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東,陳代輝,斯光晏,劉 勇,王歐成,郭 銳
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放射科,四川 瀘州 646000;2.瀘縣第二人民醫院,四川 瀘州 6461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一位[1-2],并呈逐年上升趨勢。乳腺癌有不同的分子分型[3](表1),三陰型(triplenegative subtype,TN)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生物特性,Luminal A、Luminal B 的統稱為Luminal 型,HER-2(+)、TN 統稱為非Luminal 型,它們在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上存在明顯不同[4]。近年來,利用磁共振(MR)影像特征預測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療效,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之一[5-7]。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夠反映人體內水分子的擴散情況,通過測量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可以定量、無創地評估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8],這些影像特征可能與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惡性程度存在潛在相關性。本研究旨在通過MR 的影像特征預測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分型的MR表現,以期為更加精準地對其治療提供幫助。

表1 分子亞型的判定規則
回 顧 性 分 析2018 年10 月8 日—2021 年12 月1 日 經 樣本醫院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的119例女性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年齡28~72歲,平均(51.2±9.3)歲。納入標準:(1)MRI 掃描前未進行穿刺活檢、手術或放化療等診療措施,并于MRI檢查后進行手術或穿刺活檢并病理結果確診為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2)病灶直徑>1.0 cm。[對于<1.0 cm 的患者,由于表觀擴散系數(ADC)值測量困難,不納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檢查前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倫理編號:YJKY2020044)。
使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T MR 成像儀和4通道乳腺專用線圈。患者掃描時取俯臥位,雙乳自然下垂于線圈 內。掃 描 參 數:T1WI (TR 5.41 ms,TE 2.46 ms)、T2WI(TR 5 500 ms,TE 79 ms)及脂肪抑制序列T2WI(TR 3 920 ms,TE 66 ms),層厚4.0 mm,層間距0.4 mm,視野340 mm×340 mm,矩陣269×384,激勵次數2;DWI掃描:采用單次激發SE-EPI 結合脂肪抑制技術,TR 5 900 ms,TE 69 ms,層厚4.0 mm,層間距0.4 mm,視野360 mm×212.2 mm,矩陣112×190;DCE-MRI 掃描:采用三維容積插值屏息掃描(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技術,TR 5.47 ms,TE 2.46 ms,視野360 mm×360 mm,矩陣358×416,層厚1.0 mm,層間距0.2 mm,對比劑采用Gd-DTPA,流率2.0 mL/s,劑量0.2 mL/kg,然后以相同流率注射0.9% Nacl注射液20 mL沖洗。

圖1 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型的MRI特征表現

圖2 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非Luminal型圖像特征
將MRI圖像傳入西門子后處理工作站syngo MR E11對DWI 進行后處理,DWI 生成ADC 圖,在ADC 圖上選取病灶最大層面選取3 個感興趣區,ROI 面積48.20~246.7 mm2,最終結果取平均值和最小值。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與標準差(±s)表示,4 組計數資料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計數資料和分類資料數據若為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若為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估診斷效能。
119 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中,Luminal 型72 例,非Luminal 型47 例。患者年齡、腫瘤的最大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uminal型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概率明顯小于非Luminal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 型和非Luminal 型的最小ADC 值與平均ADC 值的ROC 曲線及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 型的MRI 特征表現見圖1、圖2。Luminal 型和非Luminal 型患者最小ADC 值、平均ADC 值、腫瘤形態及時間-信號強度(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曲線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患者MRI特征
通過測量腫瘤的最小ADC 值和平均ADC 值繪制ROC曲線,計算出腫瘤的最小ADC 值和平均ADC 值的截斷點(最 小ADC 值 和 平 均ADC 值 分 別 為0.851×10-3mm2/s、0.849×10-3mm2/s),其特異度和敏感度分別為0.553、0.806和0.681、0.750,ROC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45、0.761,見圖3。

圖3 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的最小ADC值與平均ADC值的ROC曲線
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很高,致死率逐年上升,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有重要意義。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臨床對其治療方案也存在差異。這是由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在組織病理學和生物學行為上存在異質性,其腫瘤中ER 和PR 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分化高或差其功能亦高或差,ER 和PR 陽性(即Luminal 型患者)說明癌細胞分化好、惡性程度低、預后好;反之ER 和PR 陰性(即非Luminal型患者)癌細胞分化差、惡性程度高、預后差。既往研究表明,它們對內分泌治療的敏感程度不同。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 型患者接受內分泌治療的療效優于非Luminal 型患者,預后較好[9]。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非Luminal 型患者,由于病理分期晚、浸潤性強,更容易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常常采用靶向治療和化療,而不采用內分泌治療,且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非Luminal型患者預后很差[10]。本研究結果顯示,Luminal型惡性程度低于非Luminal型,與文獻報道相符[4,9]。
由于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 分型對臨床選擇治療方案及預測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臨床上常用腫瘤生物標記物進行分子分型,通過有創的取材方法來獲取標本,易受取材干擾和主觀因素影響,導致結果存在誤差。MRI-DWI 能夠反映人體內水分子的擴散情況,同時是目前唯一能無創的檢測活體內水分子微觀運動的成像技術,可間接反映乳腺癌患者的細胞微觀生理病理情況,通過測量其表觀擴散系數ADC值可以定量、無創地評估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本研究結果表明,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型、非Luminal型患者最小ADC值和平均ADC值對它們之間的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和重要意義。Luminal 型患者的最小ADC 值及平均ADC 值均小于非Luminal 型,這可能與非Luminal 型患者腫瘤惡性程度高,腫瘤中心部分易發生出血、壞死、囊變有關,與Kuroki 等[11]研究一致。由此可見,ADC 值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對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分型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Luminal 型患者中,腫瘤形態呈圓形或類圓形比例高,淋巴結轉移率較非Luminal 型患者低,表明其惡性程度較低;而非Luminal 型患者腫瘤形態多呈不規則形,淋巴結轉移率高,其惡性程度高。TIC 曲線對判定腫瘤的良惡性有重要意義,TIC 曲線其平臺型和流出型提示惡性腫瘤出現的幾率高。本研究發現Luminal型的平臺型和流出型所占比率為75.0%,非Luminal 型為87.2%,與TIC曲線判斷腫瘤良惡性出現幾率相符。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小,為單中心研究,僅對既往獲得的實驗室指標和影像學檢查資料進行研究,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還需要多中心以及更多的數據來驗證本次研究的結果。此外,由于基礎代謝率、細胞通透性、微循環灌注等生理因素對個體組織的水分子擴散運動會產生影響,個體的ADC值存在一定的差異性[5,10],本研究通過多次測量以求盡量減小誤差。對于<1 cm 的乳腺癌患者,由于病灶小、ADC 值測量的困難并沒有納入本次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
綜上所述,分析MRI影像特征可以提高對乳腺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Luminal 分型的診斷效能,其ADC 值可作為預測其臨床及預后的重要指標,為臨床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更有利于臨床對其更精準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