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子玲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腦梗死主要是指局部腦組織由于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氧、缺血出現軟化壞死。該病是一種突發性強,致殘、致死率高的疾病,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1]。有資料[2]發現,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較多見的類型,發病率可達75%,病死率高達10%~15%。腦梗死患者因疾病因素,且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往往伴有抑郁、焦慮、易怒等不良情緒,多出現較低的希望感,影響患者用藥依從性,對疾病的康復造成較大的影響[3]。為此,積極探尋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極為重要[4]。以往的護理措施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缺乏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度,難以緩解其不良情緒與心理彈性水平,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5]。鑒于此,本研究分析腦梗死患者使用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對其心理彈性、用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8 月南京市第一醫院收治的74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7 例。納入標準:(1)均結合CT、MRI等檢查確診為腦梗死;(2)意識清醒,能溝通交流;(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有意識或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2)存在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3)既往有腦梗死及手術史;(4)中途退出研究。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1)生活管理:保持皮膚干燥清潔,每日使用溫水擦拭皮膚,定期更換衣物與床上用品;針對小便失禁等特殊患者,開展相應的清潔衛生處理,及時清理分泌物,注意動作輕柔;保障室內環境舒適及空氣清新,根據天氣變化定時開窗通風,促使患者在舒適、安靜的環境中接受治療。(2)肢體鍛煉:早期給予患者肌肉按摩,在按摩過程中注意患側良肢的擺放,避免肌肉痙攣,并開展床上被動訓練,對患側開展內旋外轉與屈伸鍛煉,10~15 min/次,2 次/d;待患者各項生命指標平穩,囑咐患者進行主動鍛煉,例如床邊站立、行走、上下臺階等,注意循序漸進,根據患者主觀感受及時調整訓練方案。(3)營養支持:對有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進行全面營養評估,包括臨床評估、體格測量、飲食評估、生化評估等,同時在住院期間實施動態評估。針對營養不良或有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制定并實施個性化營養護理計劃。給予意識清晰、可自主進食的患者高蛋白、高熱量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給予昏迷或經胃管進食的患者腸外營養。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1)積極心理干預:采取一對一訪談的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積極建立有效的溝通,獲得患者的信賴感,了解患者生理方面的痛苦。同時評估其心理狀況,使用正向的語言鼓勵患者,指導其進行心理疏導;組織患者定期開展團體交流活動,面對面交流心得,相互鼓勵,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同時,叮囑患者養成記錄美好事件的習慣,每日睡前溫顧記錄的美好事物;待患者情緒穩定后,以發放腦梗死相關知識手冊、為患者播放視頻等方式開展知識宣教,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并將積極心理干預相關內容融入宣教過程中,指導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2)舒適護理:維持患者病房整潔、安靜,滿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建立親朋好友間的社會支持,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與照顧,促使其家人協助護理人員制定并實施康復訓練計劃,共同分析患者存在的問題,對患者獲得的成績要共同給予關心、鼓勵,促使患者感受到被需求、重視。針對經濟拮據的患者,護理人員盡可能為其節約開支,緩解經濟負擔,強化其康復信心。護理人員使用翻身墊、枕頭等輔助工具根據患者皮膚情況每2 h 更換體位1 次。①健側臥位。軀干與床面呈直角,患側上肢由枕頭支撐在患者的前面,上舉約100°,健側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適的體位,患側下肢向前屈髖屈膝并完全由枕頭支持,注意足不能內翻懸在枕頭外緣,健側下肢平放在床上,輕度伸髖稍屈膝。②仰臥位。頭部應由枕頭提供良好的支持,注意不能使胸椎前屈,在患側肩胛下放一個枕頭,使其前伸,進行伸肘、腕背伸(理想位置背伸30°)和伸指,并在患側臀部、大腿下方放置一個枕頭,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③患側臥位。頭部應在上頸段屈曲而不是后伸,軀干稍向后轉,后背可用枕頭穩固支持,患側上肢應向前伸與軀干的角度≥90°。前臂旋后,腕關節被動背伸,肩胛骨前伸,且肩甲內緣平靠于胸壁,下肢呈邁步位,健腿髖、膝屈曲并由枕頭在下面支持,同時患腿保持伸髖、稍屈膝的體位。依據患者生活習慣,囑咐家屬攜帶患者熟悉的物品,如床單、床簾、熏香等,以增加患者熟悉感,幫助其入睡。睡前取適當溫水,指導患者進行泡腳,若條件允許,可在泡腳水內加入適量安神助眠類中藥材。
(1)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估患者心理彈性水平[6],包含自強、樂觀、堅韌3 個維度,分值與心理彈性水平呈正比。(2)用藥依從性分為3 項指標,由醫護人員評估,其中完全依從為患者可遵醫囑完成各項用藥措施,基本依從為患者能完成50%以上用藥措施,不依從為上述指標均未達到。(3)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簡表(SF-36)進行評估[7],共包含活動能力、健康水平、自理能力與心理狀態4個項目,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心理彈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37)研究組(n=37)t值P值自強樂觀堅韌護理前17.97±3.68 17.82±3.74 0.174 0.862護理后20.35±2.24 23.29±3.87 3.999 0.001護理前11.61±2.54 11.65±2.41 0.069 0.945護理后12.71±3.48 15.69±3.81 3.513 0.001護理前31.33±3.38 31.59±3.71 0.315 0.754護理后32.51±4.11 35.62±3.37 3.559 0.001
研究組患者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情況 例(%)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37)研究組(n=37)t值P值護理前58.69±15.87 58.57±16.08 0.032 0.974護理后65.84±9.67 74.06±11.75 3.286 0.002
急性腦梗死主要通過藥物溶栓治療,該方法能夠促使血流恢復、改善患者預后。因腦梗死治療周期較長、費用高,通常會使患者產生不良情緒,例如焦躁、抑郁等,因此,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8]。心理彈性是一種特有的心理特征,是隨著個人后天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以個體先天素質為發生條件。心理彈性理論認為人的心理彈性可因積極合理的干預獲得提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其適應新環境、疾病、變故等[9]。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心理彈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這提示通過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分析其原因為,心理干預注重患者的情緒管理,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后,引導其講述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向其解釋不良情緒是正常心理變化,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使其進行自我調節以減輕心理壓力,有利于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決心,故患者表現出更為良好的心理彈性水平。同時,組織患者定期開展團體交流,患者間可以交流康復心得、相互鼓勵,對提高其心理彈性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另外,施以舒適護理可減輕患者生理、病理的不適感,對心理干預效果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腦梗死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控制病癥,而用藥依從性直接關系到藥物療效和預后,因此,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顯得極為重要[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患者。這提示通過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分析其原因為,大部分腦梗死患者發病后意識仍是清楚的,由于腦梗死起病急,大多患者接受不了這種打擊,極易出現不良心理,而不良心理又會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觀察組通過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提高了患者心理彈性水平,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促使患者積極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對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舒適護理可顯著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使其感受到真誠的照護與關愛,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對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負性情緒易造成患者出現焦躁、情緒低落、運動神經遲緩等癥狀,導致患者出現食欲減低、失眠等生理表現,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通過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通過心理干預聯合舒適護理能夠更好地滿足腦梗死患者護理需求,有效緩解患者自身心理壓力,有利于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從而實現了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研究[11]發現,化療期肺癌患者心理彈性中堅韌、樂觀、自強等積極的心理品質,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情緒狀態,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腦梗死患者開展心理干預及舒適護理具有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其心理韌性,強化其遵醫行為,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