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萍
江蘇省淮安市堅持“黨建+”賦能,在建起一張網絡、建強一支隊伍、建好一組項目、建優一套機制的“四個一”上積極探索實踐,逐步構建黨建引領“淮尚助困”社會救助工作新體系,讓困難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救”在身邊。
“黨建+四級聯動”,建起一張覆蓋全面救助網。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黨建引領和組織優勢,壓實工作責任,強化機制保障,形成上下聯動、點面結合的工作體系。一是市級統籌部署,整體謀劃。把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議事日程,納入對縣區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將重點工作列為全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二是縣區細化舉措,試點探路。圍繞溫情社會救助、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幫扶、信息化技術助力社會救助、社會救助容錯糾錯機制建設等試點實踐,探索可行路徑。三是鎮(街道)定好清單,規范落實。明確黨委政府社會救助工作責任清單,規范審核審批程序,用足用好臨時救助“備用金”,對困難群眾高效救助。四是村(社區)協助幫扶,底清數明。經常性走訪困難家庭,準確掌握困難家庭實際情況,協助做好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引導。
“黨建+救助三力”,建強一支暖心善助先鋒隊。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借力黨建工作平臺,將社會救助融入基層黨建工作網絡,組織動員黨員干部主動參與困難群眾救助幫扶,不斷增強社會救助的支撐力、保障力、服務力。一是筑牢支撐力,著力加強社會救助陣地建設。深化“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運用,依托鎮(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社會救助綜合服務窗口,對困難群眾申請的救助事項及時受理、轉辦、反饋。二是強化保障力,著力加強基層救助隊伍建設。以村(社區)為單元,建立一支由社會救助專員、結對幫扶黨員、社區網格員、社會救助協理員和熱心鄰里組成的暖心善助隊伍。三是提升服務力,著力加強經辦服務能力建設。加強社會救助政策業務培訓,增強社會救助經辦服務人員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黨建+N個項目”,建好一組主動服務新項目。以“黨建+社會救助”為重要抓手,積極鏈接機關單位、社會組織、慈善社工等多方資源,統籌配置實施社會救助服務項目。一是創新實施“零距離”幫扶項目。通過開展入戶走訪、集中接待、網格救助等系列行動,組織民政黨員干部定期走訪困難群眾,以零距離、零時差的服務理念,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二是深入開展社會組織助困公益項目。市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引導社會組織發揮資源優勢,為困難群眾提供公益性關愛服務。三是聯合實施“情暖江淮”慈善救助項目。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聯合慈善總會,對政府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政府救助政策無法覆蓋的特殊困難家庭或個人等實施轉介救助、定制式救助。
“黨建+三兜要求”,建優一套精準高效硬機制。著眼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以黨建引領社會救助機制創新,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信息化建設,不斷推動救助幫扶更趨精準規范。一是以監測夯基礎,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重點針對在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原建檔立卡對象,實施動態監測。二是以數據促精準,健全社會救助核查比對機制。依托“智慧淮安”工程,持續加強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建設,推動政府部門間信息數據共享,不斷提高救助幫扶的及時性、精準性、有效性。三是以治理強規范,健全社會救助監督管理機制。深入開展救助領域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綜合治理,加大對申請辦理、審核審批、檔案管理、資金發放、動態管理等重點環節的監督檢查力度,推進救助工作規范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