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李澄清 李云璋
(福建省廈門思明景元中醫院 廈門 361000)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由膝關節局部損傷、炎癥或慢性勞損造成關節面軟骨發生變性及軟骨下骨板發生反應性骨損所致,患者常伴局部腫脹、僵硬、疼痛以及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情況嚴重者可引起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現階段,臨床上對KOA的治療以止痛、抗炎及功能訓練為主,雖對癥狀具有一定緩解作用,但存在治療周期長的問題,整體療效不盡人意[1]。因此,尋找更有效的手段治療KOA 很有必要。中醫治療KOA 的歷史悠久,諸多療法對KOA患者癥狀均有良好的緩解作用[2~3]。理筋正骨手法是一種無創療法,有助于促進骨關節功能恢復;消瘀接骨散是一種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等作用的中藥制劑,近年來在骨關節疾病中的應用率較高[4~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理筋正骨手法聯合消瘀接骨散對KOA 患者炎癥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我院診治的60 例KOA 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 例;年齡54~75 歲,平均(61.59±8.20)歲;體質量指數19~33 kg/m2,平均(23.38±3.12)kg/m2;病程8 個月至4 年,平均(2.54±1.10)年;發病部位:左膝13 例,右膝17 例;疾病分期:初期5 例,早期15 例,中期10 例。研究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2~75 歲,平均(60.55±7.33)歲;體質量指數18~33 kg/m2,平均(23.53±2.86)kg/m2;病程7 個月至4年,平均(2.50±0.87)年;發病部位:左膝12 例,右膝18 例;疾病分期:初期4 例,早期17 例,中期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號201900278)。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骨關節炎診療指南》[6](2018 年版)進行診斷,(1)膝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時間超過1 個月;(2)年齡≥50 歲;(3)在站立或負重情況下,數字化X 線攝影(DR)檢查發現膝關節空隙明顯減少、軟骨下骨部位硬化且關節邊緣出現骨贅;(4)活動情況下可感受到骨頭摩擦;(5)晨僵時間短于30 min。在符合(1)的基礎上,再符合(2)~(5)中任意兩個條件即可確診。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風寒濕痹型兼肝腎虧虛型[7]標準。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相符;年齡50~75 歲;近1 個月內未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治療依從性良好;知情且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他誘發膝關節痛的疾病;有意識或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局部皮膚出現潰爛或過敏反應;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國藥準字H20090316),2 粒/次,3次/d,三餐后口服;同時,對患者開展膝關節活動訓練,對關節部位加強保暖,并做好對癥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理筋正骨手法聯合消瘀接骨散治療:(1)理筋正骨手法:第一,理筋手法。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讓雙下肢保持自然伸直狀態,醫師采用法、點揉法對患側膝關節部位周圍肌群給予放松性按摩,并對大腿前后肌群以拳撥法進行按摩,接著在患者膝關節部位周圍探尋筋結與條索,并給予點按、揉撥,通常可于髕骨底、髕韌帶、鵝足以及腘肌部位探及痛點。由于KOA 病程較長,會對上下遠端肌群造成影響,故除了對膝關節附近實施手法操作外,還需按經筋辨證分型對相應經筋實施手法操作,包括足少陽、足陽明、足太陰及足太陽經筋部位探尋筋結或痛點,然后實施相應手法操作,每次15~20 min。第二,正骨手法。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醫師站于患側,用手抓住髕骨且提起,然后向上方及下方滑動6~7次,再用手抓住踝關節向髖部、膝部進行屈曲,將另外手放于患者膝關節部位,使用大拇指緊緊扣住髕骨上緣部位,然后讓膝關節部位緩緩伸直,大拇指就勢對髕骨進行從上到下推動,操作次數控制為6~7次;同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保持屈髖屈膝狀態,醫師用雙手大拇指摁在患者膝眼部位,指導患者伸直膝關節,在此過程中用雙手大拇指用力按壓,如此反復操作6~7 次。(2)消瘀接骨散:使用蜂蜜將消瘀接骨散(皖藥制字Z20050067)調制成糊狀,涂抹于濕潤紗布上后敷于患側膝關節部位,再使用保鮮膜、護膝進行固定處理,每晚睡前使用1 次,次日起床后取下。兩組療程均為4 周。
1.5 觀察指標(1)療效:膝關節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同時膝關節活動復常,為臨床控制;膝關節癥狀明顯緩解,同時膝關節活動基本不受限,為顯效;膝關節癥狀有所好轉,同時膝關節活動稍微受限,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變,為無效。總有效=臨床控制+顯效+有效。(2)膝關節恢復情況:治療前后用骨關節炎指數(WOMAC)量表進行評估,包括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膝關節功能與該指標評分呈反比;并通過角度尺測量膝關節屈曲情況來評估兩組膝關節活動度(ROM)。(3)炎癥介質:治療前后檢測兩組血清白介素-1(IL-1)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4)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惡心、腹痛、腹瀉等。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73.33%)(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后,兩組GQOLI-74各維度評分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GQOLI-74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GQOLI-74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膝關節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WOMAC 各項指標評分低于治療前,ROM 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WOMAC 各項指標評分低于對照組,ROM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恢復情況比較()

表3 兩組膝關節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IL-1、TNF-α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

表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KOA 是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關節疾病,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影響,我國KOA 發病率不斷上升[8]。西醫療法是目前治療KOA 的常用手段,但部分患者療效欠佳,若長期服用還可能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影響患者依從性,不利于病情康復[9~10]。如何更有效地治療KOA 成為近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
KOA 在中醫學領域屬于“骨痹、痹癥”等范疇,認為其發生是因年老體衰造成腎陽虧虛,骨失所養而致骨痹;也可因腎陽虧虛造成氣血不足致氣滯血瘀,加之外感風寒,氣血運行不暢,致經絡閉阻而致膝痹骨痛[11]。臨床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通絡、除痹止痛為治療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73.33%)(P<0.05)。與王婷婷等[12]研究結果一致。這提示該中醫聯合療法可進一步提升療效,促進患者膝關節恢復。理筋正骨手法操作是通過對不同治療部位進行反復按壓,借助生物學、力學作用來促進患者膝關節恢復,其中理筋手法是按經筋循行部位來刺激潛在筋結和反應點,從而改善膝關節周圍和經筋處的血液循環狀態,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癥狀,提升周圍肌力,促進膝關節周圍營養吸收及抑制炎性因子釋放,發揮止痛作用[13]。正骨手法可有效糾正膝關節結構,調整下肢力線,改善膝關節及周邊軟組織狀態,實現“骨正筋柔”,以此改善膝關節活動度,緩解局部疼痛。消瘀接骨散中含有川芎、冰片、乳香及生南星等成分,其中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冰片可清熱止痛,乳香可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生南星可祛風止痙、散結消腫,將其用于KOA 患者外敷治療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14]。兩種療法聯用不僅可理順經絡、調和營衛,又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協同增效的作用。
WOMAC、ROM 均為近年來臨床上的常用指標,前者可通過評分高低來反映膝關節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情況,而后者可反映膝關節的屈曲情況,二者可充分體現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及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WOMAC 各項評分低于對照組,ROM 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理筋正骨手法聯合消瘀接骨散治療KOA 有助于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及狀態。
KOA 患者機體常伴一定程度的炎癥反應,IL-1可通過刺激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炎性因子來促進機體炎癥反應,TNF-α 可通過刺激其他炎性因子釋放來促進機體炎癥反應,影響軟骨代謝,二者對KOA 的作用機制相近,檢測其水平可有效了解KOA 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病情狀態[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各項炎性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該中醫聯合療法有助于促進機體炎癥反應緩解。消瘀接骨散中的川芎、冰片、乳香及生南星具有一定抗炎、抑菌、鎮痛等作用,有助于下調血清IL-1、TNF-α 水平。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GQOLI-74 各維度評分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這提示該中醫聯合療法有助于促進生活質量提升。這主要與該療法可促進患者膝關節恢復,讓患者盡早回歸正常生活有關。另外,本研究還對兩組用藥安全性展開了評估,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增加該中醫聯合療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綜上所述,理筋正骨手法聯合消瘀接骨散治療KOA 療效顯著,可有效減輕機體炎性反應,促進膝關節恢復,提升療效及生活質量,且臨床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