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夏婉筠
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農業保險相關政策與實施發展較晚。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保險全覆蓋是實現“三農”戰略和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雖然中國的農業保險保費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農業保險存在特殊性和地域性,中國農業保險體系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相關法律法規有待補充,保險形式和內容有待完善。本文對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情況進行詳細介紹,針對目前國內農業保險存在的缺陷進行歸納整理和思考,總結了農業保險助力鄉村振興的改善路徑和方式。
盡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就已經開始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但由于經濟和社會治安百廢待興,農業保險只能暫時擱置。直到1982年,國家開始探索商業性農業保險,并發展部分保險試點,雖然政府支持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項目,保險公司通過借鑒國外農業保險的成功案例,吸取經驗,國內確實涌現了多種農業保險,并提高了農民的投保率,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框架,農業保險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因此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1993 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提出,國家開始著力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保險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但由于農業保險始終在商業化的制度模式下運營,政府優先發展工業,對農業保險沒有提出實質性的政策扶持。因此,1993—2006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持續下降。“三農”問題一直阻礙保險的發展,再加上政府缺乏經驗,以商業性農業保險、資源優化配置為主,農業保險又一次陷入停滯不前的局面。
2007 年,國家頒布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方法》,提出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并針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制訂了詳細的保障計劃,開始大力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擴大試點范圍,隨著工作的穩步進行,保險產品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保險保費收入也從2006 年的8.48 億元上升到2016 年的417.12 億元。同時,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和經營理念,建立農業再保險機制,并逐步形成農業巨災風險的轉移分擔機制。
自2017年開始,為了實現農村現代化,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國內各地區開始積極推動創新農業保險產品試點,研發新興保險產品,并針對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進行創新,探索適合當地的農業保險發展方式。
農業保險是指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災害、疾病、意外事故等因不可預測風險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一種賠償保險。目前,中國農業保險開辦區域覆蓋所有省(區、市),承保品種覆蓋農、林、牧、漁業各方面。
目前,農業保險主要有商業性農業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農業保險不同的是,政策性農業保險一般是由政府組織經營或控制,其中,部分農業產品的保費由政府承擔,而且保險涉及范圍廣,賠付率較高。商業性農業保險一般由商業保險公司經營,以營利為主,保險涉及范圍小,投保人不僅需要承擔全部保費,而且所獲得的賠付金額較少。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和“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中央政府加大了對各地農業保險的資金投入和人力支持,商業性農業保險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目前適應農業發展并應用試點推廣的基本是政策性農業保險。
2004 年,我國開始探索財政補貼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為了統一和規范農業保險的使用方式,國家于2012年頒布了《農業保險條例》,并在2013年開始實施。《農業保險條例》對農業保險的作用如下:一是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對潛在的農業風險進行規避和防控;二是為農業保險制定具體的法律依據,初步搭建農業保險的基本框架,明確各保險機構、財政部門、政府等各方的職責要求;三是規范市場和保險經營模式,保障農民的生產收益,促進地區農業的發展,為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重大貢獻。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根據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統計,2022年,中國農業保險為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 萬億元,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1192億元,同比增長23%,中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世界第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也意味著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為了下一個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2018 年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了鄉村振興的“二十個字”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時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這個總目標來推進。在鄉村振興的要求下,農業保險的內涵和意義也已經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擴展到保障“三農”順利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加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鄉村振興的建設維度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產業興旺。發揮地域優勢產業,形成既具有市場競爭力又可以持續發展的地區農業產業體系,堅定不移以此為核心走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的發展道路。農牧漁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保障農戶收入穩定的前提下,擴大產業規模,將農牧漁業與現代化科技接軌,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推動鄉村多產業提質發展。
2.生態宜居。鄉村振興并不是農村城市化,而是要在振興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利用地區特色,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去除鄉村生活陋習,治理美化鄉村生活環境。在不影響鄉村環境和生態的前提下,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
3.鄉風文明。弘揚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科學價值觀,使鄉村充滿人文氣息,鄰里和睦。增加文化傳播,廣泛推動政策實行,使村民足不出戶了解移風易俗政策內容,提高村民科學和文化素養。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激發村民參與積極性,增強村民文明意識。
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鄉村社會建設的基石。加強基層群眾治理體系建設,做到法治、德治、自治等多元共治。弘揚和傳承優良的傳統道德觀,宣傳愛護環境、尊老愛幼、濟貧扶弱等正確的道德觀點。在保障憲法和法律實施的基礎上,實行多元共治,形成治理有序的規范體系。
農戶的經濟來源以農業為主,收入普遍不高,而農業保險意味著農戶要從有限的收入中支付一部分參保費用,即使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農戶只需承擔小部分,但農戶依然有抵觸心理。此外,由于不同地區地域的特殊性,災害的種類和發生頻率不同,這就導致部分農戶存在僥幸心理,風險防控意識薄弱,認為自然災害不會輕易對自己造成較大的影響。部分災害頻繁的地區農民收入較低,無法承擔參保費用,農戶在遭受災害后,普遍的心態是等待政府的直接補貼。還有一部分農戶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小型農業生產,他們認為通過家庭的努力,能夠承擔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一般來說,農戶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農戶無法正確認識農業保險的價值和意義,對農業保險存在認知偏差,而一些了解農業保險的農戶不了解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得到保險賠付。一些農戶認為農業保險就是在支付“管理費”,是一種“騙錢”行為。在參保過程中,煩瑣的程序化操作增加了農戶的學習成本,冗長的保險條例和晦澀的保險要求降低了農戶參保的意愿。
中國自然地理氣候復雜多樣,是世界上遭受農業災害較嚴重的國家之一。除了水災、旱災、雹災、霜凍等常見的自然災害,部分地區還會發生諸如地震、洪水等異態自然災害,雖然發生頻率低,但是一旦發生,損失非常大,會產生高額的賠償金額。如果保險公司不能將風險金進行合理分散,這既會導致農戶無法立刻獲得補償,又會增加保險公司的運營負擔。
雖然國家在2013 年開始實施的《農業保險條例》中已經提出建設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分散機制,但至今仍未有完整統一的分散機制和相關制度,也沒有國家層面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雖然部分省市政府根據本地情況探索形成了各地特色的巨災分散模式,但整體來看還是不夠成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江蘇省采用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通過五五分成共保方式,實行風險共擔來減少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這種方式相當于政府部門與保險公司共同經營農業保險業務,會造成保險企業安逸于現狀,影響了客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且違反了“非保險企業不得經營保險業務”的法律法規。浙江省通過聯合中國人保、太平洋保險等省內多家商業性保險公司進行共保經營,共保體內部獨立核算、盈虧共享,根據認購的共保體比例進行賠付承擔。雖然在這種共保體系下,各保險公司承擔大災風險能力大幅提高,但各保險公司執行力差,且管理效率和服務能力參差不齊,缺乏共同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還有地方政府為商業保險公司直接購買或補貼農業保險再保險方式和農業保險公司相互分保或再保險共同體的組織模式,但兩種方式都存在保險不均、運營模式單一的缺陷,只能作為地方短期巨災風險分散方式。
近年,國家與地方政府加大了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的政策支持,在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各地農業保險的經營成本,提高了賠付率。因此,為了減輕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保障農戶順利獲得相應的賠付金額,穩定國家農業發展,完善巨災風險機制變得尤為重要。
1.政府應加強對農業保險的宣傳,通過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傳播方式向農戶普及保險知識,宣傳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增強農戶風險管理意識,改變農戶對保險公司的刻板印象。一般來說,農戶會根據附近居民的參保情況來決定自己是否參與保險業務,因此,可以通過實際案例或者帶領農戶參觀鄰村農業保險成果,讓農戶了解農業保險的安全性和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興趣。保險公司可通過線上線下同時辦理業務,用淺顯易懂的教程引導農戶選擇對應的農業保險產品,完善和規范農戶參保流程,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時間。通過不斷提高農戶的保險認知,宣傳政府助力政策,繼而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和風險災害的重視,切實增強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信任。
2.實施管理農業保險,對相關政府工作人員進行工作考核和監督,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措施,幫助地區保險業務正常開展并及時解決問題。加強各涉農部門的協調管理,加強與金融機構和各保險公司的溝通與合作,主動提供相關政策數據,幫助地區保險公司開展業務。優化管理流程,加快保費補助資金的審核和撥付。
1.不同省份地區氣候不同,面臨的災害情況不同。例如,浙江省、福建省等南方沿海地區易遭受臺風和洪澇災害影響,河南省、四川省等內陸地區易遭受旱災和森林火災影響。一些自然災害頻發的省份,例如,山東省受干旱、雪災、雹災、洪澇等災害的影響。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地區蟲害、疫病也會導致農牧漁業產生較大的損失。對此,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災害的影響程度和頻率合理制定保險賠率,有效分散風險,這既能保障農民農業生產的穩定,又能保障農業保險公司的正常運營。
2.同省份不同城市的經濟作物種類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本地的發展道路,根據地區特色產品開展特色農業保險試點。例如,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開展了茶葉、茭白、油茶、山核桃、黑毛豬等農業保險;蚌埠市懷遠縣增加了石榴、甲魚、小龍蝦、中藥材等農產品作為當地特色農業保險產品。山東省沿海的威海市、煙臺市等區域以蘋果、櫻桃、海產品業為主,日照市適合茶樹生長,而菏澤市很多農戶從事牡丹種植。不僅是種植業,地區農業保險也要著力于研發畜牧業、林草業和漁業,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擴大保險覆蓋面積,讓地區農戶有相應的農業保險可參保。
3.創新農業保險種類,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例如,由于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農戶種植的蔬菜、水果無法準時運輸到銷售地點,導致蔬果市場供求不平衡且批發價格較高。上海市金山區農業保險部門針對這種情況,為農業大戶制訂了商業性蔬菜訂單價格指數保險方案,并針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推出了“‘三農’安疫保”,針對農業企業“復工保”,為農戶或企業造成的損失提供理賠,努力減少對企業、農戶帶來的經濟影響。這既保障了農戶的利益,又保證了上海市蔬果的穩定供應。
1.保險公司應提高保險服務水平,助力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保險公司應設立業務站點,增設分公司,擴大保險業務覆蓋面積,以提高業務效率。除了日常對保險業務員進行培訓,還應定期召開公司表彰會議,總結近期保險業務狀況,對業務表現能力突出的員工進行獎勵,分享業務經驗。同時,建立信息收集分析部門,收集近期保險業務過程中出現的漏洞和失誤,分析原因,定期召開員工座談會,集思廣益,采納優質建言。
2.培養專業型農業保險人才。由于種植業存在覆蓋面大的特性,風險比較分散,而且不確定性較高,當農業風險造成損失后,需要大量的專業勘探人員對受災情況進行收集,這就需要具有農業保險專業知識的專業型人才。培養專業型農業保險人才,一方面,通過鼓勵當地大學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加大社會相關教育體系的投入力度,通過社招和校招的方式,廣招國內外保險專業人才,結合中外先進保險理念,對現有體系進行創新。另一方面,通過建設科學的教育平臺,從公司內部培養年輕骨干,經過培訓和實踐,對其定期進行評估和考核。銀保監會于2022 年2 月出臺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其中著重強調了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包括建立分支服務機構服務能力標準、完善基層服務網絡、提高業務人員素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