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紅紅 王亞梅 王芹
(江蘇省東臺市中醫院 東臺 224200)
支氣管肺炎為兒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因多種病原體侵襲肺部細小支氣管,引起感染所致,發病后患兒會有喘息、痰鳴、發熱、咳嗽等臨床特征[1],嚴重者會給患兒產生不良的身心影響。以往多采用常規西藥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中醫學認為支氣管肺炎為患兒機體受到風邪外侵入肺,導致壅遏肺絡、肅降失司、肺氣上逆,誘發咳嗽;又因風邪攜熱入里,從而導致肺燥、鼻干、流濁涕,故發為風熱證[2]。因此,小兒支氣管肺炎的主要機制為肺氣郁閉,中醫需采用祛痰、宣肺、清熱等治療原則。目前,中醫多種治療方法已被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中,取得了顯著效果,尤其是穴位貼敷法具有顯著作用;穴位貼敷法將中藥與經絡理論相結合,通過經絡讓藥物發揮療效,用以寬胸降氣、舒經通絡,提升機體免疫力[3]。穴位貼敷法屬于中醫特色技能,可發揮通氣血、舒經活絡等功效。中藥治療從整體出發,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對癥用藥,具有療效快、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能從根本上調節患兒機體陰陽、氣血平衡,促進患兒機體快速恢復;同時小兒肺臟較為嬌嫩,發病后機體較為虛弱,應用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相對更為安全,可促使病情盡快康復。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肺炎風熱證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3 月至2023 年4 月醫院收治的80 例支氣管肺炎風熱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12例;年齡5~11 歲,平均(8.01±1.18)歲;病程1~7 d,平均(4.57±1.52)d。觀察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5~10 歲,平均(7.94±1.34)歲;病程1~8 d,平均(4.67±1.67)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編號:(2022)倫審(論文)第(15)號]。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中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考《小兒哮喘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肺炎喘嗽之風熱閉肺證診斷標準,即主證出現發熱、咳嗽、咳痰、氣急;舌脈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1.3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主癥為發熱、咳嗽、氣急;急性起病;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正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其他類型的肺炎與肺結核病;伴有治療禁忌證;伴有嚴重感染;伴有精神疾病;不配合完成本研究;中途退出本研究。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包括抗感染、止咳、霧化治療等。伴有細菌性感染者,可給予抗生素治療,選用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國藥準字H20010775)100 mg,靜脈滴注,用藥7 d。伴有支原體感染者,可選用阿奇霉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1466),靜脈滴注,每次劑量為10 mg/kg,每天用藥一次,5 d 為一個周期,停藥4 d 后再用3 d;或注射用鹽酸多西環素(國藥準字H20080631),體質量≤45 kg,用藥劑量為首日4 mg/kg,靜脈滴注,分1~2 次靜脈滴注,后根據感染程度,2~4 mg/(kg·d);體質量>45 kg,根據感染程度,100~200 mg,200 mg分1~2 次靜脈滴注;或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0359),靜脈滴注,40 kg 以下的患兒,每次用藥劑量為20~30 mg/kg,40 kg 以上的患兒,每次用藥1.2 g,每天用藥2 次。伴有病毒性感染者給予抗病毒治療,注射用熱毒寧(國藥準字Z20050217),靜脈滴注,3~5 歲用藥劑量不超過10 ml/ 次,1 次/d;6~10 歲10 ml/ 次,1 次/d;11~13 歲15 ml/次,1 次/d,本品使用后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滴管。開展霧化治療,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注冊證號H20140475),或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國藥準字H32024609),霧化吸入,每天2 次。同時還需配合對癥治療、常規護理,指導患兒合理飲食,并做好拍背排痰、物理降溫等處理。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將細辛3 g、白芥子10 g、麻黃3 g、五倍子3 g、桂枝3 g 等中藥研磨成粉,用白醋調成糊狀,均勻涂抹于醫用自粘敷貼,表面以大小適中的紗布覆蓋,后將其貼敷于患兒雙肺俞穴、定喘穴、天突等穴位,每天1 次,4~6 h/次,以皮膚發紅為度,3 d 為一個療程,可連用2~3 個療程。可根據患兒局部皮膚情況適當更換貼敷穴位。
1.5 觀察指標(1)對比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即根據患者中醫癥狀表現納差、咳嗽、咯痰、喘息、發熱流涕,從輕到重評分,0~6 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6]。(2)對比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即退熱、喘氣、咳嗽、哮鳴音、肺啰音等消退時間,同時對比治療時間。(3)對比呼吸功能指標,即用肺功能儀,檢測用力肺活量(FVC)、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4)對比炎性因子水平,即取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分離血清,檢測C 反應蛋白(CRP)、干擾素-γ(IFN-γ)[7]。(5)對比治療總有效率:癥狀消失,X 線檢查肺部病灶吸收,為顯效;癥狀、體征好轉,X 線檢查病灶吸收有限,為有效;以上標準未達標,為無效[8]。總有效=顯效+有效。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2.2 兩組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比較(d,)
2.3 兩組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呼吸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呼吸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功能指標比較(L,)

表3 兩組呼吸功能指標比較(L,)
2.4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CRP水平低于對照組,IFN-γ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5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其中顯效25 例、有效14 例、無效1 例;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2.50%,其中顯效18 例、有效15 例、無效7 例。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學中支氣管肺炎屬于“肺炎喘嗽”,表示引起小兒支氣管肺炎與外感風邪有關,而外邪又會從口鼻侵犯入肺,故常規西藥治療能改善通氣狀態,控制炎性反應,但停藥后易引起反復發作,故西醫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效果不佳,需要輔以中醫治療[9~10]。
在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中醫治療方案常被應用,如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中藥穴位貼敷屬于特色中醫療法,具有無創、無痛的特點,不經腸胃用藥,可減輕脾胃損傷,適用于小兒;同時還能行氣血、平衡陰陽,調動機體免疫功能,可提升治療效果[11~13]。此外,通過中藥穴位貼敷可作用于病灶,藥效更快被吸收利用。且中藥穴位貼敷可調整機體陰陽、氣血,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刺激穴位以退熱、止咳化痰、寬胸理氣,且操作簡單、安全,能達到引病邪出體外的目的,有效改善肺功能[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炎性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原因為穴位貼敷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中,能改善血液循環,改善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炎癥介質的吸收,減輕機體的炎性反應,加快相關癥狀的康復,進一步輔助提升治療效果[1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穴位貼敷療法屬于一種外治法,現代治療將其稱為透皮用藥,此療法不會通過肝臟的首過效應、胃腸道等,可以提升用藥濃度,有效預防副作用的發生;且腧穴還對藥物有強化、濃聚的作用,不單純是穴位刺激、藥物透皮吸收,而且將兩者相疊加,相互激發、協調而產生的一種整體強化效應;且小兒因皮膚較為嬌嫩,相關組織的透過性好,有助于藥物進入皮膚而對相關穴位產生刺激作用,故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效果更加顯著。與此同時,聯合西醫治療方式,能輔助提升療效,對縮短患兒的治療時間與促進患兒病情的康復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