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多風,很多人在“風邪”頗盛的環境中,不由得犯起頭痛。春天本身是陽氣升發的季節,可如果人體陽氣欲升起時,經絡不通暢了,尤其是督脈不通,就會導致陽氣郁阻而不能升發。春季偶爾的降溫、降雨,又會加重陽虛或陽郁,讓這種頭痛的癥狀變得更加嚴重。不少人會隨便服用一些止痛片,或者隨意按揉一通,而這種“全靠蒙”的養生方式,雖然也是“外治內”,但實際上往往不得章法。
川芎茶調散,何以調理頭痛?
陽氣不升引發的頭痛,可能是痛在前額、頭兩側,抑或是后頭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劑調理頭痛的名方——川芎茶調散。方用川芎12克,荊芥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細辛3克,防風4.5克,薄荷24克。研成末,一次取6克,以綠茶沖服。
春風易襲頭部,而頭為諸陽之會。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華榮說:“對付這種由風邪所致的頭痛,應采用辛溫祛風的方法。”巔頂之上(頭部),唯風藥可到。防風能祛風外達、勝濕止痛。川芎則是好“搭檔”,既可祛風治因,又可溫通治本,是調治頭風的常見組合。荊芥長于祛風邪,和防風一樣,都是升陽之品,善走上焦,藥力可達頭目。同時,還用到清涼利頭目的薄荷,除寒宣肺的細辛,祛風除濕的羌活,通鼻竅、止頭痛的白芷。甘草和中,既能調和諸藥,又能顧護脾胃之氣。
用綠茶沖服藥末,是因為茶葉本身具有芬芳的特點,能上清頭目。華榮說:“綠茶在方子里的定位類似薄荷。薄荷也是一種茶葉,可以清利頭目。因為方中大部分藥物是溫燥、辛溫之品,綠茶能夠引熱下行,從而制約溫燥之品,能夠從整體上糾偏藥性。而方子中的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是治療頭痛的常用藥。疼痛大多由于氣血閉塞,不通則痛。川芎辛溫,可振奮陽氣,川芎還有一定的行氣活血作用,能讓氣血流暢,血脈得通。此外,還可以艾灸的方法,艾灸督脈,具有溫補元陽、行氣活血之效。居家可以選用普通的艾條灸。若選用川芎、肉桂、生姜等制成的藥艾條艾灸,效果會更加明顯。”
頭痛的外治,重在調理督脈
督脈起于腎間,它的循行由腰骶,沿后背上達頭腦。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督脈分支絡腎,又上入顱腦,是腎輸轉精氣,以補充髓海、養腦護腦的重要橋梁。同時,頭部為諸陽之會,全身陽經均上行頭部,而督脈與全身陽經相交會,調節著全身陽經的經氣,所以,通暢督脈對防治頭痛和腦部病變十分重要。
華容說:“臨床上病變在腦者,常從督脈治療。督脈灸能起到通行督脈、通達陽氣、充養腦髓以防治腦病的作用。通過艾灸,使陽氣暢旺,氣血化生有源,精微物質循督脈入腦,則令人耳聰目明。”平素陽氣虧虛、氣血郁滯所致手腳冰冷、氣短乏力、情緒低落、容易感冒、容易腹瀉的人,也可以采用艾灸督脈的方法。一般選用頭頂到后背部的穴位。
保持清醒聰明的頭腦維持每日大量的腦部工作,需要足夠的氣血來供養。大腦作為髓海,一方面,其氣血的充沛離不開腎精的滋養與腎陽的溫煦;另一方面,也需要脾胃運化生成充足的氣血,以營養腦竅。脾胃作為人體的“后勤保障部門”,脾陽充足,才能將攝入的飲食轉化成人體能利用的養分,化為“清陽之氣”;再由督脈協調運轉,向上輸送給大腦,維持大腦的正常生理功能。
督脈與任脈同出一源,主一身之陰陽。腹部施灸于任脈上的神闕穴、關元穴、氣海穴、中脘穴等要穴,能通任脈,健脾腎,溫陽益氣;而督脈灸能溫通督脈,將清陽之氣上輸大腦以養腦髓。二者結合,能通達任督二脈,通行全身陽氣,起到益元氣、升清氣、安神護腦的作用,是一種十分有益的養生防病法。所以,將督脈上的穴位和任脈上的中脘穴、關元穴、神闕穴、氣海穴等配合施灸后,不僅頭暈、頭痛的癥狀消除了,飲食、睡眠、情緒等方面的癥狀也能得到明顯改善。
總之,經常艾灸這些穴位,再配合經典的方藥,內外兼治,可以達到改善頭痛的目的,同時能健脾益腎、升清降濁、養腦護腦,對于養生防病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王志翔
小貼士
較早的成品藥茶——川芎茶調散
宋代朝廷組織有關名家編著的大型方書《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藥茶諸方一節,收藥茶方劑8首。宋代太醫局編成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中,也有藥茶的專篇介紹,其中的“川芎茶調散”一方可稱得上較早出現的成品藥茶。宋政和年間撰成的大型方書《圣濟總錄》中,載有大量的民間經驗方,也有應用藥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