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麗 王世民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 新鄉 453000)
肝炎疾病即肝臟炎癥的統稱,為常見傳染疾病,其發病周期較長且不能夠完全治愈,通常是由于病毒、自身免疫、寄生蟲、細菌等因素,進而損傷患者肝功能,使得患者得肝功能指標出現異常,進而會引發一系列身體不適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極易導致肝纖維化現象的發生,而肝纖維化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最終會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具有癥狀隱匿、起病較慢的特點,且可出現肝掌、蜘蛛痣,臨床表現可有乏力、納差、腹脹、消瘦、低熱、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癥狀,甚至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若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治療以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為主,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均是臨床治療常用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轉錄復制,改善患者肝功能,但西藥長期使用極易出現耐藥性,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下降[2]。鱉甲煎丸是一種中成藥,具有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減輕患者機體炎性反應,抗肝纖維化[3]。西藥核苷類抗病毒和中成藥鱉甲煎丸均對早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鱉甲煎丸聯合核苷類抗病毒治療在早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新鄉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2020 年5 月至2022 年2 月收治的早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86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3-699)。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入組標準 中醫疾病診斷標準[4],主癥:腹顯青筋、肋下硬塊、腹腫堅滿;次證:皮膚粗糙、大便色黑、面色黧黑;舌脈象:舌暗紅、苔白糙、脈細澀。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5]及上述中醫疾病診斷標準;肝功能分級為A 或B 級;無精神異常;均確診為乙肝肝硬化,且符合《乙肝肝硬化診療規范專家共識》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或鱉甲煎丸過敏者;入院前6 個月內接受過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者;具有腦出血史或近期有出血傾向者;合并感染性疾病,需要隔離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營養支持、抗病毒及其他對癥治療。對照組采用恩替卡韋片(國藥準字H20052237)口服,0.5 mg/次,1 次/d。觀察組加用鱉甲煎丸(國藥準字Z42020772)口服治療,3 g/ 次,2次/d。兩組均治療2 個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基本痊愈,肝功能恢復正常,糞便發黑、腹脹等癥狀消失;顯效,肝功能明顯好轉,糞便發黑、腹脹等癥狀明顯得到改善;有效,糞便發黑、腹脹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肝功能與糞便發黑、腹脹等臨床癥狀均未出現明顯好轉??傆行?(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肝纖維化指標:包括層黏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透明質酸(HA)3 個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3)炎癥介質:包括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于治療前及治療后抽取患者晨時空腹靜脈血4 ml,3 000 r/min 離心10 min 進行血清分離,并將血清進行低溫保存備用,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國食藥監械(進)字2011 第2402817 號]檢測IL-6、TNF-α 水平。(4)肝功能:包括總膽紅素(TB)、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于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輸入SPSS22.0 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N、HA、PCⅢ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μg/L,)

表3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μ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B、ALT、AST 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IL-6、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

表5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乙型肝炎病毒若未進行及時、有效地清除,則會導致患者體內的肝細胞出現變性、壞死,同時隨著肝組織內細胞外基質(ECM)的日益增多,疾病會逐漸進展,進而逐漸形成肝纖維化。一旦肝纖維化進一步發展,則最終會形成肝硬化,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7~8]。中醫學認為,肝藏血,開竅于目,而乙肝與虛、郁、濕有關,由瘀血內阻、濕熱疫毒所致,因此,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調理肝脾[9~10]。在恩替卡韋治療基礎上上聯合中醫治療,對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纖維化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延緩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鱉甲煎丸和核苷類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能夠較好地抑制炎癥介質水平。鱉甲煎丸以鱉甲為方中君藥,加以柴胡、阿膠、蜂窼、黃芩、半夏、鼠婦蟲、蜣螂、硝石、土鱉蟲、黨參、干姜、桂枝、白芍、厚樸、射干、桃仁、大黃、葶藶子、石韋、紫葳、瞿麥等中藥加水煎制而成。鱉甲煎丸中的黃芪、黃連可清熱解毒;鱉甲軟堅散結;柴胡能夠疏肝升陽,發揮平肝熄風的功效,從而有效降低患者IL-6、TNF-α 水平[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LN、HA、PCⅢ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鱉甲煎丸和核苷類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對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纖維化抑制作用更為明顯。IL-6 可通過對肝臟炎癥反應的介導,進而促進肝纖維化的發生;TNF-α 能夠促進膠原形成和細胞增殖,并且還對星狀纖維化具有調節作用,而鱉甲煎丸聯合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IL-6、TNF-α 水平,同時具有顯著抗肝纖維化作用[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TB、ALT、AST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鱉甲煎丸和核苷類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臨床療效更高,對患者肝功能改善更加明顯。核苷類藥物可以通過與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競爭,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復制,降低血清TB、ALT、AST 水平,從而可有效提高HBV 脫氧核糖核酸(HBV-DNA)陰轉率,進而改善患者肝功能[16~17]。中醫認為肝硬化的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鱉甲煎丸中的黃芪、鱉甲、黨參等具有益氣養血、活血化瘀功效,紫葳、蜂窠、蜣螂能夠發揮出破血逐瘀的功效,同時白芍、人參能夠起到養血補氣的作用,進而使整體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18~20]。
綜上所述,鱉甲煎丸聯合核苷類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改善早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減輕炎性反應,抗肝纖維化,提高整體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