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安徽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注冊會計師審計領域最早廣泛使用風險導向這一概念,近年來內部審計越來越多地提出風險導向在審計領域中的運用。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首先在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提出風險導向審計,2013 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頒布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在《第1101 號-內部審計基本準則》中規定,“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全面關注組織風險,以風險為基礎組織實施內部審計業務。”
實務工作中,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建立風險導向審計制度。隨著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建筑企業風險日益加大。將風險導向審計應用到建筑企業內部審計中,一方面可以增強內部審計靶向性,提升審計質量;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析建筑企業風險因素,借助內部審計職能,以達到防控風險等目的。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國外學者提出的。1999 年Georges Selim 和David McNamee[8]指出風險導向作為一種審計方法運用于內部審計中,審計工作重點由經營風險驅動,要求內部審計需對經營風險做出反應。2004 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正式提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這一概念,并產生較大影響。2014 年英國內部審計師協會指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與企業整體的風險管理相結合,在通過內部審計管理風險的同時評估風險成熟度,定期制定審計計劃及審計任務,從而達到企業風險管理目標。2017 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發布《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中明確“內部審計對企業的風險管理…進行評價,并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予以改進?!?/p>
國內學者對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配審計資源、企業風險管理等方面。嚴暉[1]在國內較早提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認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關注企業風險管理,促進企業完善風險管理程序,從而達到企業管理目標,增加企業價值。長沙市內部審計師協會課題組等[2]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研究中指出,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始終以風險分析為導向,一方面要優先向高風險事項配置審計資源,另一方面也要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中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秦毅[3]指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貫穿于審計全過程,根據風險評估明確審計范圍和重點,進而確定具體審計方案。賀雪霞和李明輝[6]認為風險導向作為內部審計的工作方法,在內部審計工作中運用風險導向思維指導和規劃工作。朱佩佩[7]指出與傳統審計側重事后評估相比,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側重過程評估,進而降低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出現的概率。
隨著我國經濟實現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建筑行業競爭激烈,并且房地產市場整體下行,產能逐漸過剩,同時建筑企業在多年發展中,內部積弊較多。如何在建筑企業做好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進而提高經營水平和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
建筑企業戰略風險主要體現在戰略規劃不清晰、戰略選擇不恰當、戰略執行不到位等方面。建筑企業目前主要業務集中在傳統建筑施工領域,隨著基礎設施投資步伐放緩及政府監管要求日趨嚴格,建筑企業競爭愈發激烈。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建筑企業戰略風險主要體現在對國家政策導向、行業發展趨勢及區域發展趨勢的把握不夠充分。近年來綠色發展、能源戰略、科技研發等相關政策頻出,建筑企業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積極謀求業務轉型,在傳統施工領域發展潛力有限的情況下,積極探索新的戰略核心業務。同時做好戰略目標的分解和考核管理,有力推動戰略的落地實施。
建筑企業財務風險主要體現在資金保障不充分、應收賬款回收不及時等,傳統施工項目時間跨度長、投資規模大,同時施工企業作為產業鏈中下游,墊資現象較為普遍,資金風險較大。建筑企業應樹立“現金為王”意識,在工程承攬前加強業主單位資信調查;在工程實施階段以工程合同為主線,督促業主單位及時支付工程;在工程完成后,及時清欠拖欠較長時間的老舊項目應收賬款,做好清欠工作考核監督工作。
建筑企業市場風險主要體現在項目的承攬方面,主要包括承攬項目風險分析不到位、投標報價及經營策略不合理等。建筑企業市場風險識別不充分、盲目投標,會導致中標率低下或中標項目風險較大,進而出現“中標高興三天、施工痛苦三年”的怪象。建筑企業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做好標前準備工作,合理確定投標報價和經營策略,爭取承攬更多優質工程項目。
建筑企業運營風險主要體現在項目過程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成本管控不到位、安全失管失控等。建筑企業工程項目周期大多以年為單位,外部環境變化可能性較大,企業對施工過程中的風險未能及時進行評估并進行動態調整,可能導致成本增加等風險。如近些年的部分施工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建筑企業若不能及時識別相關風險,則對合理利潤的影響較大。建筑企業應系統分析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運營風險,全方位控制合同、成本、安全、質量、技術等風險要素,將風險管理融入日常各項工作,達到有機統一。
建筑企業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的不合規風險,導致企業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性。如建筑企業在工程合同中對關鍵條款約定不明確等,帶來爭議糾紛,進而形成相關案件。建筑企業應提高對法律合規工作的重視程度,在重要決策中加入法律合規審查,同時加大相關法律業務知識普及力度,確保在日常工作中運營合法合規。
3.1.1 選取審計項目
梳理建筑企業承包工程項目清單,依據風險因素評估框架,針對每個項目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進行風險評估并打分。每個風險得分最高為20 分,根據最終得分確定審計優先級,審計優先級決定項目審計排序,如表1、表2所示。

表1 審計項目風險因素評估模型

表2 審計優先級排序
3.1.2 制定審計方案
根據審計項目風險因素評估模型評估結果,確定審計項目主要存在的風險。按照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評分排序,細化每個審計項目的審計目的,分解需采取審計步驟。
在工程項目全周期中運用風險導向,將工程項目分為投標階段、實施階段、竣工驗收階段,按照前期確定的審計方案分階段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
3.2.1 工程項目投標階段
關注工程項目投標整體流程,是否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否經各部門評審,并體現工程項目相關風險識別、評估過程,提出相應應對措施。相關風險包括但不限于工程項目所在地政治、經濟、市場、環保等風險,招標單位相關風險,建筑企業資金整體風險,項目自身存在風險等。
3.2.2 工程項目實施階段
關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招標管理情況、合同管理情況、結算管理情況、成本管理情況、物資和設備管理情況、質量管理情況等方面。內審人員需關注每一環節中被審計單位對風險事項的識別與評估,是否事先制定風險防范措施,對風險有無實現跟蹤管理。
3.2.3 工程項目移交階段關注工程項目竣工結算與質保期相關情況。內審人員需關注被審計單位與業主方已結算與決算情況,是否存在質量缺陷,質保金/保函是否存在相關風險。
在審計報告階段,內部審計采用現代風險導向方法,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風險給出對應的風險等級,將風險等級中的高風險事項向管理層匯報。
3.3.1 風險事項發生可能性
風險事項發生可能性是指在企業目前的管理水平下,風險事項發生概率的大小或者發生的頻繁程度。風險事項發生的可能性分為5個等級,分別賦予1~5分,表示可能性依次增加,1 分表示該風險事項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5 分表示該風險事件常常會發生。
①風險事項發生可能性定性標準針對日常運營中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對應的發生情況如下。
極低: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預計今后5年內發生少于1次,評分為1分;
低:極少情況下才發生,預計今后3~5年發生1次以上,評分為2分;
中等:某些情況下發生,預計今后3年內發生2次以上,評分為3分;
高:較多情況下發生,預計今后1 年內發生1次以上,評分為4分;
極高:常常會發生,預計今后1 年內發生4次以上,評分為5分。
②風險事項發生可能性定量標準
適用于可以通過歷史數據統計出一定時期內風險發生概率的風險,對應的發生概率如下。
極低:發生概率10%以下,評分為1分;
低:發生概率10%(含)~30%(不含),評分為2分;
中等:發生概率30%(含)~70%(不含),評分為3分;
高:發生概率70%(含)~90%(不含),評分為4分;
極高:發生概率90%以上(含),評分為5分。
3.3.2 風險事項影響程度
是指該風險發生會對企業經營目標產生影響的大小。風險事項的影響程度分為5 個等級,分別賦予1~5 分,表示影響程度依次加強,1 分代表影響程度極低,5分代表影響程度非常高。
①定性標準
極輕微:對企業日常運營或戰略目標有輕微影響,但立刻受到控制,評分為1分;
輕微:對企業日常運營或對戰略目標有輕微影響,某些業務環節受到一定影響,局部工作發生滯緩,通過內部協調后受到控制,評分為2分;
中等:對企業日常運營或戰略目標有中度影響,部分業務環節中斷或輔助業務功能受到影響,需要外部支持才能得到控制,評分為3分;
嚴重:對企業日常運營或戰略目標有嚴重影響,企業失去一些業務能力,關鍵業務流程中斷,恢復難度較大,情況失控,但對企業無致命影響,評分為4分;
非常嚴重:對企業日常運營或對企業的戰略目標有重大影響,重大業務失誤,經營中斷,情況失控,給企業帶來致命影響,評分為5分。
②定量標準
根據風險發生后產生的財產損失對實現年度經營業績目標的影響(利潤總額)或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進行評估,具體如下。
極輕微,財產損失金額小于營業收入的0.01%或影響利潤總額的0.1%,評分為1分;
輕微:營業收入的0.01%≤財產損失金額<營業收入的0.05%或影響利潤總額的0.1%(含)~0.5%,評分為2分;
中等:營業收入的0.05%≤財產損失金額<營業收入的0.1%或影響利潤總額的0.5%(含)~1%,評分為3分;
嚴重:營業收入的0.1%≤財產損失金額<營業收入的0.5%或影響利潤總額的1%(含)~5%,評分為4分;
非常嚴重:財產損失金額大于營業收入的0.5%(含)或影響利潤總額超過5%(含),評分為5分。
3.3.3 風險評估等級
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或定性與定量方法,通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對企業目標的影響程度兩個角度對風險進行評分,形成風險等級矩陣圖,如圖1 所示。風險較高的事項(8~10 分)在審計報告中重點描述,風險中等的事項(5~7分)在審計報告中選擇性披露,風險較低的事項(2~4 分)不需要在審計報告中披露。

圖1 風險等級矩陣圖
本文就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建筑企業的運用進行了一些探討,對相關審計方法做了簡略分析,但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審計計劃階段中對于選取審計項目相關風險分類未能包括特殊風險,對于特殊事項考慮不足;二是審計報告階段中風險等級劃分主要依靠內審人員職業判斷,主觀性較強,風險等級劃分可能存在偏差。今后將進一步研究,以期對建筑企業內部審計有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