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表現為行動遲緩,晚期可出現嚴重的運動障礙,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會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
2011年起,上海傳承導引醫學研究所嚴蔚冰、嚴石卿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李殿友團隊,將中醫導引應用于帕金森病各期出現的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的康復治療。帕金森病導引方,通過導引抻筋行氣來改善氣血,榮養筋骨和臟腑,緩解癥狀,鞏固療效。這些方法不僅適合帕金森病等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通中老年人也可以將其運用于預防相關癥狀和提高身體機能。
【穩固步態導引方】
坐、臥、站、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帕金森病患者最初的癥狀就是從坐、臥、站、行這四個方面表現出來的。因此,在相關康復治療中,也要從這四個方面著手,進行導引。
站立導引法
從帕金森病患者站姿(圖1)和正確的站姿(圖2)可以看出,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現重心偏上、偏側等情況,并由此加劇開步困難和容易跌倒的情況。


操作方法: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扶住把桿(圖3),如用椅背,需確保椅子穩固,避免摔倒。屈膝下蹲,身體重心下降,蹲到極限后稍作停頓,然后慢慢起身。起身時,注意臀部先翹起來,身體向前傾,然后慢慢站直。站直后,稍作停頓再慢慢下蹲。下蹲時呼氣,起身時吸氣。
注意:站立導引法并非為了練習下蹲,目的是為了使患者身體重心回正,并逐漸下降。經常練習,可有效防止患者跌倒。練習時,需注意用呼吸控制動作節律,把握好身體重心。
行走導引法
帕金森病患者常在行走中出現運動障礙。人們平時認為最輕松的“散步運動”,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是一種“高難度”的運動。帕金森病患者在上、下樓梯時和在格子地磚等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時會容易些。相反,在光滑的地面或平整的厚地毯上行走時十分困難。平時可以練習“起步導引法”和“活步導引法”,以幫助維持人體重心,加強腳步的靈活性。
帕金森病患者不要輕易地使用輪椅代步,一旦坐上了輪椅就很難再離開它。如果患者的雙腿還可以支撐身體站立、行走,就算走得再慢,也盡量依靠自己的雙腿完成行走。
【把握好“開啟”時刻】
關于帕金森病患者是否需要運動,社會上有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患者應該好好休養,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要做。這樣看似“好心”的照顧,會讓患者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失去運動能力。另一種看法,出自對帕金森病有所了解的人,他們清楚運動對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重要性,但面對五花八門的運動方法,并未認真甄別,而是什么都要練一練。若是隨意選擇一種運動,而非針對性的康復治療,隨著病情的不斷變化,患者的運動能力會逐漸下降直至喪失,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對運動失去信心,最后干脆只服藥,拒絕做運動,從而喪失了一次重要的康復機會。
對于帕金森病患者來說,就算是簡單的散步也是很難完成并長期堅持的。長期服藥的患者大多會出現“開關現象”,即在服藥后的一段有效時間內,身體像被“開啟”開關了一樣,周身活動較服藥前輕松許多,肢體的活動范圍也相應增加。

筆者團隊曾經長時間陪同服藥后“開啟”的帕金森病患者散步,但藥效很快就消失了。即使一邊散步,一邊提醒患者精神放松、肢體放松,其結果亦是如此。如果在藥物“開啟”后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去做一些消耗性的運動,對于康復顯然不是最佳選擇。患者需要在服藥后的“開啟”時間內迅速去完成脊柱和肢體的導引,令這些平時僵硬的部位(腰、膝)得到放松。
【助力藥效導引方】
很多帕金森病患者服藥時只關心藥物種類和服用劑量,并不重視服藥前后的準備工作。事實上,無論中藥的巧妙配伍,還是西藥的藥理成分,都需要經過脾胃的吸收運化。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脾胃功能相對薄弱,所以更需要在服藥前后運用中醫導引的方法來健脾和胃。
建議在服藥前,先喝半杯溫開水,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勢,進行“調理脾胃導引法”一組7次。做完導引法后再服藥,服藥后要多飲一杯溫水,再做一組7次“調理脾胃導引法”,有助于緩解脾胃壓力,促進藥物吸收。對于獨立完成有困難的患者,可以請陪護人員握住其雙手來協助完成“被動導引”。
責任編輯/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