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好 丁可欣

摘? ?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教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重大機遇。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向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的需要,以及斯特拉斯堡大學提升作為研究型大學創新能力的需求,構成區域協同發展的兩大動力。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在人力資源培養與輸送、知識技術轉化與創新、文化符號浸潤與輻射方面形成了特有的協同發展路徑,同時也面臨國際化與本土化戰略失衡、社會協同主體激勵與補償機制不夠完善等挑戰。其在發展中彰顯的特色與不足,可為我國提供鏡鑒。
關鍵詞:協同發展;法國高校;斯特拉斯堡大學;阿爾薩斯地區
中圖分類號:G646?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4.06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逐步進入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征的后工業化時代,創新成為提升國家和地區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作為知識的重要生產者和傳播者,高等教育成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動力,與區域的協同發展已然成為高校的必然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而高校作為三者的結合,可為區域人力資本供給、區域創新系統和區域治理體系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法國阿爾薩斯歐洲集體地區(Collectivité européenne dAlsace,以下簡稱阿爾薩斯地區)①位于法國、德國和瑞士三國的交界處,有強大的工業和創新基礎;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②作為該地區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高等教育機構,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碩的智力資源,促進了與阿爾薩斯地區的協同發展。本文旨在剖析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輻射等領域的協同發展,為我國高校與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一、現實需求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科學研究的主體力量,在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推動教育供給和市場需求的平衡,高等教育往往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產教融合等舉措,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同時,高校開展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技術創新和知識轉移,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區域與高校協同發展的驅動力,往往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高等教育創業型發展的二元結合。
(一)外在拉動力:區域向創新驅動經濟轉型
阿爾薩斯地區是法國最早開始工業化的地區之一。19世紀中期,該地區的紡織業、木材業、造紙業等輕工業取得飛速發展。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外來競爭加劇、傳統工業沒落以及阿爾薩斯地區的企業擴張放緩等因素,導致阿爾薩斯的傳統工業開始衰退。與此同時,機械、電器、化工、汽車等重化工業在阿爾薩斯的比重逐漸上升。阿爾薩斯地區從2000年后經歷了長達十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低速增長,2000—2009年的GDP僅增長3.9%[2],經濟放緩顯而易見。阿爾薩斯地區經濟因工業專業化而受到影響,產業面臨新的國際競爭,部分重工業領域支柱產業(如機械制造、精密儀器、電子電器、汽車等)也面臨轉型壓力,2000—2009年,該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低于全法平均水平(-0.8%)。[3]此外,阿爾薩斯地區的大部分經濟活動集中在密集型增長行業。因此,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技術密集型高端制造業,同時致力于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實現向創新驅動的經濟轉型是阿爾薩斯地區的當務之急。
(二)內在推動力:高校科技創新動能不足
斯特拉斯堡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作為一所建立在悠久傳統基礎上的年輕大學,它致力于以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發展,催生新學科前沿與新科技領域。斯特拉斯堡是歐盟議會所在地,被譽為“歐洲第二首府”,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國際化是斯特拉斯堡大學四大核心戰略(國際化、創新、包容、開放)之首。[4]但是,法國研究與高等教育評估委員會(HC?魪RES)于2023年發布的評估報告指出,與法國頂尖科研型大學相比,斯特拉斯堡大學在科研產出數量和成果轉化率方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5]斯特拉斯堡大學在與世界領先的研究型大學競爭方面所做的努力與其國際化發展的戰略雄心不匹配。因此,斯特拉斯堡大學亟需加大在戰略新興產業的科研投入力度,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優勢,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作用。
二、路徑與舉措
大學創新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認為,資源和能力的雙向流動,可以在行為主體之間產生互動和價值共創。[6]高校與區域的協同發展互惠互利、共榮共生。高校不僅是人力資本和知識的提供者,而且是從區域生態系統流向高校的資源和能力的受益者。高校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三要素是人才、知識和制度。[7]在區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首先,高校通過人才培養為區域發展注入智力資源;區域發展狀況的不斷變化也為高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其次,高校作為知識創造和傳播的主體,通過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及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區域其他主體(如政府、企業等)通過與高校合作,能夠為高校提供科研資金支持,推動高校自身研究的深入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最后,高校可以為區域建設提供戰略指導,并發揮文化輻射作用,提升區域文化品質。本文圍繞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的智力資源、創新體系及文化品質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力資源培養與輸送
智力資源是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要素是支撐發展的各種生產要素中最有力的支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要素。[8]重視人力資本的外部性,吸納高素質人才成為區域發展的必要條件。
作為阿爾薩斯地區最大的公立高校,斯特拉斯堡大學承擔著為地區人才市場輸送高質量人才的責任。為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并促進阿爾薩斯地區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相關組織機構建立協作關系,開展多樣的合作項目。例如,開設專門的就業與實習資源中心“未來空間”,分領域、分行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進行職業規劃輔導。在此基礎上,斯特拉斯堡大學每年舉辦“阿爾薩斯科技論壇”,促進160多家企業與阿爾薩斯地區的合作院校畢業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為畢業生求職提供指導。此外,斯特拉斯堡大學致力于提供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服務,推動區域終身學習體系構建。開設由大學教師和專家講授的針對企業員工的培訓課程,覆蓋健康體育、新聞傳媒等40多個領域,有超過900門培訓課程,2022年度有3172人次參加培訓。[9]這些措施促進了區域智力資源的開發。
同時,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高校也需在其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中做出回應和嘗試。20世紀70年代,阿爾薩斯地區的汽車制造、精密機械、化學等產業快速發展,對工程技術和科學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基于區域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前身之一的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學③于1971年開設土木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專業,大力發展工科學科。到了21世紀,隨著阿爾薩斯地區逐漸向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斯特拉斯堡大學也分別在歐洲化學、聚合物和材料工程學院及生物技術學院開設新的前沿交叉學科。在區域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斯特拉斯堡大學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開設新興交叉學科,折射出對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敏銳度和前瞻性。
(二)知識技術轉化與創新
研究型大學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主體,承擔著培育創新人才、開展基礎研究、知識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等關鍵職能[10],是推動所在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的核心動力源泉。促進區域發展的政策應充分考慮大學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以建立和協調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生態系統。[11]高校能夠通過研發投入中的知識溢出效應以及成果轉化,推動區域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形成。此外,高校還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從而提升區域整體創新活力。[12]與此同時,區域內其他主體也通過不斷加強與研究型大學的產學研合作,促進大學知識創新能力的提升。
斯特拉斯堡大學在知識技術轉化與創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通過積極的科研成果、產學結合和技術轉化,推動阿爾薩斯地區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影響當地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13]阿爾薩斯地區特色產業和大學的合作關系,為知識轉移和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斯特拉斯堡大學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得到“未來投資計劃”第一階段項目資助是其科研優勢的體現。法國于2010年啟動“未來投資計劃”,由法國投資總秘書處管理,旨在為創新和有潛力的領域提供資金,從而促進法國經濟增長,激發就業市場活力。2011年,法國政府發起了一項征集提案,以選出未來投資計劃第一階段獲得資助的大學,即面向法國大學的“卓越計劃”,該計劃設立77億歐元資金,斯特拉斯堡大學成為第一批入選的8所大學之一。
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卓越計劃”項目專注于四個優先事項,即研究、培訓、技術轉移,以及數字經濟、社會文化開放。斯特拉斯堡大學于2012年成立高等研究所,實現了多學科領域的前沿交叉研究,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學科領域的杰出學者,為科研創新注入新的思想和動力。前沿交叉研究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的多維度應用,為產學協同奠定基礎。此外,作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斯特拉斯堡大學結合區域的優勢產業,專注于生物、醫療等領域的創新研究,在“卓越計劃”的資金支持下,開展了許多具有開創意義的項目(見表1)[14]。
為了更好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斯特拉斯堡大學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聯合成立埃爾加尼奧技術轉讓公司。該公司自2012年以來,共投資4650萬歐元,支持了144個創新科研項目,完成了159個技術轉讓,累計技術轉讓收入達1500萬歐元。[15]該公司的成立不僅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商業轉化效率,使得斯特拉斯堡大學在知識技術轉化方面更具靈活性和實效性,也為阿爾薩斯地區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動力,進一步完善了該地區的創新生態體系。
(三)文化符號浸潤與輻射
“學術科學轉變為經濟引擎”[16]并不能作為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標。高等教育通過知識的創造和傳播,為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產品。但除了促進經濟方面的知識創新與進步,高等教育也應該服務于公共利益,關注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關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17]大學文化的浸潤能夠增強學生對大學所在地區的認同感,進而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往往體現并傳播著一種文化傳統甚至意識形態,更是文化復興和創新的有力推動[18],能夠在提升區域文化品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區域的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高校擁有更優質的招生資源。
文化多樣性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發達的標志,而高校是承載地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主體,也是推動區域國際化的重要支柱。阿爾薩斯地區位于法國、德國和瑞士三國的交匯點,獨特的地理位置可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便利。斯特拉斯堡大學每年吸引大量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國際學生占比約為1/5。這不僅加強了大學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的影響力,也為區域注入新鮮的國際文化元素,有助于培育阿爾薩斯地區的國際化氛圍,為區域國際交流和合作打下基礎。此外,作為位于歐洲議會和歐洲人權法院所在地的高校,斯特拉斯堡大學積極參與歐洲政治與法律領域的研究,為國際領域事務提供學術支持,不僅為大學贏得了國際聲譽,而且在阿爾薩斯地區建立了一個在歐洲事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知識中心。
高校也是保護區域內傳統文化特色、弘揚文化符號的重要主體之一。阿爾薩斯地區歷來重視本土語言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斯特拉斯堡大學積極參與阿爾薩斯特有的德語文化傳承,開設阿爾薩斯語言文學專業,并與地方政府合作修繕歷史建筑,這些舉措既挖掘了阿爾薩斯地區的獨特魅力,也增強了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的文化認同。此外,高校在社會服務方面的貢獻也是引領道德風尚、提升區域文化品質的重要途徑。斯特拉斯堡大學開設社會服務學習課程,同時開展各類走進社區的服務活動,通過積極參與區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在加強自身影響力的同時,通過文化的輻射作用提升了阿爾薩斯地區的文化品質。
三、 特色與不足
(一)彰顯特色
在經濟和教育水平上,阿爾薩斯地區與法國巴黎等發達地區相比,發展基礎和成就還有差距。但回顧近年來斯特拉斯堡大學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圍繞從人才培養到科研成果轉化,再到文化輻射方面的層層推進的合作路徑,為阿爾薩斯地區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奠定了基礎,未來發展實力不可小覷。近年來,在經濟總量、戰略產業集群、勞動力素質等方面,阿爾薩斯地區均取得了長足進步。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協同發展的實踐,主要體現了以下特色與經驗。
首先,多元合作機制的構建。政府、企業與高校在創新過程中相互作用,形成政產學研的螺旋機制。[19]只有實現具有不同價值體系的政府、企業和高校這三方主體的有機統一和協同一體化,才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重主體建立了務實高效的合作平臺與機制,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區域創新生態圈。大學與地方政府開展戰略對話,參與區域未來發展規劃。斯特拉斯堡大學與米盧斯④政府合作開展了城市規劃項目,為地方政府在可持續城市發展戰略的制定方面提供了理論支撐。阿爾薩斯地區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支持創新的財政補貼政策,為大學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大學與地區內核心產業形成緊密聯結,與當地企業深度對接,共建研發機構,開展市場導向的創新項目,實現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的及時轉化。
其次,立足于需求導向的定制化協同。信息獲取是有效銜接的必要條件,供需方信息匹配是銜接和協同的基礎。[20]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協同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核心理念便是以需求為導向。斯特拉斯堡大學根據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同時通過創立實習基地、開展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掌握實際工作技能,提高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大學還專注于區域產業轉型需求,著眼于區域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推動與區域產業升級需求相關的科研項目。此外,大學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加速器等原始創新機構和中介機構,深度對接當地企業,實現了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
最后,體現出全局性的協同。協調發展是社會發展系統中的重要理念,是通過人口、社會、經濟、科技、環境、資源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具有良性循環態勢的社會發展。[21]因此,只重視區域內的經濟和科技要素,罔顧區域發展的其他方面,長遠來看并不利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除了關注阿爾薩斯地區的產業和經濟創新,斯特拉斯堡大學還發揮了文化的輻射作用,積極參與地區語言文化的傳承,與地方政府合作保護歷史建筑,并立足于國際化戰略,提升區域的國際影響力。這種文化輻射對區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關鍵性作用,具有深刻長遠的意義。
(二)存在不足
斯特拉斯堡大學在與阿爾薩斯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戰略存在一定失衡。就“地理性”來說,高校首先是屬于區域的,應首先保證本土化戰略的實施。[22]斯特拉斯堡大學將國際化作為首要的發展戰略[23],盡管該戰略也致力于推動區域走向世界,但在這一過程中,應當確保與區域自身特色以及發展的獨特性相結合,將服務區域同樣作為關鍵戰略之一。斯特拉斯堡大學應注重平衡區域貢獻者和全球參與者角色,進一步為區域競爭力的提高貢獻大學力量。
另一方面,社會協同主體激勵與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協同即是由具有相同或相近利益的不同主體組成的行動共同體。在實踐中,一旦利益主體之間發生分歧,協同共同體的構建就會受到阻礙。[24]誠然,斯特拉斯堡大學由于人才培養的正外部性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但鑒于存在成效滯后性和起步晚等情況,高校作為公共機構而并非營利性機構,難以直接對社會協同其他主體提供相應回報。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科研資金支持措施,但仍然存在各主體間利益補償不平衡等問題。未來該地區各主體協同利益的制度化保障仍值得關注。
四、 結語
建立“大學—區域”命運共同體,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協同共生,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本文嘗試對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與阿爾薩斯地區協同發展的個案分析,揭示高校與區域互動的內在機理。高校與區域之間存在著客觀的需求導向,高校需要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科研和人才培養的能力;區域需要依托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資源,實現經濟轉型。同時,需要注意高校對區域文化品質提升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高校與區域可以通過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開展定制化的協同創新,促進各領域的交流合作。這種全局性的協同能夠實現高校與區域的良性互動,共同提升各自核心競爭力。誠然,這種協同也需要不斷完善治理機制,平衡各方利益,防止出現戰略定位偏差、激勵機制缺失等問題。
注釋:
①阿爾薩斯歐洲集體地區是法國的一個領土集體,于2021年1月1日由下萊茵省和上萊茵省的領土集體合并而成,與前阿爾薩斯大區完全對應,此后上、下萊茵二省作為法國大東區的省級行政區存在。
②斯特拉斯堡大學成立于1538年,擁有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名菲爾茲獎獲得者。截至2022年底,有學生5.6萬人,研究人員3300人。
③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第二大學、第三大學于2009年合并成現在的斯特拉斯堡大學。
④米盧斯是法國東部城市,是上萊茵省最大的城市,也是阿爾薩斯地區僅次于斯特拉斯堡的第二大城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23-11-18)[2023-11-18].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Croissance économique en retrait dès lannée 2000 en Alsace[EB/OL].(2014-06-03)[2023-11-18]. https://www.insee.fr/fr/statistiques/1292077.
[3]Préfectures-régions Grand Est. Diagnostic territorial Alsace[EB/OL].(2011-07)[2023-11-07]. https://www.prefectures-regions.gouv.fr/grand-est/irecontenu/telechargement/73481/475978/file/Diagnostic%20territorial%20avril%202011.pdf.
[4][23]Document dorientation stratégique de l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 à lhorizon 2030[EB/OL].(2023-11-18)[2023-11-18]. https://www.unistra.fr/universite/strategie-2030/document-dorientation-strategique-2030.
[5]Rapport dévaluation de l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 2022-2023[EB/OL].(2023-09-04)[2023-11-08]. https://www.hceres. fr/sites/default/files/media/publications/rapports_evaluations/pdf/C2023-EV-0673021V-DEE-ETAB230023434-RD.pdf.
[6]SCHAEFFER P R, GUERRERO M, FISCHER B B. Mutualism in eco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bidirectional perspective on universities linkag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134):184-197.
[7]倪好.美國高校與區域協同發展的路徑探析——亞利桑那州南部的經驗[J]. 比較教育研究,2015,37(1):72-77.
[8]BENHABIB J, SPIEGEL M M.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34(2):143-173.
[9]Le rapport social unique de l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EB/OL].(2023-11-09)[2023-11-18]. https://www.unistra.fr/fileadmin/upload/unistra/universite/documents_presentation/RSU_Unistra_2022.pdf.
[10]倪好,辛越優,何曉薇.研究型大學創新能力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7(5):39-42.
[11]THOMAS E, FACCIN K, ASHEIM B T. Universities as orchestra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emerging economies[J]. Growth and change,2021,52(2):770-789.
[12]COWAN R, ZINOVYEVA N. University effects on regional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2013,42(3):788-800.
[13]GAGNOL L, HERAUD J A. Impact économique régional dun p?觝le universitaire: application au cas strasbourgeois[J]. Revue deconomie regionale et urbaine, 2001(4):581-604.
[14]STRATER diagnostic territorial[EB/OL].(2021-06-28)[2023-11-10]. https://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sites/default/files/content_migration/document/Strater\\_ Strasbourg2018\\_965706.pdf.
[15]SATT Conectus I Transfert de technologies et collaborations public-privé de recherche alsaciens[EB/OL]. (2012-03)[2024-03-07]. https://www.conectus.fr/du-laboratoire-au-marche-lancer-des-innovations-pour-un-monde-meilleur.
[16]趙中建.將學術科學轉變為經濟引擎——美國創新創業型大學的興起[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5):68-76.
[17]MARGINSON S. Higher education and public good[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11,65(4):411-433.
[18]BRENNAN J, COCHARANE A, LEBEAU Y, et al. The university in its plac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regional role of universities [M]. Dordrecht: Springer,2018:75.
[19]陳紅喜.基于三螺旋理論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4):6-8.
[20][24]黎勇,崔延強. 地方高校創業教育與區域社會協同發展的創新機制研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2):34-40.
[21]王維國. 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6.
[22]朱蕾. 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參與區域發展的路徑與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0.
Approaches and Reflection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French Universities
and Their Regions
—Taking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and Alsace Region as an Example
NI Hao1? DING Kexin2
(1.Academy of West Region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s well as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The need for the Alsace region to transform into an innovation-driven economy and the need for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to enhance its innovation capacity as a research university are the two main driving forces that constitu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and the Alsace region have formed a uniqu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ath encompassing the nurturing and transfer of human capital,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symbols. However, they also encounter challenges in balanc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insufficient incentives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collaborative actors. The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case can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China.
Keyword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rench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Alsace region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