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亞 張亞培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平頂山 467000)
脛骨系指小腿內側長骨,為人體重要負重骨,可受軸向引力、扭矩力及彎矩力影響,脛骨平臺骨折為一種常見膝關節損傷類型,一般由外界高能量暴力因素導致。此病多見于青壯年群體,此類患者臨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腿腫脹、疼痛或畸形,以及膝關節活動異常、功能受限等表現[1]。手術為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重要方法,外科手術可有效平整關節面、改善患者下肢力線,促進骨折愈合,且與單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雙側解剖鋼板內固定可更好地糾正骨折移位,并穩定患者膝關節功能[2~3]。相關研究表明,與傳統開放性手術相比,膝關節鏡下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為目前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主流術式[4]。但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難免會對軟組織進行剝離,且受手術時機及骨折處血供異常等因素影響,多數患者術后會繼發感染癥狀。術后感染可能導致切口愈合不良、髓腔竇道形成或鋼板外露,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植入為防治骨折患者術后感染,并緩解感染癥狀的重要治療手段[5~6]。本研究旨在觀察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輔助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2021年6 月至2023 年4 月收治的95 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患者均并發術后感染,以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47 例)和聯合組(48 例)。常規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48~72 歲,平均(60.33±5.19)歲;骨折病程7~14 d,平均(10.52±2.33)d;Schatzker 骨折分型[8]:Ⅰ型17 例,Ⅱ型20 例,Ⅲ型10 例。聯合組男28 例,女20 例;年齡50~70 歲,平均(61.18±5.22)歲;骨折病程8~13 d,平均(10.47±2.28)d;Schatzker 骨折分型:Ⅰ型15 例,Ⅱ型21 例,Ⅲ型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1061)。納入標準:符合脛骨平臺骨折診斷標準[7];符合內固定術指征,且已接受相關手術治療;術后均并發感染癥狀;已由醫護人員告知本研究主要目的及具體研究內容,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病理性膝關節結構、功能病變者;自身存在感染癥狀,或其他因素所致免疫功能異常者;自身有嚴重出血風險,或經檢查凝血功能異常者;伴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性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擴創治療:(1)取適量創面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后依據評估結果予以針對性抗生素預處理;(2)經局部浸潤麻醉后切除皮膚表面的瘢痕組織,并清除病灶表面化膿性、炎癥及壞死組織;(3)評估植入鋼板情況,若鋼板損壞或失效,且伴有嚴重感染則需將其拆除并替換為夾板外固定,若鋼板可繼續使用則刮除骨皮質炎性組織,清理髓腔,采用生理鹽水3 000 ml 沖洗創面;(4)術后繼續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相關指標,定期更換傷口敷料并常規留置引流裝置。聯合組采用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配合治療:步驟(1)(2)(4)同常規組,評估植入鋼板狀況后采用載藥型硫酸鈣[國食藥監械(進)字2009 第3461060號]制作人工骨,在每5 ml 硫酸鈣中混入1 g 注射用鹽酸萬古霉素(國藥準字H20084268),并將其制成圓形顆粒,直徑分別為3~5 mm,依據創面大小、髓腔直徑取適量人工骨分別植入髓腔、骨折處及鋼板周圍。兩組術后開展為期半年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炎癥介質水平:經酶免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經流式細胞術檢測血沉(ESR)。(2)比較兩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Ⅰ期愈合率:若治療后炎癥介質均恢復正常、未并發其他癥狀且無須再次手術治療,判定為Ⅰ期愈合。(3)比較兩組膝關節屈曲角、內旋角和外旋角。(4)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采用膝關節功能Lysholm 評分量表[9]、膝關節IKDC 主觀癥狀評分量表[10]評估,Lysholm 量表總分0~100 分,IKDC 量表總分0~97分,得分越高越好。(5)比較兩組切口愈合不良、感染性骨不連、骨髓炎、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CRP、ES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治療后CRP、ESR 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表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創面愈合情況比較 聯合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常規組,Ⅰ期愈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創面愈合情況比較()

表2 兩組創面愈合情況比較()
2.3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膝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治療后膝關節屈曲角、內旋角、外旋角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3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膝關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隨訪第3 個月、6 個月時Lysholm 評分及IKDC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表4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33%(4/48),低于常規組的25.53%(12/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脛骨骨折是一種好發于青壯年群體的膝關節損傷,多因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外界暴力因素導致,此病可導致患者發生明顯疼痛、小腿腫脹等癥狀,部分重癥患者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針對輕癥患者,臨床多建議予以保守治療,而對于癥狀嚴重者則更多建議實施手術治療[11]。脛骨是人體重要負重部位,其受力主要來自軸向引力、扭矩及彎矩力,在對脛骨骨折患者實施內固定治療時,除要求固定材料具有較高抗彎性能外,還應具備較強抗旋轉力。微型加壓鋼板可至骨折解剖位置,實現良好固定,對減輕患者疼痛并促進骨折愈合具有積極作用,切開復位并置入微型加壓鋼板為目前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常見術式[12~13]。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在實施復位、內固定治療時通常需要對軟組織進行剝離處理,若手術時機選擇不當,受術中骨折端血供異常影響,此類患者術后極易繼發感染癥狀。術后感染會延長患者康復周期,還可能增加骨不連、骨髓炎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可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14~15]。
臨床對合并術后感染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多會實施擴創治療,經全面清除壞死組織后替換或維護植入鋼板并沖洗髓腔即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感染癥狀惡化,并促進創面愈合,但傳統擴創治療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16]。載藥型硫酸鈣人工骨植入術在各類骨折患者的術后感染防治中均有廣泛應用,通過在骨折處髓腔內植入載抗生素的硫酸鈣人工骨即可在局部形成高濃度抗生素環境,當組織吸入大量抗生素藥物并提升血藥濃度后即可產生較為理想的抗感染效果[17]。CRP 為一種急性蛋白,由人體肝臟組織細胞合成,對身體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可通過與機體受損、凋亡的組織細胞及核抗原相結合來介導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發展,為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18]。相關研究指出,人體在遭受感染或其他炎癥刺激時,血液中紅細胞可迅速聚集于炎癥部位并形成堆積,ESR為反映紅細胞沉降速度的血液指標,其水平表達與炎癥反應程度正相關[19]。炎癥殘影可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并導致白細胞總數升高,白細胞是用于評估炎癥反應嚴重程度的重要標志物[2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各炎癥因子水平較常規組均更低,提示與常規擴創治療相比,聯合應用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植入治療對減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感染患者的炎癥反應有重要意義。萬古霉素為一種糖肽類抗生素,能通過選擇性作用于病菌細胞糖肽而抑制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合成過程,以促使細菌凋亡,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而迅速產生殺菌作用[21]。在不同治療方案下,聯合組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低于常規組,Ⅰ期愈合率高于常規組,提示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還能加快患者創面愈合進程,對優化創面愈合質量、降低二次手術風險均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指出,與其他類型植骨材料相比,載藥型硫酸鈣的生物相容性高,其初期固化強度與患者本骨相當,在有效充填骨缺損區域同時,還可一定程度上維持骨骼結構完整性,并穩定局部機械強度。載藥型硫酸鈣人工骨在產生較強抗感染效果同時,還能有效促進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及功能恢復[22]。故聯合組治療后膝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常規組,隨訪不同時間點膝關節功能評分也高于常規組。目前認為,術后早期開展功能康復鍛煉是縮短患者康復周期、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但術后感染卻是導致術后康復鍛煉難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且術后感染還可能增加骨不連、骨髓炎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23]。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常規組更低,提示應用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植入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對改善患者預后也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載抗生素硫酸鈣人工骨輔助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的擴創治療,能減輕炎癥反應,加快患者創面愈合,促進膝關節活動度及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