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急診醫學科,河南鄭州 450003
急性闌尾炎(AA)具有發病急促、病情變化復雜、進展快等特點,發病率約為0.1%,而闌尾膿腫是AA的常見并發癥,有研究報道,4%~10%的AA患者會并發闌尾膿腫,若未及時治療,甚至還可能引發腹膜炎、闌尾穿孔、腸粘連等[1-3]。目前,臨床針對AA膿腫患者多通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進行治療,雖療效確切,但會對機體闌尾結構造成破壞,導致闌尾器官功能缺失[4-5]。有研究發現,AA患者經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ERAT)治療不僅能保留闌尾組織完整性,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風險[6-8]。但應用上述哪種術式治療AA膿腫患者對機體胃腸激素、免疫功能影響更小,臨床尚未見報道。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本院80例AA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對比ERAT、LA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AA膿腫患者的病例資料,按手術方案不同分A組和B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經臨床癥狀、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AA;CT及B超檢查報告顯示病灶周圍存在膿腫現象,如闌尾結構消失,周圍出現絮片狀高密度影,脂肪間隙模糊,局部出現包塊等;無炎癥性腸病史;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有上腹部手術史;凝血障礙;癌癥終末期;嚴重器質性病癥;闌尾穿孔;循環功能異常;嚴重感染性病癥;急性腸梗阻;重度營養不良;過敏體質。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白細胞計數、入院時體溫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306014)。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n(%)或
1.2方法 A組進行ERAT治療,術前予以患者復方聚乙二醇(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28)3 000 mL清潔灌腸,全身麻醉,左側臥位,將內鏡送至回盲部,觀察病灶黏膜形態,撥開Gerlach瓣,顯露闌尾開口,自闌尾腔插管,抽吸腔內膿液,以降低腔內壓力,自腔內注入造影劑(X射線輔助下完成),清晰顯現闌尾形態、管腔狹窄部位、糞石梗阻位置后,以抗菌藥物、生理鹽水對管腔反復沖洗,以籃網或取石球囊取出糞石,置入塑料支架(一體式),對膿液持續引流。B組進行LA治療,全身麻醉,取仰臥位,自臍下緣做一個1 cm手術切口,建立人工氣腹,置入10 mm trocar于切口頂端,導入腹腔鏡,探查腹腔(長度分別為1.0 cm、0.5 cm),依次置入5 mm trocar,吸除膿液,展開闌尾系膜,自根部放置hemolok夾后切斷,超聲刀灼燒殘端,確保破壞殘端黏膜,沖洗創面,撤出設備,閉合創口。
1.3觀察指標 (1)恢復指標水平,包括兩組體溫復常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失血量。(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術前及術后1 d疼痛情況,VAS評分為0~10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3)胃腸激素水平,取兩組術前及術后1 d靜脈血各3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8 cm半徑持續離心10 min,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腸肽(VIP)、胃動素(MTL)水平。(4)免疫功能水平,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CytoFLEX)檢測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CD3+T淋巴細胞比例、CD4+T淋巴細胞比例及CD4+/CD8+比值。(5)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腹腔膿腫、腸梗阻、肺部感染等。

2.1兩組恢復指標水平比較 A組體溫復常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于B組,術中失血量少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指標水平比較
2.2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VAS評分比較 術后1 d,兩組VAS評分較術前均降低,且A組VAS評分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VAS評分比較分)
2.3兩組術前及術后1 d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術后1 d,兩組血清GAS、MTL水平均低于術前,血清VIP水平高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術后1 d血清GAS、MTL水平高于B組,血清VIP水平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前及術后1 d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4兩組術前及術后1 d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術后1 d,兩組CD3+T淋巴細胞比例、CD4+T淋巴細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術前,但A組CD3+T淋巴細胞比例、CD4+T淋巴細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前及術后1 d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2.5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50%,明顯低于B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AA膿腫多是因機體闌尾管受糞石堵塞、細菌感染、炎癥擴散、入侵等因素引發,患者多表現為麥氏點壓痛、加劇性右下腹痛、反跳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9-11]。
LA是臨床治療AA膿腫的主流術式,具有微創、視野清晰、操作便捷、恢復快等優勢,可通過切除病灶,遏制侵襲路徑,達到治療目的[12]。但需對腹部進行開口,易導致術后切口發生感染,且術中對組織擠壓、牽拉等操作,易導致術中發生感染事件,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有研究指出,闌尾可參與機體腸道菌群及免疫調節,其黏膜固有層為腸相關淋巴組織重要組成部分,且闌尾還可分泌多種消化酶,促進腸道蠕動,較好地維持機體腸道上皮菌膜,并非多余器官[13]。AA發病核心是繼發細菌感染及闌尾管腔阻塞,而ERAT是應用抗菌藥物對管腔沖洗,并利用支架持續引流,可有效解決細菌感染及梗阻問題,且能保留機體闌尾器官完整性[14]。馬壯福等[8]通過對比ERAT、LA對AA患者的治療效果發現,ERAT不僅能優化圍術期指標,還能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更有助于縮短患者康復進程。本研究發現,進行EART治療的A組患者體溫復常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行LA治療的B組,術中失血量少于B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和術后1 d VAS評分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知,相較于LA治療AA膿腫患者,ERAT治療更有助于優化恢復指標、減少并發癥、減輕術后疼痛。究其原因在于,LA屬于開腹手術,需切開腹部完成手術操作,但操作時,難以避免對切口擠壓及牽拉,且手術過程中,還會對周圍臟器產生一定干擾,繼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而ERAT無須開腹,僅通過在回盲部插入內鏡,即可開展手術操作,能最大限度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另外該術式能將患者闌尾器官保留,繼而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臨床主要通過恢復指標、疼痛及并發癥等方面對比ERAT、LA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還探討了2種手術方式對胃腸激素、免疫功能水平的影響,其中MTL、GAS、VIP為胃腸激素標志物,檢測其水平可掌握機體胃腸功能狀態[15-17];而CD3+T淋巴細胞為成熟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可特異性殺死靶向細胞,CD4+T淋巴細胞能增強機體免疫應答[18-20]。本研究發現,術后1 d,兩組血清GAS水平、MTL水平、CD3+T淋巴細胞比例、CD4+T淋巴細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低于術前,血清VIP水平高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無論ERAT還是LA治療AA膿腫患者均可對機體胃腸及免疫功能產生一定損害;A組術后1 d血清GAS水平、MTL水平、CD3+T淋巴細胞比例、CD4+T淋巴細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高于B組,血清VIP水平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ERAT治療AA膿腫患者對機體胃腸及免疫功能產生損害更小。筆者考慮,這可能與該術式無須切開腹部,能最大限度減少對腹腔及組織造產生干擾等有關,加之能將闌尾器官保留,繼而對機體胃腸及免疫功能造成影響更小,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ERAT治療AA膿腫患者更有助于優化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減少并發癥、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同時對機體胃腸及免疫功能影響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