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永平,王 欣,程思俊,陳奕銘,巫 加,袁學剛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51
肛周膿腫是肛腸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間隙急慢性化膿性感染的總稱,臨床中以隱窩腺體感染所導致的瘺管性膿腫最為多見[1]。該病發病急、進展較快,肛周局部以紅腫疼痛為主要特征,全身可伴隨高熱寒戰等癥狀。相關診療共識[2]指出,肛周膿腫一旦確診應及時手術治療,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專科檢查等能夠做出基本診斷。然而目前仍然有報道顯示,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存在高復發率以及嚴重并發癥等情況,這與多種因素相關,如未能精準地術前診斷、準確尋找感染內口、通暢引流感染間隙、術中精細保護肛門直腸周圍肌肉等[3-4],因此術前準確的檢查對于肛周膿腫的手術方式以及術后康復等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在肛周膿腫診療過程中應用淺表器官聯合直腸腔內彩超檢查,旨在分析其臨床應用效果。
選取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2021 年7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11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信封法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6例。試驗組男性46人,女性10人;平均年齡33.81 歲;平均病程5.89 d。對照組男性49 人,女性7 人;平均年齡35.09 歲;平均病程6.25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遵照赫爾辛基宣言,充分保障受試者權益,且通過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診斷標準:以201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為標準[5]。納入標準:符合肛周膿腫臨床診斷標準,自愿接受彩超檢查與手術治療,無手術禁忌。排除標準:復發性肛周膿腫,患有炎癥性腸病、腫瘤等特殊疾病,異物外傷導致的肛周感染,未成年人與妊娠期婦女,檢查前接受抗菌藥物或切開引流處理,嚴重精神病患者。
1.3.1 檢查儀器 本研究儀器選用PHILIPS EPIQ7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肛周為淺表高頻線陣探頭(頻率7~14 MHz),肛管直腸腔內腔內為端掃式凸陣探頭(頻率7~14 MHz)。
1.3.2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進行操作檢查。叮囑患者檢查前排空糞便,采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門會陰部,沿肛周順時針探查掃描;發現異常信號后,從多切面、多角度探查,然后將探頭用保護套保護后沿肛門直腸生理彎曲輕緩插入,進行上下移動與環周掃描。仔細觀察病變位置方向、范圍大小(包括病變組織的長度、深度、寬度和涉及的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間隙等)、回聲性質、內口位置、與肛管直腸關系、與周圍肌肉的情況、血流信號等內容。試驗組患者采取肛周淺表器官聯合直腸腔內彩超檢查,對照組患者單純采取肛周常規彩超檢查。
以術中探查以及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參照,所有手術操作和病理檢查均由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完成并詳細記錄。
(1)陽性檢查情況和診斷正確率:陽性檢查情況即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間隙是否存在感染異常影像學信號,如肛周膿腫初期表現為不均勻低回聲、范圍小、邊界欠清;膿腫形成期為混合回聲或液性無回聲、邊界清楚;膿腫后期不均勻低回聲團塊、邊界不清或合并有條索狀低回聲[6-7]。診斷正確率=(確診陽性例數+確診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2)內口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內口以及內口數量、位置以及與肛管直腸相通情況,并以截石位鐘表法標記,其主要影像學特征表現為肛管直腸黏膜的連續性異常,如黏膜中斷、異常凸起或缺如凹陷等[8-10],在檢查中雖有內口檢出但與最終結果有差異判定為不符合。
(3)與肛門直腸周圍肌肉的關系:即探查膿腫病變范圍與肛門內外括約肌、肛提肌、會陰淺橫肌等肛門直腸周圍肌肉的關系,并完整描述。
(4)感染范圍:探查膿腫范圍大小和累及的肛門直腸周圍軟組間隙,如肛管前后間隙、括約肌間隙、坐骨直腸間隙、直腸黏膜下間隙、直腸后間隙、骨盆直腸間隙等[11],并完整描述記錄。
(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記錄與操作相關的不良反應事件以及其原因、處理方式、最終結果等內容。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臨床手術和術后病理檢查證實,所有患者肛周膿腫均診斷明確。試驗組共檢出陽性53 例,對照組檢出陽性48 例;試驗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為94.6%,對照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為85.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患者內口檢查、與肛門直腸周圍肌肉關系、感染范圍等檢查指標的符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定位指標符合情況 例(%)
在檢查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不良反應事件。
肛周膿腫是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間隙的急慢性化膿性感染,絕大部分肛周膿腫肛瘺為隱窩腺體感染導致,若病情拖延導致反復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較大難度[12],目前對于肛周膿腫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一旦確診應當及時切開引流[2],準確尋找并破壞內口和剔除病灶是預防肛周膿腫術后復發的關鍵[13]。目前對于肛周膿腫的診斷,結合患者病史、癥狀、局部體征可基本確診,但由于肛管直腸周圍的特殊解剖結構,肛門指檢等傳統檢查方式并不能準確地反映病變與肛管直腸的確切關系,臨床中少數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憑借肛門指檢對肛周膿腫的內口、膿腔范圍、膿腫類型(與肌肉關系)等內容可初步確定,然而大部分臨床醫生則不能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僅通過肛門指檢、探條、染色等手段,容易誤診漏診[14],使手術失敗甚至導致嚴重并發癥影響治療。因此術前精確的診斷對于肛周膿腫治療意義重大,只有在充分確定肛周膿腫的內口位置、與肛門直腸周圍肌肉關系、膿腔感染范圍間隙等情況下,才能實現破壞內口、切口設置合理、膿腔引流通暢、清創徹底,最終達到保護肛門肌肉功能、降低復發以及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多種輔助檢查手段應用于肛周膿腫臨床診療,目前臨床常用的CT、MRI、彩超等檢查,對于肛周膿腫的檢出率、精確診斷以及病情評估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提高了臨床治療療效。但CT 存在放射性、軟組織分辨率較低等缺點,MRI 雖然準確度更高,但耗時長、費用高、成本貴,上述因素使兩者應用程度受限[15-16]。在肛周膿腫治療中采用彩超檢查準確度高,有報道指出其準確度可達90%以上,而且高頻探頭能更加清晰地獲取影像學資料,為臨床提供準確的數據,其作為一種無損傷、簡便、低廉的檢查方式,已成為肛周膿腫診療中一種較為可靠的檢查方法[17]。臨床上單純采用肛周淺表器官超聲檢查,對于位置較低的肛周膿腫檢查較為清楚,但對于位置較高、較深以及病變范圍小的肛周膿腫,如直腸黏膜下間隙、高位括約肌間隙、肛提肌以上間隙的肛周膿腫顯示較差,準確度欠佳[18]。若聯合應用直腸腔內彩超,其探查范圍、深度均有大幅度提升,無論是低位還是高位的膿腫,均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可準確判斷各種類型肛周膿腫內口的有無、位置以及數量,同時能明確與周圍肌肉的關系,以及膿腔的大小和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間隙的關系,從而提升臨床診斷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對臨床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的切口位置選擇、肛周肌肉保護、內口的破壞、感染組織的處理等方面具有積極指導意義,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率與相關并發癥。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肛周膿腫的陽性檢出情況和診斷正確率無明顯差異,與部分報道[19]存在一定差異。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以及兩組患者大部分肛周膿腫在臨床分類中屬于低位膿腫有關,其位置較為表淺,因此兩組大部分患者均能被檢出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間隙感染的異常影像學信號;在定位指標上,肛周淺表器官聯合直腸腔內的彩超檢查在內口檢查、與肛門直腸周圍肌肉關系、感染范圍確定更加具有優勢,且無不良反應事件發生,與相關文獻報道較為符合[20]。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其對于診療方案的制定與手術方式選擇具有積極的意義,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彩超檢查無創,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患者痛苦程度較高,是臨床研究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綜上所述,采用肛周淺表器官聯合直腸腔內彩超檢查在肛周膿腫的診療中具有較大優勢,其在內口尋找、與肛門直腸周圍肌肉關系的分析、膿腔范圍大小以及感染間隙確定等方面更加準確,能為醫生提供較為可靠的客觀影像學依據,輔助手術診療方案的制定,提高一次性根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