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婷,王貞儀,劉曉琴,盧曉鳳
1.信陽市中醫院兒科,河南 信陽 464200;2.信陽市中醫院產科,河南 信陽 464200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產婦在妊娠期間身體糖代謝功能呈下降趨勢,進而形成代謝異常的表現,出現妊娠糖尿病,該疾病在臨床當中較為常見[1]。按照目前世界衛生調查顯示,妊娠糖尿病的整體發病率從之前的3%提高到10%,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臨床對這類患者的疾病大多有兩種疾病判斷,一種是產婦在妊娠時確診為糖尿病;另一種是妊娠期產婦血糖含量和空腹情況下持平,或者是機體糖耐量發生變化[2]。若患者出現發病情況,體內的血糖變化也會持續上升,機體自身代謝能力不夠進而造成身體內分泌紊亂,若不及時給予正確的干預,不僅會給患者自身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干擾到產婦孕后期的分娩結局[3]。目前,在臨床針對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中,并未找到根本或徹底的護理方式,而大量的實踐表示,應盡快詢問營養專家的治療建議,按照自身目前飲食情況、口味喜好、血糖控制目標等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方案[4]。妊娠期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并發癥,會增加早產、新生兒窒息等不良分娩結局風險。飲食控制和運動方案是目前早期干預護理措施,效果理想,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信陽市中醫院收取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20~35 歲,平均年齡(25.26±2.64) 歲;觀 察 組:20~34 歲,平 均 年 齡(25.05±2.6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經過抽血化驗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均為單胎妊娠;患者及家屬清楚本次研究內容;依從性良好,遵守定期復查。排除標準:有其他合并疾病,有家族遺傳史或長期依靠藥物干預。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飲食的控制和藥物的指導,必要的時候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待患者產后復查時護理人員要給予健康宣教干預,主要內容包含健康知識、飲食習慣及運動方向等,結合患者工作及健康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作息調整規劃。待產婦確診糖尿病后,對圍產期產婦講述糖尿病的風險及預防措施,護理人員要對產婦及家屬講解產后糖尿病的危害,緩解產婦的心理焦慮情緒,降低內心恐懼感,讓患者充分了解該疾病。囑咐患者對飲食進行控制,適當提高運動量,開設對體質量提高的控制性。
觀察組患者采用個性化營養運動干預。(1)健康知識介紹。護理人員可以采取視頻或宣教手冊等形式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述關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及相關預防對策。(2)個性化飲食。對產婦進行科學化飲食指導,讓患者的血糖水平和體重水平形成正比,保持一個穩定的平穩發展,為患者制定營養計劃表,讓患者嚴格按照計劃表進行攝入,最后由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的體重和血糖控制情況進行測評和記錄。(3)運動引導。為患者制定合理化的作息時間和運動規劃,科學地規劃孕婦早期和中期的運動內容,大多都是以散步為主。首先,采用集體溝通的方式實施講座健康宣教,讓患者明白治療的重要性,并且囑咐家屬多關心、理解患者,給予患者更多親情的關愛,保證患者身心健康,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其次,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支持性的心理護理,每周進行一次關于疾病的知識講座,以此增加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識,仔細了解患者的心態和疾病治療的聯系,并且認真傾聽患者的需要,積極幫助患者解答,消除不良情緒。最后,通過發放健康宣傳手冊的方式讓患者全面認識先兆流產,以此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正確看待疾病。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變化、護理滿意度、認知能力和生活質量[5-6]。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血糖變化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情況(±s) mmol/L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情況(±s) mmol/L
組別觀察組(n=30)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對照組(n=30)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8.48±1.50 5.15±1.13 5.758<0.001 14.55±2.06 8.54±2.34 9.238<0.001 t護理前組間比較值P護理前組間比較值t護理后組間比較值P護理后組間比較值9.57±1.23 7.48±1.54 6.622<0.001 0.036 0.971 6.539<0.001 15.24±2.67 12.45±2.33 4.916<0.001 0.016 0.875 5.620<0.001
對照組患者滿意度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 例(%)
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生理功能90.23±2.25 75.58±2.14 35.619<0.001心理功能89.56±2.34 74.15±2.28 35.610<0.001情感職能88.75±2.56 73.62±2.11 34.432<0.001社會角色91.25±2.58 76.96±2.35 30.915<0.001
觀察組患者認知能力及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認知行為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認知行為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30)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30)護理前護理后日常飲食有氧運動血糖檢測用藥情況12.25±0.31 31.14±1.65 12.61±0.52 31.01±2.03 12.05±0.84 31.04±1.64 12.14±1.32 29.99±1.06 12.21±0.33 20.65±1.01 12.55±0.66 20.88±1.05 12.09±0.36 20.84±1.32 12.01±0.02 20.31±0.62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妊娠后母體糖代謝異常而首次發生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不僅危害到產婦的自身安全,還對新生兒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7-9]。隨著日常生活水準逐漸上升,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10]。引發妊娠期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遺傳、體重、飲食攝入以及年齡等,若產婦自身機體有高血壓的情況之下,很容易衍生其他并發癥,導致妊娠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綜合征形成;若血糖持續升高,會通過胎盤傳遞給新生兒,很容易出現巨大兒;若長時間沒有進行正確的干預,會導致胎兒窒息或早產的可能性加劇。
孕早期個性化營養護理是一種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要求的人性化健康模式,以個性化營養來支持健康管理可使得產婦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情感共鳴,一方面可提升產后對糖尿病高危管理,全程實時監測和干預,改善其血糖控制表現,有利于改變患者血糖狀態;另一方面建立和諧家庭,提升患者產后遵醫行為的持續性。個性化營養護理不僅可以提高母嬰健康,對產婦自身的身體狀態有良好的干預效果,還能夠提高產婦生產的安全性以及產后家庭之間的凝聚力,有利于促進醫院與產婦及家屬之間的和諧護患關系,與此同時也能夠促進親情關系。
本研究提出的個性化營養運動原則主要是針對患者的血糖和體重進行持續地把控,保證產婦在整個孕期所有的營養攝入,并控制其他飲食計劃,主要目的是避免產婦過度地攝入營養,導致血糖持續增加或持續下降等風險出現[13]。個性化飲食方案可以按照患者的口味、生活習慣以及孕周時間等進行綜合評估,整體的飲食要確保豐富,避免食物過于單調,從而引發護患之間的糾紛[14]。健康運動引導主要是通過合理化的運動計劃,循序漸進地幫助患者保持好當前的體重,提高免疫力,促進胎兒的健康成長[15-16]。家庭跟進式干預應用在圍產期糖尿病產婦中效果理想。分析其原因是以孕早期個性化營養干預為產婦成立了以產科、營養及康復門診的護理一體化,在常規護理當中,增加了多學科輔助,以患者首次接受產檢為起點開展護理服務,并對產婦開設全面的產前評估,為多學科工作奠定基礎。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是開設以健康教育、飲食指導、運動引導等各方面指導,由產科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引導,保證產婦在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安全性。對照組患者在面對生產后的產婦血糖管控不夠明顯,為此引發糖尿病合并感染風險就會升高。觀察組提出的個性化營養護理措施既可以監督患者在產后能夠將飲食正常化,不會過分地攝入高熱量的食物,又可以按照個體差異化對患者進行不同程度的營養干預,并對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預,叮囑產婦在產后恢復期間也要堅持鍛煉,定期監督自己的餐后血糖和餐前血糖,全方面降低產婦不良風險。對照組是在對產婦的情緒表達上做出干預,因為很多產婦在面對糖尿病的認知表達上有限,只是依靠心理干預不足以讓患者的血糖持續平穩。因此,對照組護理措施具備一定的局限性。觀察組提出的護理是在對產婦進行飲食宣教指導下,讓患者可以在保證自身和新生兒的營養基礎上,對血糖和體重實現良好控制,一旦產婦的血糖得到把控,患者的心理情緒也會直接得到良好干預效果。飲食干預會減少產婦自身存在的并發癥,同時也會為新生兒出生安全提供保障,產婦在控制好血糖平穩之后,使自己情緒放松,對自身和新生兒均有良好價值。
綜上所述,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實施個性化營養運動干預不僅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還可輔助平穩降糖,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