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說:“器為茶之父。”一杯茶的好壞與沏茶的器具息息相關;同樣,一劑藥能否充分發揮藥效,也會受到煎煮器具的影響。人們常說“茶藥同源”,其含義不僅是藥和茶的功效雷同、飲用方式類似,也包含茶與藥的制作過程及煎煮器具相仿,一些藥具便是由茶器演化而來。
茶器 ● 銚煎黃蕊色
何為“銚”[diào]?“銚”是一種專門在火爐上燒煮食物的器皿。據《說文解字·金部》記載:“銚,昷(溫)器也。”清代段玉裁解釋:“今煮物瓦器謂之銚子。”“銚”字本身是多音字,又比較生僻難認,因此,民間多用“吊子”來俗稱之。《紅樓夢》七十七回寫到:“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哪里?’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這里的“吊子”就是指粗制的“銚子”。
早在新石器時期及商周時期的陶器中,已經出現“陶鬲”“陶鼎”等爐具與鍋具一體的煎煮器具。一般是上部承裝食物,下部三足鼎立,下方可以用薪柴燒煮。隨著煎煮器具種類的增加,下方的爐具與上部的承器逐漸分開,出現專門煮制食物的“鍋”,一般稱為“鑊”或“釜”。

隋唐時期以來,茶文化逐漸興起,人們尤其喜歡在野外煎茶,大多會使用茶鐺。茶鐺一般為直口、三足和帶柄,人們用鐺來煮茶,再用瓢把煮好的茶水舀到茶碗里。后來,人們直接用銚子煮茶,煮好后直接把茶湯從銚子里斟入茶碗。為方便斟茶,銚子設計有流水口和把手。常見的茶銚子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提梁式,根據材質不同,又分硬提梁和軟提梁;一種是側把式,側面有一根柱狀把手。據傳,這種側把最早是一個叫“玉書”的茶人設計的,因此后人叫它“玉書煨”。
唐宋時期,有很多詩詞中都留下了當時人們使用茶銚的痕跡,如唐代元稹的《茶》詩中有一句“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反映了銚子作為煎茶器具被廣泛使用。宋代蘇軾在《試院煎茶》中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的記載。元代張翥《行香子·石銚風爐》謂:“石銚風爐,雪碗冰壺,有清茶、可潤腸枯,生涯何許,機事全疏……”
藥鍋 ● 藥銚傾殘酒
器物的演變往往受到歷史背景文化的影響,功能的演變也會導致器型的演變。人們在使用茶銚的同時,也開始用銚子來煎煮藥物,稱之為“藥銚子”。白居易《村居寄張殷衡》一詩中就有對藥銚的記載:“藥銚夜傾殘酒暖,竹床寒取舊氈鋪。聞君欲發江東去,能到茅庵訪別無。”據《太平御覽》引“衡山記曰:“有人采藥暮宿石室中,見一銅銚,是煮藥處,蠻人聞之取銚還用,舉村盡病,送返乃已。”說明在唐宋時期,銚已經作為煎藥的用具。

從醫學文獻的記載來看,宋代《圣濟總錄》《普濟本事方》等醫學著作中,有很多關于藥物炮制的記載都使用過藥銚子。如《丹溪心法》中“禹余糧丸”的制作,用“蛇含石,大者三兩,以鐵銚盛,入炭火中,煅藥與銚子一樣通紅,用鉗出銚子,以藥淬醋中,候冷,研極細;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凈,控干,更以鐵銚子炒干,入禹余糧。一處用水醋二升就銚內煮,令醋干為度,卻就用銚子同二藥入一秤炭火中,煅令通赤,鉗出銚子,傾藥于凈磚地上,候冷,研極細”。又如《世醫得效方》中的“透隔散”,治療“石淋,將藥末入銚子內,隔紙炒至紙焦,再研細,同溫水調下”。此外,《醫砭》中的抱膽丸,用銚子加工水銀、朱砂和黑鉛。《太平圣惠方》中的破瘕丸,用銚子加工硫黃和水銀。乳香膏、善應膏等藥膏的熬制通常也會使用銚子。
由此可見,“藥銚子”不僅僅用來煎煮藥物,還用來加工炮制藥物,尤其是礦物藥。銚子的材質有陶土的、石頭的,也有金屬的。一般煎藥選用石銚子,加工炮制藥物選用金屬材質的銚子。宮中則使用更為昂貴且精致的銀藥具,如故宮收藏的人參銀藥銚,就是宮中專門用于熬煮人參的器具,其壺蓋與壺雙環處還有鏈子連接,可以將壺背起,為皇帝出行時所用。
熨具 ● 燈火映深房
唐代白居易的《春早秋初因時即事兼寄浙東李侍郎》詩中寫道:“理曲管弦聞后院,熨衣燈火映深房。”描寫了古代熨燙衣物的情景。其實,用“銚”來命名的器具最早并不是專門用來煎煮的器具,而是最早的古老“熨斗”,叫做“銅熨銚”,出現在漢代。
熨斗,又作尉斗、火斗、金斗,用以燙平布料的器具。漢武帝茂陵一號陪葬墓曾經出土一個“銅熨銚”,這個銅熨銚散口,口徑9.3厘米,沿向內折,深腹,通體高5厘米,重0.23千克。腹部外側刻橫行八字銘文:“陽信家熨,容二升。”由此可以推測,這個器具應該是漢武帝之姊陽信長公主寢宮內的日常用具,在銅熨銚腹中加入熱水,或者加入碳來熨燙衣物。至魏晉時期,熨斗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晉代的《杜預集》中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熨斗在當時已經是家庭必備用具。但是“銚”這個稱呼,僅在出土文物中發現,文獻記載中并未提及。
銅熨銚有較大的銚腹,腹中主要盛放熱水。由此可以推測,“銚”早期在器具中與釜類似,應該是對既能承裝熱水,又可以加熱這一類器具的統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種器具逐漸豐富,銚按照不同用途,又分出茶銚、藥銚、水銚和湯銚等。
責任編輯/孫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