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學智慧,以及中華民族數千年里形成的健康養生理念,積累的實踐經驗。“深邃的哲學智慧”,好比中醫學之“心”,是其靈魂、根脈。這一深邃哲學,研究的是中醫生命觀和方法論,是對中醫學本質問題、終極問題,以及最普遍、最基本問題的反思,是中醫學本質特征、特色優勢的根本所在。
所謂“中醫哲學觀”,即指對“中醫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中醫哲學觀最核心的內容應該是“(氣)陰陽”,陰陽既是中醫生命觀的根本觀念,又是中醫方法論的核心思維方式。中醫學基于陰陽的生命觀和思維對生命的本質問題、終極問題,以及最普遍、最基本的問題做出了極具特色的回答。
立陰陽:觀天地而類萬物
陰陽原本來自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也是天地萬物本來的客觀存在。
《說文解字》解釋“陽”,說“高、明也”;解釋“陰”,說“闇也”。古人觀察到,山的南邊,陽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是亮的、光明的;山的北邊,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是暗的、陰影的。于是把南邊、向陽的叫做陽,北邊、背陽的叫做陰。后來,古人又發現天地萬物中廣泛存在緊密聯系又性質相反的事物和現象,可與陰陽對應,因此,陰陽概念逐漸引申為解構事物的一種基本框架。這也就是《周易》所說的“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自此,凡外向、上升、溫熱、明亮、劇烈運動等都屬陽;凡內守、下降、寒冷、晦暗、相對靜止等均屬陰。
應陰陽:一天人而知根本
天地萬物都可分陰陽,天、地、人也各有陰陽——“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而這些陰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動態關聯的。中醫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天人合一”,即人的陰陽和天地自然的陰陽不截然分離,而是存在動態緊密的關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專門講了人體生命與天地相應,把天地萬物和人體生命的所有現象、形象一一對應,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可與自然界陰陽四時五行的消長變化現象相感應、相通應。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陰陽又是一體的,不能截然分開看待。比如天地分陰陽,輕清者上升為天,濁重者下降為地,看似兩分,實則一體。因為天氣下降為雨,地氣上升為云,這反映了陰陽必然互相交通、互相發生作用。人立于天地之間,與天地相應,也分為陰陽,濁陰藏內而清陽發外,人之清陽本乎天而出上竅,人之濁陰本乎地而出下竅。人體陰陽也不是割裂的、不溝通的,也跟自然界的云和雨一樣,要上升下降,互相溝通、互相交流。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也是強調人體陰陽氣血必須時刻處于動態的溝通、交流之中,否則生命就會面臨消亡的危險。

法陰陽:和術數而終天年
中醫學講“治病必求于本”“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要從“陰陽”這個根本出發。陰陽落到每個具體的人身上,能指導每個獨立的個性化個體如何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把養生的總原則總結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簡單而言,“法于陰陽”可以從識別自身的體質陰陽開始,把握住體質偏性,也就把握住了健康養生的原則——“養成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偏陽性體質大致可歸納為4個特點:熱、燥、動、亢。其中,“熱”是基本特征。如果一個人平常不運動,也未生病,身體卻總是熱乎乎的,還容易上火,那一般是偏陽性體質。偏陽性體質的人怕熱,討厭夏天而喜歡冬天;喜歡喝水,尤其是冷水;動作比較快,做事急匆匆,好動;性格比較外向;皮膚往往比較干燥,水分不足。如果再進一步,陽太多了,就易患陽亢類熱性病,表現為大便干燥、長癤等。

偏陰性體質也可歸納為4個主要特點:寒、濕、靜、藏。其中,“寒”是基本特征。一個人的陰多了,就會怕冷。這種人冬天的時候比較難熬,他們討厭冬天而喜歡夏天;體溫偏低,有的人還會手腳冰涼;不怎么愛喝水,就算喝水,也是喜歡喝熱水;動作不快,比較和緩;性格比較內向、安靜。如果再進一步,陰太多了,就易患陰盛類疾病,表現為大便總是稀稀拉拉的、不成形,小便清亮且量偏多,特別怕冷,而且生病后不太容易根治,容易纏綿不愈。
根據自己體質的陰陽偏向,通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的方法,將自己身體的陰陽調整到相對陰平陽秘的狀態,就能少生病,甚至做到不生病,享有本應達到的健康壽命。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