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鋒
(河南省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 鄭州 450041)
膽囊結石是引起腹部疼痛的常見原因,臨床有5%~29%的膽囊結石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CBDS)。膽囊結石合并CBDS 患者若未能獲得及時有效治療,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膽源性胰腺炎及膽囊癌等并發癥,是造成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目前針對膽囊結石合并CBDS 患者,經口服藥物、止痛解痙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要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是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的重要方法,可將膽道狹窄及梗阻解除,取出結石[2]。近年來肝膽外科微創技術不斷發展,雙鏡即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已在膽囊結石合并CBDS 治療中不斷應用,于雙鏡輔助下開展手術操作,能夠減輕手術創傷[3]。雙鏡手術雖作為一種微創手術,但仍屬于創傷性操作,會損傷患者的肝功能,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同時雙鏡手術后仍有結石復發風險,故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術后往往需要進行護肝利膽治療,促進膽汁排泄及膽管自潔能力的提高。臨床上常用藥物消炎利膽片具有護肝作用,可減輕膽道炎癥,促使肝臟及膽管細胞分泌及排泄膽汁功能恢復,進而減少復發[4]。本研究旨在探討膽囊結石合并CBDS 患者采用消炎利膽片聯合雙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于我院治療的66 例膽囊結石合并CBDS 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5 例;年齡33~79 歲,平均(51.58±5.12)歲;CBDS 數目1~4 個,平均(2.14±0.50)個;CBDS 最大徑0.8~1.9 cm,平均(1.24±0.25)cm;體質量指數(BMI)18.2~27.6 kg/m2,平均(22.28±1.23)kg/m2;受教育年限0~17 年,平均(11.34±2.51)年;既往史:冠心病5 例,糖尿病4 例,高血壓7 例;主要癥狀:腹痛16 例,黃疸9 例,發熱14 例;個人史:飲酒史7 例,吸煙史6 例;并發癥:胰腺炎3 例,膽管炎5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31~78 歲,平均(51.06±5.17)歲;CBDS 數目1~4 個,平均(2.10±0.48)個;CBDS 最大徑0.8~1.8 cm,平均(1.22±0.23)cm;BMI 18.1~27.9 kg/m2,平均(22.20±1.21)kg/m2;受教育年限1~16 年,平均(11.41±2.50)年;既往史:冠心病4 例,糖尿病4 例,高血壓6 例;主要癥狀:腹痛14 例,黃疸10 例,發熱14 例;個人史:飲酒史8 例,吸煙史5 例;并發癥:胰腺炎4 例,膽管炎6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09-1 號)。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術前經磁共振胰膽管造影、CT 及超聲等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合并CBDS;能夠耐受雙鏡手術與消炎利膽片治療;膽總管直徑≥0.8 cm;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功能正常。排除標準:既往有肝膽系統、胃腸道等手術史;伴膽道狹窄或畸形;合并嚴重基礎疾??;合并其他肝功能損害;依從性較低患者,無法配合臨床各種檢測、手術及藥物治療;存在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需行急診手術。
1.3 治療方法
1.3.1 術前準備 術前兩組患者均完善常規檢查,包括胸片、心電圖、乙肝五項、凝血功能、血常規、生化、尿常規等,針對合并基礎疾病患者,需請相關科室會診指導治療合并疾病;術前完善上腹部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及腹部肝膽超聲檢查,對膽囊結石合并CBDS 情況進行了解;術前禁食8 h、禁飲4 h。
1.3.2 對照組 采用雙鏡手術治療,患者采用全麻,取平臥位,常規消毒術野,鋪蓋無菌手術巾單,建立氣腹、戳孔,采用4 孔法入腹,對腹腔進行探查,觀察膽總管、膽囊及肝臟情況,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暴露膽囊動脈及膽總管并進行夾閉處理,切除膽囊后取出,隨后將膽總管暴露,沿長軸切開約0.8~1.5 cm,將膽道鏡置入,對CBDS 情況進行觀察,針對微小結石、泥沙樣結石可采用吸痰管沖洗,針對結石較大且無法加壓沖出者可采用取石網籃取石,針對嵌頓不易取出結石,可采用取石鉗取出,或者采用鈥激光碎石后進行取石,取石后再次進行膽道鏡檢查,無結石殘留后放置T 管。
1.3.3 觀察組 采用雙鏡手術聯合消炎利膽片(國藥準字Z20073265)治療,雙鏡手術治療方法同對照組;消炎利膽片6 片/次,3 次/d,連續治療3 個月。
1.3.4 術后處理 兩組患者麻醉清醒后返回病房,術后禁食禁飲,進行心電監護,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各引流管引流情況、有無腹部壓痛、反跳痛及術后排氣、排便等情況進行觀察,術后均給予抗炎、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術后6 h 若腹部無不適,可開始飲水,隨后逐步開始流質飲食、半流飲食,一般術后3個月內可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腹腔引流管在觀察引流量少、引流液清亮且無感染、出血等情況后可將其拔除,術后2~3 周無不適可夾閉T 管,6 周后到院進行T 管造影,若無結石殘留可將T 管拔除。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肝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第7 天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020 型)測定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血清白蛋白(ALB)、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2)比較兩組腎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第7 天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020 型)測定肌酐(SCr)、尿素氮(BUN)。(3)比較兩組中性粒細胞(NEU)與白細胞(WBC)水平:分別于術前、術后第7 天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通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Syex XT-2000i 型)測定NEU、WBC。(4)比較兩組T 管拔除時間與膽汁引流量。(5)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與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肝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DBil、IBil、AST及ALT 均低于術前,ALB 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DBil、IBil、AST 及ALT 低于對照組,ALB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比較()

表1 兩組肝功能比較()
2.2 兩組腎功能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的SCr、BUN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腎功能比較()

表2 兩組腎功能比較()
2.3 兩組NEU 與WBC 水平比較 術后,兩組NEU、WBC 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NEU 與WBC 水平比較(×109/L,)

表3 兩組NEU 與WBC 水平比較(×109/L,)
2.4 兩組T 管拔除時間及膽汁引流量比較 觀察組T 管拔除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7 d 時膽汁引流量多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1 d 的膽汁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T 管拔除時間及膽汁引流量比較()

表4 兩組T 管拔除時間及膽汁引流量比較()
2.5 兩組并發癥與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與復發情況比較[例(%)]
膽囊結石合并CBDS 屬于常見的肝膽系統疾病,目前手術治療取出結石是膽囊結石合并CBDS的唯一根治方法。膽囊結石合并CBDS 手術治療目的在于去除病灶、取盡結石、解除梗阻、通暢引流,膽囊結石合并CBDS 手術方法較多,傳統手術治療以開腹為主,臨床應用效果良好,但開腹手術取石屬于盲探,可能會出現結石殘留,同時開腹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且術后恢復慢,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近年來微創手術方法獲得了患者及醫師的關注,各種臨床應用的內鏡如膽道鏡、腹腔鏡在臨床不斷使用,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具有逐漸取代傳統開腹手術的趨勢[6]。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療效確切,可于鏡下將結石清除,切除感染、壞死肝膽管組織,保障膽汁通暢引流。但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術后存在一定的結石復發風險[7]。
消炎利膽片的主要成分為溪草黃、苦木、穿心蓮。溪草黃可退黃除濕氣、利膽清熱;苦木清熱、祛濕、解毒,可促進膽囊收縮,利于膽汁排出;穿心蓮清熱解毒、消腫燥濕,清熱解毒效果良好,可緩解炎癥,排出濕熱[8]。膽囊結石合并CBDS 患者往往伴有肝臟組織學改變,膽管結石及膽道狹窄、膽道感染等會導致膽管內壓升高,導致膽汁淤積,損傷肝細胞,隨著病情進展,會誘發膽汁性肝硬化[9]。膽紅素作為一種膽汁成分,待肝細胞受損后,肝膽循環被破壞,肝臟分泌膽汁酸減少,會破壞膽紅素腸-肝循環,血中膽紅素攝取、結合量降低,增加血中膽紅素水平。ALB 是評估肝臟分泌功能的重要指標,通過測定ALB 水平能夠反映肝臟分泌功能。ALB、AST 是評估肝細胞損傷的主要指標,肝細胞受損后,ALB、AST 釋放入血,血清ALB、AST 水平升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DBil、IBil、AST 及ALT 均低于術前,ALB 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DBil、IBil、AST及ALT 低于對照組,ALB 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前、術后SCr 及BUN 比較相近(P>0.05)。這提示消炎利膽片聯合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有利于促進患者肝功能的恢復,且對患者腎功能無明顯影響。這可能與消炎利膽片的護肝作用有關,消炎利膽片具有保護肝臟損傷作用,能夠促進肝功能恢復[11]。
CBDS 發病原因復雜,CBDS 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無論結石類型是膽色素性還是膽固醇性,致石性膽汁形成是結石形成中最為關鍵步驟,而膽汁是由肝細胞產生[12]。故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術后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減輕肝細胞損傷,可促進正常膽汁形成,維持膽道通暢,進而可降低結石形成,減少術后復發。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NEU 與WBC 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T 管拔除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7 d 膽汁引流量多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出消炎利膽片聯合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能夠降低NEU 與WBC 水平,促進膽汁排出,縮短T 管留置時間,且并發癥少、復發率低。消炎利膽片可促進膽囊收縮與膽汁排泄,增強膽道動力,增加患者術后膽汁分泌量,加快膽汁排出,進而使膽汁淤積減少,沖刷膽道[13]。膽汁的主要成分為膽汁酸、結合膽紅素、磷脂、膽固醇等,消炎利膽片是治療膽石癥的常用中藥制劑,具有利膽、利濕及清熱等作用,消炎利膽片可通過改變膽汁中磷脂、膽固醇及膽汁酸的相對構成比,促使膽汁中有形成分不易析出形成結石[14]。消炎利膽片具有抗炎作用,對多種細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抑制炎癥反應,抑制組織增生與炎癥介質滲出[15]。消炎利膽片能夠改善膽道炎癥,促進膽囊收縮及膽汁排泄,提高膽道動力,降低膽汁淤積發生率,預防結石復發[16]。綜上所述,膽囊結石合并CBDS 患者采用消炎利膽片與雙鏡手術聯合治療可加快患者肝功能恢復,降低NEU 與WBC 水平,增加膽汁分泌量,縮短T 管留置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復發率。但本研究也存在納入樣本量小及觀察時間短的不足,故還有待后續開展長期、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以分析消炎利膽片聯合雙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BDS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