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社團不斷發展壯大。與此同時,一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走上科技社團領導崗位,主動帶領科技社團履行“四服務”職責,取得顯著成效。然而,綜觀青年人才的成長軌跡,從加入科技社團到成為青年領導者,并非一路坦途,其中突出地表現為科技社團在領導力建設方面還缺少良策,還存在短板。
2023年11月,第六屆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之科技社團青年領導力沙龍在廈門舉辦,來自全國學會、省級學會和市級學會的秘書長及有關負責同志,圍繞“科技社團青年人才培養與領導力建設”這一主題開展深入交流和研討,給做好新時代科技社團青年人才培育工作帶來不少有益啟發。
“引才聚才”存在短板
目前很多學會面臨專職人員少、人才流失等現實困境,學會秘書處工作人員短缺、職業化專業化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久而未決,從業人員穩定性和專業性不盡如人意。比如,某省科協近期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僅有15家省級學會擁有從事學會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工作人員,并且大多是秘書處的秘書或財會人員。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學會隊伍職業化依然任重道遠。
學會專職工作人員何以難尋?一方面,青年人才加入學會后,缺少職業拓展的空間和通道,職務晉升難度大。學會內部更多聚焦于如何服務科技工作者,很少涉及專職人員的培養或晉升問題。學會專職人員相關的職稱管理標準尚未統一,崗位內容也沒有明確規定。盡管中國科協已經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公路學會等10多家全國學會試點開展學會專職人員水平評價,但還處在探索階段,省級學會層面尚未得到全面推廣,不少學會專職人員的發展路線依舊模糊。另一方面,許多學會面臨經費不足、收入來源不暢等發展困境,導致其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對基礎學科學會來說,經濟來源渠道不暢,就不可能給予青年人才以足夠的物質激勵。有些學會所在學科領域的成果應用性不強,與產業結合不緊密,很難從地方政府與企業中獲得經費支持。由此,學會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有心無力,導致青年人才成長緩慢、滯后,學會后備力量不足。
“養才育才”漸有良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青年專職人員是科技社團創新發展的親歷者、推動者,建設一流科技社團亟需打造一支富有領導力的青年人才隊伍。
關于現代科技社團青年領導力的核心素質,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秘書長楊瑾在本屆沙龍上表示,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決策能力,二是有較好的團隊管理和人才培養能力,三是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具體而言,在學會內部,青年領導者要理清黨委、理事會、監事會之間的關系,做好協調聯系、統籌管理工作。對外,青年領導者除了要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和科協工作要求完成好“科創中國”“產學融合”等項目的工作任務,還要同業務主管部門進行工作聯絡,同全國學會、有關省級學會開展全方位的溝通交流。同時,青年領導者還應具備專業前瞻性,準確把握學科發展趨勢,明晰創新發力點,如此,才能更好為科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圍繞上述目標,一些學會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吸納青年人才進入理事會,并在學會內部成立青年理事會,有針對性地開展青年人才培養工作。一些學會成立青年委員會,將幫助青年人才成長納入常態化工作,提升青年工作者的能力,為學會發展打造生力軍。不少學會鼓勵青年人才學習深造,建立完善工作團隊培養機制。例如,中國航空學會制訂專職人員學歷提升計劃,資助學會青年人才繼續深造,補齊短板。只要青年人才能夠取得入學資格,學會都承擔他們的學費。青年人才協調好自身的工作和學業,順利通過考試的,學會還會給予獎勵。在年度考評中,學會設置專業知識測試,得分占考評總得分的20%,以鞭策青年人才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儲備。
“用才留才”應受重視
從長遠來看,增強青年人才培養的延續性應該成為學會的工作內容之一,學會應多方面考慮如何留住人才。
首先是感情留人。學會要加強青年工作者對學會歷史的認識,可以在會慶等重要紀念日和其他場合,向青年工作者講解學會歷史,增強他們對學會工作的認同感。要讓青年人才明白,學會工作歸根到底是為學科發展服務、為人才培養服務,是為促進和實現科技經濟融合服務的。青年工作者們堅定信念,學會才能發展得更好。
其次是待遇留人。一些學會屬于事業單位性質,員工管理要參照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有關規定來執行。學會自身需要經營和發展,又與企業類似。因此,學會在制訂工作人員薪酬方案時要協調好實際情況,既要考慮他們的職業發展路線,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又要滿足個人待遇需要,以待遇留人。
最后是事業留人。學會工作對于青年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個人的成長和學會的發展緊密相連。青年人才可以依托學會平臺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在工作過程中提升個人的整體素質。目前,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學會的工作環境相對穩定,能夠給予青年人才更多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
青年人才成長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一項系統工程。做好人才工作,學會自身要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發展機會,推動青年人才成長政策落地生根。同時要把社會組織、行業專家學者進一步動員起來,為學會青年人才成長提供更多幫助,讓科技社團與青年人才“雙向奔赴”更高效,也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