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實驗中學 趙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學法備受提倡與推崇,憑借其實效性與創新點在實踐過程中得以廣泛應用。情境教學法扭轉了學生作為知識被動者的局面,通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學習活動,給學生一個完整、全面、真實的課堂狀態。特別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而言,情境教學法所發揮的意義與作用更是不容小覷。小學是學生開展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而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強調知識落實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生感受與思想的培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深入理解情境教學法意義與優勢的同時,真正做到會用、善用、活用、適用情境教學法。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少學生因為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而感到學習的枯燥,他們既無法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又無法結合實際經驗深入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同時程式化的課堂模式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容易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形成負面影響。而針對這些情況,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就顯得格外必要,它為語文課堂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保持著飽滿的學習熱情。情境教學以情入境、因境生情,帶領學生沉浸在具體的環境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開展學習活動,在增強學生學習感受的同時,領悟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具有科學性、有效性與創新性的教學策略,有著豐富多樣的實踐路徑。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強,被新鮮事物所吸引,但也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而多樣化的情境教學正好順應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改變對語文學科的刻板印象,并且對語文課堂的未知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不僅如此,情境教學的設計與操作也較為簡單,很多時候,一個故事、一次課堂游戲,一個生活中的事物都能夠成為情境教學設計的著眼點,讓學生豐富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實現思維的發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應該圍繞教材展開教學活動,但不能一味地局限在教材中。語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實踐中得以突出體現,同時,在“大語文觀”的驅動下,語文學科的教育要求對學生的視野廣度、思維寬度以及語文知識的積累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將情境教學法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實現語文課堂的有效拓展,讓學生跳出教材看語文知識,又能夠基于具體情境深入理解、具體應用語文知識。例如:當我們學到與高山河流相關的文章、詩詞時,就可以創設出相應的信息技術情境,通過影音資料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登三山五岳、踏五湖四海。這樣的教學設計推動了語文教學與歷史人文、日常生活、社會熱點等內容的多重融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落實,而且應當強調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只有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思維基礎,才能夠為未來的學習活動助力。因此,在情境教學的應用過程中,我們應當在備課工作中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創設出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地深入理解知識要點的內核。值得注意的是,問題的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讓學生的思考更有邏輯性,打造出“跳一跳能摘到桃”的課堂教學效果。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為例。首先,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圓明園曾經的盛況,讓學生在產生直觀感受的同時產生生成性問題:“這個地方是哪里?”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圓明園被毀壞的照片,通過強烈對比,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引發學生繼續思考:“為什么這個地方會被毀壞?”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全文,并且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提出以下疑問:1.你對圓明園有什么了解與認識?2.你是否了解圓明園為什么會被毀壞?3.作者是如何描寫圓明園被毀壞的?4.你對圓明園的毀滅有什么樣的感受與評價?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閱讀課文,并且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配合教師,逐漸找出答案,在把握文章邏輯線索的同時,深入了解文章的內涵與思想,在身臨其境的同時加強情感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甚廣,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情境的創設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涵蓋的內容較廣,思想內蘊與所含情境較為寬廣,而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與想象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有可能難以深入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內容,獲得精準深入的思想感悟與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連接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橋梁。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的教學為例。這首詩通過意象組合實現了情景相融,大量的意象表達了詩人的愁緒。可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些意象及其所帶來的效果較難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創設出相應的信息情境,讓學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時加深認識。我們可以用寧靜凄婉的音樂引發學生進入具體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內心的悲傷,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體現的詩人情感。我們還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視覺直接感受到意象在整個情境中的具體內涵,然后讓學生根據課件內容深化對詩詞的理解與感受,增強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語文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連,同時又在生活中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與影響。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迫在眉睫。基于此,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踐經驗,立足于教學的內涵與任務,創設出相對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建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性,利用實踐經驗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又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之中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中,教師首先要立足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感悟,其次要注重生活情境的深入性與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激情、有熱情,更有探索的興趣與空間。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的教學活動為例。爬山虎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植物,但是卻很少有學生會仔細觀察爬山虎。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創設出生活情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親眼觀察爬山虎,來提高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同時,這種生活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提高觀察力,養成愛思考、勤探索的好習慣,幫助學生解決很多學習活動中的問題。例如:當提出“為什么文章題目為《爬山虎的腳》作者卻要花費大量筆墨去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呢?”這一問題時,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立刻得出結論之一——爬山虎的葉子更大,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與思考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