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科方 田柳 王麗英

科學家參與科普宣傳與創作,一直是國際上,特別是許多發達國家關注的熱點。英國皇家學會、法國科學院等世界知名科技社團提出,組織內的科研人員應當就其科研工作、科研過程及成果與公眾進行交流,使公眾了解科學家的工作。美國皮尤研究中心開展的調查顯示,科學家參與科普的頻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在我國,對老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相關研究表明,科學普及作為科技工作的重要一翼,與科技創新一樣,被放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
在中國油脂界,活躍著一批鐘情于糧油安全和科普教育的老科技工作者。他們始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僅在科技創新、決策咨詢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而且在科學普及和推動科技為民服務方面體現擔當與作為,畢生致力于中國油脂事業的發展和油脂專業人才培養,將老一輩糧油人的嚴謹學風和扎實作風薪火相傳。年屆八旬的陳文麟教授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在中國科協“學風傳承行動”項目支持下,武漢輕工大學課題組與陳文麟進行深入訪談,《祝您健康——陳文麟科普文選》一書作為案例,分析油脂研究專家參與科普創作的動因與效果,總結老科技工作者參與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重要戰略的作用,為新時代更好地發掘老科技工作者的智力資源提供借鑒。
求真向善“畢生只為一壺油”
陳文麟教授出生于四川巴縣(現重慶市巴南區),1960-1965年就讀于鄭州糧食工業學院(現河南工業大學)油脂工程專業,畢業后留校工作。
陳文麟教授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四個20年:在家鄉20年(1940年12月一1960年8月)——人生萌動,快樂成長;在鄭州20年(1960年9月-1981年3月)——分枝散葉,勞碌奔波;在武漢20年(1981年4月一2001年8月)——開花結果,立業拓展;退休20多年(2001年9月至今)——瓜熟蒂未落,退而不休。歲月如梭,陳文麟教授所幸皆為求真向善而奮發有為,為人民健康而鞠躬盡瘁。
陳文麟人生的第二個階段,歷經困難時期和動蕩年代,職業生涯起伏跌宕。自1968年10月起,他先后在天津北郊軍墾農場、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鄭州油脂化學廠、鄭州鐵路局第四中學勞動鍛煉、接受工農兵再教育或任教,1973年底回到母校。“撥亂反正”后,他的人生和事業漸入佳境,不久即入黨提干,成為油脂系和儲藏系領導班子主要成員。1981年,他受命調往剛升格的武漢糧食工業學院(現武漢輕工大學),歷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扶貧辦公室主任和科研所所長等職,1994獲評教授。
鄭州糧食工業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糧食高等院校,創建于1960年8月,陳文麟是首屆學生。學校初創,困難可想而知。時任鄭州糧院黨委委員、黨辦主任劉萬祿回憶,當時,學生宿舍、教工宿舍都尚未完工,門窗還在趕制中,“學校一邊建設,一邊上課”。校領導與施工隊協商,要他們騰出部分工棚作為教職工宿舍。學校購置了一批草席、草苫等,用來遮掩門窗,抵御風寒。教學樓剛完成基礎和一樓施工,上課沒有教室,常常是五六個老師、4個專業10個班的300多名學生同時在簡易搭建的大禮堂上課。“聽課沒有課桌,自習沒有圖書館,吃飯沒有凳子,洗澡沒有浴室,學校與市區只有一條2公里長的土路相通,教學條件很不成熟,工作、生活相當艱苦。”學校草創,“趕鴨子上架”遇到的困難可以克服,三年嚴重自然災害帶來的壓力卻排解乏力。國家經濟困難,主副食品供應短缺,師生營養不良,體質普遍較差,為加快校舍建設.還要經常參加勞動,腿腳浮腫、身體虛弱者不在少數,部分學生因身體健康等原因跟不上學業,被迫退學。開學這一學年,兩級在校生562人,退學的多達104人。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陳文麟學完了油脂油料化學、制油工藝學等35門課程,并以“日產50噸精煉油脂車間的工藝設計及設備選型”為題,完成了本科畢業設計任務。師恩師德,以及求學年代的艱苦歷練,當然還有本人的聰穎敏銳和勤勉認真,為陳文麟從事糧油科技工作以及后來的科普創作與知識傳播打開了一扇通透而明亮的窗戶。
1981年4月,陳文麟調入武漢糧食工業學院時,學校設有基礎知識教育部、糧油工程系、糧油機械系及糧油企業管理系等7個教學系(部)。他與我國糧油界知名專家孫武亮教授、張務達教授、張妙法教授、李慶龍教授等共事多年,共同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貢獻力量。在這段時間,他先后撰寫專業教材4部,出版專著及專業譯文5部,主編、參編、主審專業圖書20多部(套),總計2000多萬字,其中部分作品與他的學生共同創作。2013年2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油脂化學》,由何東平主編、陳文麟主審。何東平是陳文麟在鄭州糧院工作期間的學生,師生二人后來在武漢輕工大學成為同事,相輔相成,傳為佳話。
武漢市為九省通衢,是1000多萬人口的超特大城市。江城人民的生活疾苦與健康需求,為陳文麟的科普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良田沃土。在繁忙的教學科研之余,他發揮專業特長,用科學知識發聲,積極開展糧油食品、營養健康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幫助人們解開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謎團。1988年,陳文麟獲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卓越獎”和侯祥川基金獎勵,并任湖北省營養學會理事及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83-2001年間,他在《參考消息》《中國食品報》《長江日報》《武漢晚報》和《武漢科技報》等媒體發表科普作品,成為頗受歡迎的“特約撰稿人”。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文麟面向人民身心健康,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我國糧油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僅培養了一大批糧油行業專門人才,還積極參與中國油脂博物館建設,熱心科技傳播等公益事業,推動糧油科技創新與糧油科普教育的融合發展。
筆耕不輟潛心創作糧油健康科普作品
陳文麟教授從事油脂專業的學習、研究長達60多年,是我國油脂界著名的專家。1983年至2001年,正是他的精力旺盛期和事業成熟期。工作之余,他抓緊時間撰稿,在多種報刊上發表科普文章2000多篇。其中大多數文章的內容,都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與健康密切相關。經遴選,《祝您健康——陳文麟科普文選》一書結集出版。全書收錄786篇科普文章,共60萬字.2013年5月在全國發行。
《祝您健康——陳文麟科普文選》甫一出版,就受到業內同仁和讀者的好評與歡迎。簡言之,該書有三個特征。
刊發文章媒介多樣。全書選錄的文章主要涉及三級8種報紙。其中,國家級報紙3種,包括《參考消息》《中國食品報》《糧油市場報》;省級報紙2種,包括《湖北科技報》《美食導報》;市級報紙3種,包括《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武漢科技報》。傳播媒介多元,使得傳播的范圍更廣,讀者可以在不同渠道獲得科普知識和信息。刊發文章的欄目也多,綜觀各種報紙,主要有“生活益友”“科技之花”“科學的忠告”“記者訪談錄”等12個欄目,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編者與讀者”欄目,多以問答的形式為讀者釋疑解惑,并解答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種問題。
發表時間跨度長。全書選錄的科普作品,見報時間從1983年1月8日第一篇《我們全家都愛科技報》,至2000年5月20日的終篇《花生油藏著多少貓膩》(《中國食品報》),歷時18年之久。從年度分布看,1985年發表的文章最多,為111篇。其中,《寶貴的米糠》一文是國內較早見報的關于“米糠及其油脂”的科普作品。從文章篇幅看,獨立成篇的“單篇”占絕大多數,分布于各種報紙。此外,在《中國食品報》開設的“關于熱帶植物油棕櫚油的爭論”專欄,四年間(1988-1992年)發表8篇文章;在《糧油市場報》的“首席茶座”,連載了30篇油脂科普作品。
涉及知識范圍廣。該書科普主題多元化,涉及食品、營養、健康、農產品加工技術、生活常識等方面。其中,食品類文章294篇、營養類文章73篇、健康類文章156篇、農產品加工技術類文章138篇、生活常識類文章148篇。食品類文章又包括糧油、面粉、酒等。油脂是該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涉及油脂的文章共有174篇。從研究主題看,主要集中在食用油、油脂加工技術、油脂健康、國際動態、油脂工業、油脂市場、油脂使用等方面。
勤懇敬業當好科學用油“解說員”
《祝您健康——陳文麟科普文選》是這位八旬油翁開展糧油科普創作與宣傳的精髓,他“畢生只為一壺油”的求真向善精神,在此書中得到了生動體現。通讀全書,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位老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都相對匱乏的年代,一位普通的油脂科技工作者不畏艱辛、孜孜以求,心系國家糧油安全與人民健康,在這部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創作過程中,陳文麟堅持服務人民,用通俗易懂、專業的語言解讀復雜的科學問題,使這本科普文選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健康“紅寶書”。
20世紀80年代,陳文麟針對廚師因吸人大量丙烯醛導致喉頭、眼睛發澀發痛等“醉油”現象,以油燒到150℃后品質發生劣變為論據,從營養和衛生的角度闡明“炒菜時油燃起后才下料”不可取,為人們炒菜提供了比較科學的方法——熱鍋給油法。他還分析這種炒菜習慣的原因,即當時的大豆油、棉籽油、菜籽油等未經全煉(脫色脫臭),非高溫不足以除去“生油味”,提出食用油品質提升的方向——全煉油,從根本上消除醉油之患,為我國精煉食用油升級和抽油煙機的應用推廣提供了理論依據。
1996年春,《糧油市場報》推出“專家茶座”專欄,邀請陳文麟教授通俗地、系統地介紹國內外油脂和營養方面的問題。以此為載體,作者連續發表30篇油脂科普文章,從營養學的變遷入手,以“油脂的真面目”“油脂是多面手”為題,介紹油脂的概念、來源和功能。隨后,將色拉油、棕櫚油、花生油等20多種油脂逐一科普,對每一種油脂的產地、特點、功效、使用方法等詳細講解,最后以“木本油料前途光明”“油脂工業的活力所在”作為結語篇,提出著力開發新油源、充分利用油腳資源等新觀點,并呼吁重視開發米糠油,在業界反響較大,影響深遠。
面對許多疑難問題,他秉持求真、務實、開放的態度,運用學術專長回應社會關切。
在《芝麻油的香味成分》一文中,他指出“香油氣味的成分主要是低分子的酫、呋喃及酮的衍生物,其中主要呈味物質是乙酰對二氮雜苯”,從而否定“香油之香來自芝麻酚”的傳統說法,使人工合成芝麻香精的難題迎刃而解,為香精的生產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1994年發表在《中國食品報》的《油脂不僅為添加風味——談油脂營養的研究歷程》一文,對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并以國際上對棕櫚油的爭論為例,論證適量使用植物油對人體健康有益無害,為當時我國引進棕櫚油、發展植物油產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篇文章《對油脂認識的三個誤區》,則針對“膳食脂肪就是用來炒菜的油脂”“食用油中富含蛋白質、磷脂和礦物質”“動,植物油脂的區別在于飽和度不同”等三個錯誤觀點,以科學原理和相關資料為證據,客觀、理性地給予糾偏,體現出一位油脂科技工作者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也為油脂科學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己之力。
年屆花甲之后,陳文麟除了堅持寫科普文章、擔任審稿編輯,還翻譯介紹國外先進工藝和成果,在多個領域推動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例如《寶貴的米糠》一文中就引用了日本的成功經驗:“以特殊技術制得的富含谷維素的米糠油明膠膠囊,作為健康食品在日本已經普及。因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耐熱性,米糠油已廣泛用于油炸食品、罐頭、人造奶油及各種糕點。”這是國內較早介紹米糠油的科普短文。《米糠加工技術》一書在前言中就對“30年前陳文麟教授發文‘寶貴的米糠……”給予高度評價。米糠油開發為增加食用油自給率提供了新途徑。在陳文麟及武漢輕工大學何東平教授團隊的持續推動下,米糠制油技術日漸成熟,大力開發“稻米油”正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市場份額正逐年擴大。
糧油生產是天大的事。糧食安則天下安,油脂豐足則生活更美。他的科普文章對油脂行業的發展投入大量筆墨,是為了讓人民群眾身體更健康,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