛好者、高校專家、學者、學生等群體有計劃地組織起來,構建安康遺產保護研究圈,使其參與到劉家營遺址的保護利用當中,堅持群防群治,加強地方精神文化建設,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3.3 遺址生態景觀化
3.3.1 社區建設特色化
強調遺址建設和居住的整體依存關系;強化規劃引領,統籌資源要素,完善五里鎮劉家營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針對劉家營遺址,結合環境景觀建設,采取各種宣傳教育手段,激發與培養群眾對遺址及景觀的尊重意識,普及保護法規和科學知識;對現有遺存進行標識展示,結合所在位置建設劉家營遺址特色居民區。
3.3.2 生態環境綠色化
結合漢濱區打造特色山水園林城市、生態文明、健康宜居的生態名城的目標,在漢江兩岸形成兩片城鎮區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其中以劉家營遺址與城鎮建設較為典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設,實現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為居民提供綠色、健康的休憩場所。
3.3.3 農業觀光科學化
劉家營遺址內現多為耕地和居民用房,大面積的搬遷對于當地管理部門以及有限的土地面積而言可操作性不高。為此,可考慮在不對遺址造成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種植,一方面可為當地民眾提供種植就業機會,增加收入來源,加強其對遺址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漢濱區在實現綠色生態旅游的目標時,通過種植相關植物,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綠色文化空間。與《漢濱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22—2030)》有效銜接,以“農業+旅游+文化”思維模式建立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西南鄉村田園文化旅游區,舉辦觀光、采摘、選拔形象大使、知識競答、攝影、征文等活動,吸引游客前往劉家營遺址進行觀光旅游。
3.4 小結
在劉家營遺址現有土地的基礎上實現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有機融合,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重要措施,規劃的實施將對各類專項規劃及城鄉建設發展起到指導約束作用。第一,充分考慮城鎮發展需求,承擔城鎮公共綠地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通過考古遺址公園④、綠地、步道以及特定環境景觀等,促進劉家營遺址融入居民當代生活,成為特色公共文化空間。第二,以劉家營遺址為核心,積極整合周邊環境資源,發展遺產旅游和創意產品研發,形成區域帶動的增長點,促進城鎮歷史文脈傳承。第三,在對遺址進行保護利用時要將周圍的民眾考慮其中,優化管理機構和管理模式,使其與當地民眾和諧共生,形成城市擴張的后花園。第四,注重遺址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
4 結語
立足于安康市漢濱區城市開發適宜性,結合城市規劃(漢濱區)、城市發展狀況、土地利用的現狀,順應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和城鎮化發展趨勢,積極完善劉家營遺址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現狀以及《安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土地銜接需要,在對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情況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對劉家營遺址的保護利用方式進行探討,以期促進劉家營遺址保護利用與漢濱區未來建設實現更為科學、默契、有效的合作發展,也為我國鄉村型遺址在未來面臨城市擴張、逆城市化時提供保護利用思路。
注釋
①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中提到:“實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密集區域保護提升工程,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改善周邊環境;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等,推介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試點推廣國家文化遺產線路,促進文物保護研究與文化闡釋傳播。”
②《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綱要》中提及城市擴張的趨勢和方向。
③參見安康市漢濱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08/content_5649764.htm。
④參見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2/content_5683110.htm。
參考文獻
[1]毛鋒.大遺址保護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田原曦.“反規劃”理論在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的應用[D].西安:西北大學,2014.
[3]里志勝,王立新.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及未來趨勢研究[J].城市營造,2021(11):155-156.
[4]陳穩亮,勵娜.大遺址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協同:以漢長安城遺址區周家河灣村新農村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1):62-66.
[5]郇瀅,劉軍民.從真實性角度看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J].文博,2014(1):85-88,84.
[6]陳穩亮,楊新軍,趙榮.城郊大型遺址區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研究:以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為例[J].規劃師,2007(2):84-88.
[7]王聰聰,陳穩亮.近郊遺址區村落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探索:以相家巷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3(7):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