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
(江蘇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江蘇 淮安 223001)
傳統物理課堂中教師是主角,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而學生是配角,只需要被動聽講.這樣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得累、學生缺乏興趣,收效甚微.新課標的實施,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應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活動化教學無疑是可行的教學方式之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完成物理知識的學習,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而物理知識枯燥無味,難以誘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引入情境活動,將學生置身在情境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實現高效學習.
初中物理課堂中如果教師只是陳述式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出現走神的現象,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學習效果.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此環節引入情境活動,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激發學習熱情,積極獲取物理知識.
如在教學“大氣壓強”一課時,由于大氣看不見摸不著,如果教師直接講授教學內容,學生就會感覺課堂比較單調,不能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結合大氣壓強的特點,為學生引入情境活動.事先準備兩個茶壺,并把茶壺編上“1”“2”號.新課伊始,教師把水倒入兩個茶壺中,接著讓學生把茶壺中的水倒出來,學生拿起“1”號茶壺水很順利地流了出來,教師讓學生把“2”號茶壺的水也倒出來,結果學生將茶壺底朝上,也沒有看到水從壺嘴流出.這時學生心里產生好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教師讓學生觀察兩個茶壺有什么區別,學生發現“1”號茶壺的蓋子上有一個小孔,而“2”號壺蓋上沒有,顯然關注的重點就在這個“小孔”上,要想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就需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學生們自然進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物理知識是抽象的,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僅不到位,還容易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引入情境活動,把枯燥、抽象的知識以視頻動畫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獲取物理新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逐步提升他們的物理綜合能力[1].
如在教學“直線運動”一課時,教師添加情境活動內容,利用事先制作好的視頻向學生展示變速運動的相關內容.動畫中利用小球從斜坡上滾下,讓學生感受小球的運動特點,是否屬于勻速直線運動.接下來在斜坡的底端水平面上放一塊粗糙的木板,小球再次從斜坡上滾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發現小球在粗糙的水平木板上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了.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球的速度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然就會察覺到是小球的速度發生了變化,教師趁勢揭示: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學生對變速直線運動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視頻,使學生在視頻情境中直觀地感受物理知識的內涵,讓原本枯燥的物理課堂變得趣味橫生.
實驗對物理學科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初中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物理思維還未形成,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驗尋找物理知識的本質,促進物理思維方式的形成.
物理知識抽象難懂,如果教師對物理知識直接講解,即便講解得再詳細,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學習信心也容易受挫,影響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為學生引入實驗活動,將物理知識變成具體、可視的事物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在實驗中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發散思維,提升思考力.
如在教學“摩擦力”一課時,教師引入實驗活動,將事先準備的木塊、玻璃板、木板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驗證結論的正確性.有學生提出兩次木塊從玻璃板上的同一位置開始運動,用向下的力壓木塊,誰運動得遠,滑動摩擦力就小,有學生提出如果兩次木塊的速度不同,那么“運動遠的摩擦力就小”不對,因此怎么才能讓速度相同呢?學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教師此時拿出一個光滑的斜面,學生眼前一亮,可以讓木塊從斜面的同一位置下滑就能實現“運動遠的摩擦力小”,然后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操作,驗證壓力小滑動摩擦力小的結論.接著將木塊從同一位置滑下,分別在玻璃板和木板上運動,得到木塊在玻璃板上運動時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小,驗證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隨著實驗的完成,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實現知識點的內化吸收,感受物理學習的樂趣[2].
如今的社會更注重團隊協作能力,作為基礎教育,應當承擔起這個責任,從初中階段就要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初中物理教師更是義不容辭.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存在著個性差異,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實驗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中進行互動、交流,獲取更多的物理知識,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斷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
如在教學“變阻器”一課時,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了“改變長度可以改變電阻”的知識點,再加上前面講解的“電阻”知識點,學生對電阻的影響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能夠讓學生認識電阻變化的本質,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實驗活動,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每個小組分有電源、一根銅絲、一個滑動變阻器、一個用玻璃罩罩住的小燈,要求學生制作一個可以調光的“臺燈”.有小組成員提出要想讓小燈的亮度發生改變,可以根據“電阻”知識,改變接入電路的銅絲長度來實現,其他小組成員則提出直銅絲和小燈的連接太占空間,不利于攜帶,可以把銅絲彎曲使用,于是小組成員又提出彎曲銅絲改變長度時有些不方便,用滑動變阻器與小燈連接更好.在討論中得到了制作方案后,開始合作組裝,有兩個學生把滑動變阻器放在玻璃罩固定好,連接好其他電路,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小燈的亮度發生改變,最后在班內進行交流,對變阻器的認知變得更加深刻.
物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為了拓展學生的眼界,教師可以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引入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的物理學習更有寬度、深度、廣度,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
傳統的物理教學根據課本內容進行知識的講授,學生只能“紙上談兵”,遇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變得束手無策.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還要讓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活動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促使他們更系統、全面地掌握物理原理[3].
如在復習“電功和電熱”一章節時,本章節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很多學生對本章節的知識還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為了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要求學生對自己家里的用電器進行統計.觀察了家用電路的連接,在課上教師讓學生匯總實踐的情況.有學生先畫出了家里的用電線路圖,對各個用電器進行了明確的標注;有學生提出仔細觀察,發現家里的電能表指示燈總是閃爍,說明家里在用電;還有學生提出白熾燈要比節能燈耗電多,它會產生大量的熱,而節能燈相對較少,達到節能的效果……在交流中,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提升了學習效果.
在以往的物理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課堂之中,不利于提升思維的靈活性.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教師可以引入延展活動,對所學內容進行延伸拓展,讓學生在相應的活動中,對知識有更深、更廣的理解,實現深度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后續的物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教學“照相機與眼球視力的矯正”一課時,課本中對眼球部分只是提到了晶狀體和視網膜,提出晶狀體(凸透鏡)把物體的光成像在視網膜上,而對眼球的構成沒有做過多的表述,課本最后對視力的缺陷和矯正部分,也只是提出了近視眼和遠視眼需要佩戴眼鏡的種類,在其中并沒有涉及眼鏡的度數問題,學生對這部分內容認識就很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延展活動,利用眼球的剖面圖解,向學生詳細地介紹眼球的構成,讓學生真切地看到晶狀體就是透明的凸透鏡,光通過可調大小的瞳孔進入到晶狀體后,再經過玻璃體落在視網膜上形成像,最后傳輸給大腦.這樣,學生就清晰地認識到物體反射的光經過凸透鏡形成實像,一旦像沒有落在視網膜上,就出現了近視眼或遠視眼.在矯正中眼鏡的度數是怎么出現的呢,接著教師又向學生介紹了近視眼配眼鏡時的情境,先是用視力表大致估算屈光度,屈光度×100=眼鏡度數,再根據屈光度與焦距的關系,得到透鏡的焦距,選取合適的鏡片進行打磨制成眼鏡.在延展內容的講解中,學生對凸、凹透鏡成像的應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初中物理教學應摒棄傳統的“陳述式”教學模式,引入活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積極獲取物理知識,不斷提升物理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