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摘要:文章基于UbD理論的基本思想,制定了理論下的逆向單元教學設計框架,即要素分析、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四個階段.以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數列”單元為例,進行單元設計,致力于促進學生深層次理解知識,把握數列的本質,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UbD理論;數列;單元教學設計
UbD理論是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由格蘭特和杰伊提出,“逆向”體現在將教學評價置于教學活動之前.同時,理論提供了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即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階段一,強調提煉單元的大概念以及基本問題;階段二,強調評估證據來源于真實性任務中學生的表現;階段三,強調教學要基于目標,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層次理解及遷移運用.基于此,以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數列”單元為例進行逆向設計.
1 階段一: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是數列單元逆向設計的基礎,在其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提煉大概念、基本問題等.階段一基于課標、教材對數列單元進行學情、教材、重難點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數列單元要素分析
學情分析:
(1)小學、初中均涉及數列問題.例如,小學根據數字找規律題,通過對相鄰數字進行運算(如作差)尋找規律,涉及了簡單的等差數列;初中對一組數找規律并要求用含n的式子表示,涉及到數列的通項公式.
(2)必修第一冊在函數研究中,從函數的概念、表示方法,到函數性質的研究,再到基本初等函數的研究,都為數列單元的學習奠定了知識方法基礎.
(3)以往學生學習該單元存在的問題:課堂授課相關數學史知識涉及較少;學生學完后,對數列單元的知識沒有形成脈絡主線,處于碎片化狀態;教學過程以講授為主,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以刷題、代入公式計算等為主,學生思維能力沒有獲得提升,知識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以及遷移應用.
教材分析:
(1)章引言:更注重數列的函數本質,解釋了將其看作函數的原因;展示了學什么、怎樣學(抽象數學對象-研究性質—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以及培養學生哪些核心素養.
(2)節引言:新教材較舊教材,每一節前都有節引言,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介紹要學習內容的研究思路或者思想方法,體現認知過程的連貫性.
(3)新教材中思考與探究欄目數量增多,更重視通過問題啟發學生;同時問題的設置更注重對思想方法的引導而獲得,在欄目后也提供了問題的解答,更有利于學生自學.
(續表)
(4)章末小結的知識結構:核心知識的展現更完整,研究的邏輯線索更清晰,突出了數列與函數的聯系.
(5)部分知識順序發生了改變(如將遞增、遞減、常數列歸在數列的性質即單調性中研究,這樣的改變使得數列的學習與函數研究路徑一致),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
(6)選擇數學史素材,數列單元無論是概念的引入、求和方法的獲得,還是閱讀欄目以及習題等,都有中外數列故事的影子,文化內涵豐富;數列單元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等.
課標及重難點分析:
(1)重點:數列、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概念及性質與應用.
(2)難點:從實例中抽象出數列的定義(由于排列好的一列數與數列定義有差距,學生需要具備較高抽象能力);等差數列的定義(學生需要通過運算發現代數規律);推導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需要通過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途徑);用等差、等比數列刻畫數學或現實中具有遞推規律的事物(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建模能力).[HY]
2 階段二:確定預期結果
基于對要素的分析以及參考課程標準等,提煉出大概念即數列是一類特殊的函數,同時利用基本問題來架構目標,即思考成套相互關聯的問題,激發對問題的持續探究,同時與已有經驗建立有意義的聯系[1].如表2所示.
表2?確定預期結果
基本問題:
(1)為什么要學習數列?
(2)數列和函數有什么聯系?
(3)通項公式與求和公式有什么聯系?
(4)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有什么聯系?
(5)數列單元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
學生將會理解:
(1)數列學習的研究價值;(2)數列和函數的共性與差異;
(3)通項公式與求和公式的聯系;(4)思想方法學習的重要性.
學生將會知道:
(1)數列、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遞推公式;(2)數列的起源、發展及完善,了解蘊含的數學文化;(3)通過運算發現數列的規律,歸納共性;
(4)研究一個數學對象的基本路徑;(5)數學歸納法的原理以及應用.
(續表)
學生將能夠:
(1)類比函數的研究路徑研究數列;
(2)類比等差數列的研究思路研究等比數列;
(3)根據數列的等差、等比關系,通過運算、代數變換等一般性方法解決相應問題;
(4)感悟數學模型的現實意義與應用.[HY]
3 階段三: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階段三需要思考“什么樣的表現能表明學生已經達到了要求?”“什么樣的證據表明學生思考了基本問題?”如表3所示.
表3?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什么能夠證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表現性任務:
(1)分3個小組查閱資料,從數列的起源(遠古社會的計數、畢達哥拉斯形數、著名古代數列問題)、發展(歷史上等差、等比數列問題、數列與函數、古代數列求和方法)、拓展(斐波那契數列、漢諾塔游戲)三個視角整理數學史和數學文化元素,最終形成小論文,由學生講解并進行展示.
(2)繪制思維導圖,每節學習后,學生基于自身對數列知識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并在其中標示學習中存在的難點,同時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并對模糊知識進行討論講解;單元學習完成后,學生概括單元學習大概念,繪制單元思維導圖,提煉學習中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并進行舉例說明.
(3)單元復習階段,分小組設計數列單元專題教案(如數列與函數的聯系、求數列通項的方法和技巧、數列求和),學生主講,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的深層次理解.
(4)現實情境中數列的簡單應用,培養學生數學建模、運算求解、創新等關鍵能力.
其他證據:
(1)教師課上觀察學生學習狀態、小組討論情況、上課回答問題情況;課下及時與學生進行對話,學生自評學習狀態、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情感態度問題.
(2)隨堂檢測與單元測試:對課堂基礎知識的掌握,對單元整體知識的掌握,對大概念、基本問題的掌握與回答情況.
(3)對理解的非正式檢查,如檢查學生的錯題集、日常作業、基于自身整理的難點合集等.
(4)學生自評或互評錯題集的利用率、思維導圖的完整性以及對進一步學習的有效性.[HY]
4 階段四:設計學習體驗
階段四(如表4所示)中,需要吸引性和有效性的學習活動和教學,喚起和產生預期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使表現性行為成為可能.同時利用UbD理論中的WHERETO要素(其中W為學習方向、H為吸引、E為體驗和探索、R為反思、E-2為評價、T為量身定制、O為組織)[1]優化我們的設計,將其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UbD理論中的“逆向”“理解”“大概念”“基本問題”等思想為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提供了指導與參考,同時理論也適用于單元下的課時教學,這樣的教學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在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階段,注重評價主體與方式的多樣性,強調真實情境中學生的真實表現,多維度地搜集學生達到預期理解的證據,這些與課標的要求一致;在設計學習體驗環節,更關注學習者,關注他們的興趣,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落實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葛麗婷,施夢媛,于國文.基于UbD理論的單元教學設計——以平面解析幾何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20,29(5):25-31.
[2]宋莉莉.用“數學的方式”學習數列——人教A版《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四章“數列”的教材設計與教學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