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武,封海霞,陶 花,李新宇,李淑媛,王青霞,張甜甜
護士職業獲益感是指護士在從業過程中感知到職業帶給自身的收獲和益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護士職業的認同能促進自我的全面成長[1],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內容,護士職業獲益感有利于促進護士身心健康,提升其工作積極性以及應對壓力和逆境的能力,在良好心理狀態下保持工作熱情并體會職業帶來的幸福感,對護士實現自身理想和職業價值具有重要作用[2-3]。為適應“十四五”時期護理事業發展將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了《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并指出當前應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增加護士數量,加強護士培養培訓,調動護士積極性,推動護理高質量發展[4]。國內外研究表明,護士職業獲益感與職業倦怠甚至離職率有密切的關系,提升職業獲益感可以有效減小由于職業倦怠帶來的護理質量、工作效率下降等負面影響[5-7]。基于此,護士職業獲益感一直是護理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外護士職業獲益感相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分析國內外該領域研究趨勢及研究熱點,為今后臨床研究提供參考方向。
中文文獻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英文文獻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為數據來源,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2年10月19日。檢索采用主題詞、自由詞和標題相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護理/護士/職業獲益感”。英文檢索詞包括“nursing/nurse/perceived professional benefits”。
納入標準:檢索中英文與主題相關的文獻,發表時間不限,研究對象為護士,研究方法不限。排除標準:去除研究對象不是針對護士、主題明顯不符、非學術性的、重復的文獻及閱讀摘要后發現與主題相關度不高的文獻。
采用CiteSpace 6.1.R6軟件對納入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中文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英文文獻以純文本文件格式導出,并按照步驟保存,經過格式轉換導入CiteSpace進行可視化分析分別以關鍵詞(keyword)、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國家(country)等作為分析對象。參數設置:時間跨度中文文獻為2011—2022年,英文文獻為1997—2022年,單位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為1年,設置Top N Per Slice為50。
2.1.1 文獻檢索結果
數據庫初步檢索相關文獻1 256篇,其中CNKI 322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934篇。經過NoteExpress軟件去重后中文剔除會議摘要、學位論文等文獻,英文剔除標題、摘要等不相關及無法查找到全文的文獻。由2名護理研究生獨立篩選文獻并核對,若對文獻篩選結果有分歧,則由研究生導師與課題組討論決定是否吸收。最終納入文獻384篇,其中中文296篇(77.1%),英文88篇(22.9%)。
2.1.2 發表文獻數量及年度分布情況
國外在2000年前開始該領域的研究,1997—2012年共發文26篇;2011年國內首篇文獻研究護士職業獲益感,2011—2022年國內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并在2014年開始超過國外發文量,并不斷一直保持,10年間發文量達296篇。總體上看,國內外研究文獻在2021年發文量最高,英文文獻14篇,中文文獻53篇。國內外護士職業獲益感相關研究發文量趨勢見圖1。

圖1 國內外護士職業獲益感相關研究發文量趨勢圖
2.1.3 作者發文量及合作情況
英文文獻發文最多為2篇,共有7位作者,其余均為發文1篇;中文文獻發文最多作者為第二軍醫大學劉曉虹(8篇),其次是胡菁(第二軍醫大學)、蔡英華(南京醫科大學)、曹曉東(南京醫科大學)、陳曉敏(華北理工大學)均發文6篇,發文2篇以上14人。由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可知節點較稀疏,說明作者之間合作不是特別緊密。
2.1.4 研究國家、機構
英文文獻中發文量前5位的分別是美國29篇、中國15篇、英國11篇、澳大利亞11篇、加拿大6篇,發文量2篇及以上的國家有18個。機構聯系中英文文獻有2個機構發文量為3篇,分別是中國南京醫科大學和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有11個機構發文量2篇及以上;中文文獻發文量前5位的是同濟大學(10篇)、第二軍醫大學(8篇)、南方醫科大學(8篇)、天津中醫藥大學(7篇)、南京醫科大學(6篇)。
2.1.5 文獻來源與研究方向
英文文獻發文量排名前7位期刊分別為JournalofNursingManagement,JournalofClinicalNursing,NurseEducationToday,JournalofAdvancedNurs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tudies,JournalofProfessionalNursing,NurseEducationinPractice,占英文文獻總發文量的48.87%;中文文獻發文量排名前7位期刊分別為《中華現代護理雜志》《職業與健康》《護理學雜志》《全科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占中文文獻總發文量的34.81%。文獻研究類型多為橫斷面研究、質性研究等,研究對象多集中在ICU、急診、兒科、手術室等。
在納入的296篇中文文獻中提取關鍵詞186個,最高頻次160次,出現頻次最高的10個關鍵詞分別為護士(160次)、影響因素(32次)、相關性(20次)、職業倦怠(18次)、實習護生(18次)、心理資本(17次)、職業認同(15次)、留職意愿(12次)、質性研究(11次)、中介效應(11次)。在納入的88篇英文文獻中提取關鍵詞276個,最高頻次11次,最低頻次為1次,出現頻次最高的9個關鍵詞分別為burnout(11次)、impact(11次)、job satisfaction(10次)、education(10次)、care(9次)、health(8次)、experience(7次)、knowledge(6次)、perceived professional benefit(6次)。
共現圖譜中出現的節點越大說明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圖2中文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共形成節點186個,連線437條,密度為0.025 4。中文文獻研究熱點主題詞包括護士、影響因素、相關性等。圖3英文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共形成節點276個,連線1 040條,密度為0.027 4。出現頻次多且關系度較高的英文文獻研究熱點主題詞包括burnout、impact、job satisfaction等。

圖2 護士職業獲益感中文文獻主題詞共現知識圖譜

圖3 護士職業獲益感英文文獻主題詞共現知識圖譜
利用聚類后的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可以判斷出該關鍵詞在研究主題中的活躍程度,聚類的面積越大代表其中包含的關鍵詞越多,說明該主題越受關注[8]。因此,中文文獻將護士職業獲益感研究主要分為8類,分別為#0護士、#1影響因素、#2心理資本、#3護理人員、#4職業獲益、#5質性研究、#6實習護生、#7離職意愿,見圖4。英文文獻將護士職業獲益感研究主要分為9類,分別為#0 nurse perception,#1 influencing nurse factor,#2 new specialist nurse,#3 planned behavior,#4 work satisfaction,#5 future clinical research,#6 intervention,#7 oncologic emergency,#8 relationship,見圖5。

圖4 護士職業獲益感中文文獻主題詞聚類圖譜

圖5 護士職業獲益感英文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關鍵詞突現是指短時間之內關鍵詞被引頻次急劇上升,在該研究領域內容引起相關學者的密切關注,可以反映一段時間內該領域研究主題的變化及研究熱點的前沿。中文文獻護士職業獲益感的研究熱點主要從2012年開始出現,共18個,之后的5年關注較多的是益處發現、概念框架、測評工具、職業倦怠、調查分析等。2017—2022年關注較多的方面主要在離職意愿、護患關系、組織氣氛、護理質量、情緒智力、肝腫瘤科等,見圖6。英文文獻護士職業獲益感的研究熱點主要從2002年開始出現,至2022年共14個,關注較多的是impact、perceived professional benefit、intent、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ttitude、social support、qualitative research、shortage、student等。見圖7。

圖6 護士職業獲益感中文文獻突現詞及突現度前18位情況

圖7 護士職業獲益感英文文獻突現詞及突現度前14位情況
從建庫以來國內外護士職業獲益感領域的發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國內外學者對該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關鍵詞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作者的研究關注重點及活躍程度。目前,國內外較多的護士職業獲益感領域的主流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和質性研究,而干預性研究相對較少;從納入文獻研究對象分析得出,大多數文獻聚集于重癥監護室(ICU)、急診、兒科、手術室、腫瘤科等特殊科室的護士,與此同時,針對護生、帶教老師和男護士等群體的職業獲益感研究也較多;從納入文獻研究角度分析得出,大多數文獻從護士、病人(陪護)、醫生、護生等的職業獲益感問題也得到了較多的探討。從國內外納入文獻數量和發表年份可以看出,國內護士職業獲益感相關研究起步晚于國外,但是發文量遠超國外,這可能與我國注冊護士基數龐大有關。Kerr等[9]在1997年首次開展了一項關于實習護生職業獲益感的項目調查,而徐州醫科大學(徐州醫學院)王建萍等2011年率先在國內開展護士職業獲益感相關研究。國內文獻發表數量在2013年以后呈快速遞增趨勢,這可能與胡菁等[1]在2013年編制了護士職業獲益感問卷測評工具有關。自此之后,大量國內學者開始使用此工具進行護士職業獲益感相關研究。在對作者及其機構分析時發現,國內外的研究都相對獨立且機構之間聯系不密切。此外,作者均依托于高校或者高校附屬醫院展開護士職業獲益感的研究。基于此,今后應加強機構間聯系與合作,必要時進行跨區域甚至國際交流。
職業獲益感作為一種在護士的日常工作中產生的心理情緒,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多項研究發現,護士群體的職業獲益感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10-12]。由此可見,護士職業獲益感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期間盡管存在心理困擾,但護士仍獲得了較高水平的職業獲益感[13]。Li等[14]對COVID-19流行期間護士的精神護理能力和精神護理實踐中的薄弱環節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護士需要通過提高職業獲益感來提高其精神護理能力進而優化護理質量。Covell等[15]的一項針對360名受過國際教育的加拿大護士的研究構建了一種回歸模型,并解釋了參與者獲益感11.5%的差異。這一結果為全球決策者在制定政策和幫助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護士融入目的地國家的護理隊伍提供參考和依據。袁彬彬等[16]對4所醫院的502名護士進行調查發現,是否參與科研、護士用工性質、平均月收入、情感性支持等因素都是護士職業獲益感的主要影響因素。提示護理管理者應動態關注護士的職業獲益感,尤其是非正式在編、未參與科研及平均月收入較低者。荊曉雷等[17-18]發現,專業自我概念、參與專科護士培訓、夜班次數、危重病人管理的數量、職業倦怠感水平、工作環境、同事間的合作關系影響男護士的職業獲益感。以上研究表明,可以從心理建設、環境協調等方面著手,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職業獲益感,降低離職率,減少人員流失。
通過CNKI高頻關鍵詞、相關文獻形成的聚類和WOS中護士職業獲益感的突現詞表明,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學深入探討護士群體的職業獲益感體驗。職業獲益感作為衡量護士工作生活重要的心理學指標之一,量性研究無法客觀反映護士的真實體驗感受,而質性研究可以深入剖析護士的真情實感,彌補量性研究帶來的缺失,進一步深入解釋量性研究的結果。Sheng等[19]對有參與COVID-19搶救任務經歷的護士采用半結構化訪談,對提高護士職業獲益感給予了特別關注和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Mlambo等[20]對25篇定性文獻進行了綜合分析,歸納了護士面臨的持續專業發展能感知到的益處和挑戰,并提供了促進護士專業發展相關的建議。在一項針對護理專業本科生的質性研究中,Wang等[21]通過質性訪談對虛擬同伴指導提出了新見解,展示了護理本科生如何感知他們的專業社會化、學術期望和職業獲益感,表明虛擬同伴指導可以促進護理本科生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Kelleher等[22]在研究中納入25名護理和助產專業學生,對影響他們出國留學意愿的激勵因素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需要早期確定影響學生出國留學決定的主要行為、規范和控制因素,并采取措施來促進學生出國留學的職業獲益感的提高。肖曉玲等[23]對15名護士就職業獲益感進行了深度訪談,發現護士對職業獲益感的體驗主要源于職業保障、職業實惠和職業價值。研究指出護士從多方面多角度感知職業獲益感,因此護理管理者應重視護士真實工作體驗,通過多途徑提升護士職業獲益感,從而使護理隊伍更加穩定。
Zhan等[5]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在中國注冊護士的連續感與職業利益感知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應采取基于社會支持的干預措施,以增強護士的連續感和職業獲益感。Zhou等[24]探討了感知護理工作環境在中國護士心理資本與職業獲益感的中介作用的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對中國護士的職業利益感知有正向影響,護理工作環境在這一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此結果與Cheng等[25-26]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護士管理者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在為護士提供舒適工作環境的同時重視心理資本的激勵作用,增加護士的信心和希望,增強護士能力和歸屬感。此外,Abdrbo等[27]的研究發現,護士信念在護士信息系統的使用與職業獲益感和滿意度之間存在中介作用,提示護理管理者應加強護士培訓,進而提高護士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改善護士對護理信息系統的認知,提高工作效率。趙美紅等[28-29]的研究指出,組織承諾在護士職業獲益感和離職意愿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護理管理者應重視提升組織承諾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護士職業獲益感。譚琳等[30]在研究中提到職業獲益感在結構授權與創新行為之間也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護理管理者可以通過培養護士創新意識,提高護士創新能力和結構授權水平,激發護士創新潛力和職業獲益感,更好地發展護理事業。王明雪等[31]的研究指出職業獲益感在醫護合作水平與工作投入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醫護合作、注重醫護關系,提高護士職業獲益感,從而促使護士在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熱情和專注,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本研究發現,認知干預是提高護士職業獲益感的有效干預手段。Sarazine等[32]的研究顯示,在參加完4 h的正念研討會后護士倦怠感和感知壓力有所減輕,正念有所增加。這一結果與國內研究[7,33]結論一致,正念減壓療法訓練有助于護士提升職業獲益感,緩解職業懈怠,提升護士心理彈性水平,對促進護士身心健康和提升護理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另外,代藝等[34]探討了薩提亞培訓模式對護士職業獲益感的影響,發現薩提亞模式培訓能有效提高護士的職業獲益感,這提示該模式可為制定促進護士身心健康策略提供參考。
本研究主要集中檢索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個數據庫的文獻,數據庫較為單一,檢索出的文獻主要通過人工篩選方式,納入文獻可能會存在一定主觀性。未來應進一步擴大檢索范圍,覆蓋多個數據庫,全面了解相關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外護士職業獲益感研究相關文獻進行了文獻計量學分析。國外對于護士職業獲益感研究相對成熟,通過質性研究、中介調節效應等在臨床護理管理、護理實習帶教、新護士入職培訓以及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等領域取得了優秀的研究成果,國外護士職業獲益感研究的經驗對于我國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護士職業獲益感是護理管理者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今后可進一步探索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提高護士職業獲益感,完善護士管理體系,促進護士工作投入,提高整體護理滿意度,為相關制度的制定提供方向和實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