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博士),任廣乾(博士生導師)
2023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變革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由低級轉變為高級,生產力是社會進步最具革命性、最具活躍性的要素。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時往往伴隨著重大技術變革,不斷變化的發展環境促使生產力的內涵及其外在表現形式革新演變。區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變革,以培育與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重心,以創新驅動和質量牽引協同發展為模式,具有技術含量高、顛覆性強、涉及領域新等優勢,是社會生產力演化進程中的能級躍遷,有利于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賦予經濟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要素資源稟賦和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現狀,也深刻把握了生產力發展規律,揭示了新發展階段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成為新發展階段加快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1.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生產力是人類適應、改造自然和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活動能動性的反映,是歷史唯物主義最根本的理論基礎。然而,生產力的發展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變化的,生產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最革命、最活躍的要素。關鍵核心技術的質變會瓦解舊生產力并成為新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的產生代表生產力在演化進程中完成了能級躍升,“新質”是指舊生產力在智能化、信息化不斷沖擊下,由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等衍生的新質態。其中:“新”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動能等新形態,“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上的躍遷式發展,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生產力。
(1)新質生產力是新形態的生產力。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生產力從“舊質”到“新質”、從量變到質量的演進過程(周文和許凌云,2023)。遵循生產力發展的演變規律,以科技創新主導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促使產業組織、產業形態范式深刻變化,推動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相較于傳統生產力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的“新”表現為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新動能。與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創新不同,新技術以云計算、大數據等關鍵核心技術為代表,較高水平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勞動資料、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等生產力要素變革,重構傳統產業分工、結構與組織形態。新產業主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通過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的培育推動產業轉型。新經濟強調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能夠推動新質生產力與其相適應的新生產關系的有效銜接。新動能注重前瞻性、顛覆性、原創性技術創造新產業,重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通過科技創新成果的高質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積蓄發展新動能。
(2)新質生產力是躍遷式的生產力。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在各領域的廣泛滲透和融合,科技創新替代了資本、人力等傳統物質消耗,在新物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質生產力的“質”表現為生產過程中物質消耗、物化等有形物質形態比重的不斷降低,而技術創新等無形物質形態越來越高,強調科技創新在生產力中的關鍵作用,將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作為目標實現生產力躍升,其本質是堅持創新進步驅動生產力發展,核心在于突破關鍵性顛覆性技術。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發生質變的可能性越高則越能催生生產力核心要素的變革,實現生產力的躍遷。這種生產力的躍升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引發的生產力躍遷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根本原因。
2.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與傳統生產力依賴于要素驅動不同,新質生產力追求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表現以及高質量成效等特點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1)以高科技為根本屬性。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根本指標,只有不斷推動生產力發展才能提升其綜合實力(蒲清平和向往,2024)。作為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不容動搖,將科技的原創性、顛覆性成果應用到生產過程中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原創新、顛覆性成果并非邊際效果改進,而是新科學理論的發現、新生產技術的突破、新生產工具的研發、新生產要素的引入等,具有技術含量高、輻射范圍廣等特點??萍紕撔峦ㄟ^新工藝、新技術研發和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突破傳統產業的技術瓶頸、變革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科技研發、經濟形態、組織結構等全方位變遷。
(2)以高效率為主要表征。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包括依賴勞動力、資本要素等投入的粗放式增長,以及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集約式增長(劉爽和朱華雄,2022)。我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賴于資本、資源等要素投入,更關注產業規模與社會生產力的數量擴張?,F階段,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從粗放式增長轉變為集約式增長。因此,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優化組合為基礎,將新興技術不斷應用于生產流通過程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通過生產效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優化推動生產力躍升,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的轉變。
(3)以高質量為發展指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體現了高發展質量的本質要求,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通過新技術、新能源、新知識等要素代替傳統化石資源,生產出附加值高、環境代價小的綠色產品,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利于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也能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資源合理分配克服“資源詛咒”,防范資源依賴對技術創新的擠出效應,使得新質生產力成為多重約束下的最優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時首次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引領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路徑,也為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提供了指南,是構筑大國競爭優勢的有力支撐,對我國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深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研究范疇,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石。生產力的深化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生產關系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所產生的矛盾將構成社會形態變遷的根本動力,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原因。新質生產力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創新了傳統生產力內涵,賦予生產力要素新的動力源泉,完善了新型生產關系,生產要素結合方式不斷創新,新的體制機制、管理模式不斷出現,共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第一,新質生產力符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致使傳統生產力難以突破技術制約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而我國在大數據、5G 通訊、量子科技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突破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撐,這必然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與重塑生產關系。第二,新質生產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生產力構成理論。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質生產力強調數據、信息等新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科技創新不僅能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能通過科技滲透作用倍加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進而豐富勞動資料內容、提高勞動者技術素養以及擴大勞動對象范圍(周文和何雨晴,2024),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第三,新質生產力繼承了馬克思的協作概念。協作概念是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原則規定之一,新質生產力強調對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通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降低科技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胡洪彬,2023)。
2.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根基。產業是經濟之本,發展之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現代化產業體系集中體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及產業效率的提高(王威和喻新安,2023),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一個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及要素質量提升的過程。因此,現代化產業體系表征為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系統,即新質生產力更能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成了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盛朝迅,2024)。新質生產力不僅能通過科技創新促使傳統產業開展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等,還能催生新興產業形態。一方面,通過智能制造、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的引入創新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和發展業態,提高產業的整體效能,打造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數字化產業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批顛覆性突破技術(石建勛和徐玲,2024),有利于以技術變革推動產業變革,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以及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也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能夠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全面建設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堅實的根基和物質基礎。
3.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無論是建設制造強國、數字中國、質量強國,還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需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前提條件。我國經濟逐漸從數量擴張的要素驅動型增長轉變為依靠質量提升的內涵型增長,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配置效率、組合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革,新的生產要素優勢正在重塑,新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正在形成。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能夠通過科技創新變革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路徑,擺脫對傳統要素驅動型增長方式的依賴。新質生產力還能夠通過協調勞動、知識、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和高效流動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效益,解決區域發展的短板弱項問題,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此外,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質上就是面向全球配置新的生產要素,推動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與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創造更多高質量的新供給,推動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變革重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使得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和新航向。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科學社會的最新重要論斷。厘清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是全面認識新質生產力與準確理解新發展階段生產力的特征、發展趨勢和理論基礎的基本前提。
1.新質生產力中的新生產要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動能。作為生產力發展的高級形態,新質生產力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傳統生產力,賦予了生產力要素新的內涵。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者、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科技創新演化速率的快速變化促使三個要素以全新特征聯結為新質生產力,即“高素質”勞動者、“新料質”勞動對象、“新介質”勞動資料,強調新興技術、數據要素、人力資本等能夠創造新價值、形成新興產業的生產要素,在內涵上更加突出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要素的角色功能,本質上區別于傳統生產力。首先是“高素質”的勞動者??萍紕撔赂淖兞巳藗儷@取知識和信息、培訓專業技能的渠道,勞動者文化、專業素質得到提升,能夠培養一批科技水平高、專業素質高、管理水平高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其次是“新料質”的勞動對象。科學技術不斷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與自由度,不僅包含傳統自然界有形物質,還包括數據、算力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非物質形態,促使物質以更快的速度不斷向勞動對象延伸。最后是“新介質”的勞動資料??萍紕撔聦趧淤Y料結構及其運行方式轉化為具有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特征的“新介質”,進而有助于勞動資料的升級和改良。隨著以信息技術深度應用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只有以科技創新為主線解放與發展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躍升,“使社會生產與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贏得發展主動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全新動能。
2.新質生產力中的科技賦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頭供給。歷次工業革命的實踐證明,科技革命會促使生產力大躍升。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持續沖擊傳統生產模式,新質生產力必須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尤其是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前瞻性未來技術之間具有較強的共性與可遷移性,顛覆性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擴散的識別、生產協同以及應用創新推動技術轉移和融合(李雪松等,2022),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不同領域的融通創新,激發技術創新的規模效應,以高質量、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并擴大市場需求,變革消費升級與市場變革。同時,新的技術創新能夠破壞原有的經濟秩序、市場結構和生產方式,促使要素資源主動流入效率更高、創新性更強的行業和部門(鈔小靜和王清,2024),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提高產出質量與數量,“同群效應”倒逼其他企業為避免淘汰而緊跟技術創新步伐,促使整個市場效率和競爭活力得到提升,增強產業鏈韌性與自主可控力,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提供強勁的不竭動力。
3.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結構升級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物質保障。產業是實體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主要載體和實現形式,脫離產業的科技創新是無源之水。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看,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現代化是普遍遵循的基本規律。正是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才能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現代化發展積累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建立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代表著產業效率提升以及產業結構升級,而新質生產力是一個資源配置效率改善、要素質量提升的過程,由此可知,現代化產業體系表現為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系統,即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生產力系統鼎新革故的演化過程,不僅反映了新時代生產力的能級質變,也是新質生產力輻射能力持續增強的結果。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須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依托,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新質生產力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要從加快數字化轉型、核心科技創新攻堅、培育壯大新興未來產業等方面實踐。
1.改造生產力存量:以數字化轉型為支撐。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落腳點和突破口是產業轉型升級,而數字技術能夠憑借其高鏈接性和強滲透性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和智能化升級。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的商品交換方式,實現了對既有經濟模式的顛覆性重塑,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催生新業態和新模式的重要驅動力(余江等,2020)。因此,對傳統行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成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主動選擇,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技術創新生態系統。
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數字技術本質上是顛覆性創新的結果,突破顛覆性創新的先發國家具有較強的“先動優勢”(陽鎮,2023),能夠將創新主動權、發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一是突破關鍵核心數字技術。對關乎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關鍵核心數字技術,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攻關,圍繞具有潛在關鍵核心數字技術和引領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高效配置科技力量與創新資源,形成關鍵核心數字攻關的強大合力。二是以智能制造為重點推動數字化轉型。我國傳統產業主要是制造業,應通過物聯網、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優化更新生產流程與機器設備,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或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基礎性改造推動企業模塊化設備、低成本的實施;亦或是打通企業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全數據鏈以促進研發、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的高效協同,全方位提高傳統制造方式的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水平,全面實現降本增效。三是推動數字技術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立足不同產業特點與差異化需求,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方向,加快云計算、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交叉融合,采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改造,促進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相關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生產力變革。
另一方面,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建設。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技術創新需要來自于產業數字化,這是傳統產業利用數字要素轉型升級的過程,而產業技術創新供給來自于數字產業化,這是新興產業成長和創造數字要素的過程。產業數字化會產生關于行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海量數據,為數字產業化提供數據資源,發展壯大數字產業,催生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要素驅動業等數據產業。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一是促進數字核心產業發展。聚焦關鍵領域,強化精準攻關,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培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核心產業,補齊研發鏈短板,強化關鍵核心數字技術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有力支撐,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二是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全國統一標準的新型基礎設施并發揮其輻射效應,促進不同發展水平區域之間的良好互動,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充分帶動市場資源的融資機制,豐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來源,推動產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三是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協同發展。圍繞產業數字化調整方向,推動數字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增強數字技術成果有效轉化,釋放產業數字化需求潛力,帶動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2.創造生產力增量: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會推動生產力躍遷。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突出了生產力的科技蘊含,強調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重要抓手和動力源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能級不斷躍升。
一方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一是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攻克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空天技術、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存在的難題,形成一批戰略性、原創性、前瞻性成果,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二是發揮新興舉國體制優勢推進技術攻關。圍繞目標引領、市場競爭、組織方式、激勵手段等建立健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資源整合,鼓勵區域間、部門間、產業間、學科間開展合作,形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協調發展的組織機制,實現主體的有機協同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時,優化科學技術評價體系,基于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經濟效益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引導科研人員探索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發揮政策引導和物質激勵的協同效應。三是精準布局科技鏈。政府應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優勢統籌謀劃產業發展規劃,通過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實現東、中、西部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溝通協作,打造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的產業體系。四是構筑創新型人才梯隊。堅持黨和國家對國家重大研發項目的領導,在科技創新主力軍中培育一批具備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專業能力、團體作戰組織能力的科學家,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另一方面,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一是通過價格競爭機制、形成機制促進創新要素、資源的暢通,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科研院所等主體共同參與技術瓶頸開發,跨行業跨領域解決關鍵共性技術難題。二是構筑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群。建立以企業為主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企業前置性參與重大創新場景建設,高度重視產業鏈鏈長企業,鏈長企業以解決產業鏈薄弱環節或開發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新興領域為目標,形成開放融合、優勢互補的產業創新生態,促使產業鏈上的各類創新主體形成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保障科技水平持續提升。三是完善政策支持與服務保障機制。制定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優化政府資金投入結構,引導更多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促使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銜接,推動生產系統變革。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圍繞市場需求,打造全國性或區域性的成果轉化數字平臺,依托市場化、專業化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將科技創新成果直接推向市場,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速度。
3.塑造生產力未來:以新興未來產業為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代表了先進科技和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為基礎,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方向;未來產業則以前沿技術、新需求為驅動力,具有顛覆性強、成長性高、附加值高、影響力大等特點(張林和蒲清平,2023)。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壯大和未來產業的培育能為驅動生產力變革的產業培育提供新思路。
一方面,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建設自主創新體系,通過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海洋裝備、航空航天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球分工體系的地位,強化我國生產要素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著力點,完善產業集群組織和管理機制,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擴領域、跨集群、跨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三是構建自主創新和開放共享相結合的數字技術體系。以數字技術為主攻方向,通過創新聯盟,以長線創新模式突破技術融合創新,推動數字技術共享,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跨界融合集群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孵化培育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一是強化未來產業統籌布局。只有立足當前,謀劃長遠才能保障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持久動能,必須從國家層面前瞻性統籌規劃發展目標,基于產業發展狀況、市場環境、技術水平、發展需求等,圍繞關鍵技術清單制訂具體方案,統籌布局未來產業的發展重點。二是建立未來技術研究院。在產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地區布局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多學科領域交叉、多研究主體參與以及靈活的運營機制強化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及顛覆性技術供給。三是增強對未來產業的政策支持。受制于風險系數高、風控難度大、資金需求大和回報周期長,未來產業難以吸引資本投入,政府必須增加對未來產業的財政投入,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流向未來產業,并通過示范基地進行技術、市場驗證,豐富未來產業的應用場景。
【 主要參考文獻】
鈔小靜,王清.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1):12 ~20.
胡洪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經濟學家,2023(12):16 ~25.
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77 ~85.
盛朝迅.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條件與培育路徑[J].經濟縱橫,2024(2):31 ~40.
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4(1):3 ~12.
王威,喻新安.中國式現代化區域實踐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23(6):62 ~72.
陽鎮.關鍵核心技術:多層次理解及其突破[J].創新科技,2023(1):14 ~24.
余江,陳鳳,王騰.數字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研究[J].創新科技,2020(1):80 ~86.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