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養生,常談及“陰陽”。在很多老百姓心里,陰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玄乎東西,他們或會心存疑惑:怎么食物分陰陽,體質分陰陽,疾病也分陰陽呢?細細觀察,好像許多事物或現象也能作如此劃分:四季有陰陽之分,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晝夜有陰陽之分,晝屬陽,夜屬陰。而陰陽,又不局限于中醫的治病養生。
在我國古代,陰陽常用來描述山水方位,也是許多名門望族用來相看、挑選住宅的參考條件之一。陰陽理論的智慧還體現在道家思想中,其背后是古人樸素的辯證觀。《老子》認為,事物內部具有對立且統一的特征,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只“福禍相依”,美與丑相對,善與惡相對,長與短也相對。以上相互對立的一對對概念,其實相輔相成,若其中一個消失,另一個也就不復存在了。陰與陽,也是如此關系,互相對立、互相依存。
用陰陽治病,并不是什么“玄乎”的事情。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積累,中醫學將具有向外的、運動的、光亮的、溫熱的、向上的特性歸屬于陽;相反地,將具有內化的、靜止的、黑暗的、寒冷的、向下的特性歸屬于陰。從這個規律出發,人的體質、證型、癥狀,均有陰陽之分;能治療人體疾病、具有四氣五味性質的藥物,也對應地有了陰陽之分。但如何將日常養生與陰陽關系一一對應起來,通過陰陽理論、陰陽學說,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請您繼續閱讀本期封面報道。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