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煥 段國慶 周華興 胡玉婷 李彤 葉勝佳 胡光秀



摘要 陸基圓桶循環水養殖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水產養殖模式,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陸基圓桶循環水養殖大口黑鱸的經濟效益,為促進該養殖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參考。本文調查了安徽省3個縣區的陸基圓桶大口黑鱸養殖企業,并對其大口黑鱸養殖的投入、產量、產值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投飼成本是養殖成本的第一大投入要素;通過成本與收益比較分析,投放密度、苗種來源、固定資產投入和銷售時間均是影響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生產上建議養殖企業開展養殖技術研發,調整養殖模式,充分發揮陸基圓桶養殖潛力,適當延長養殖周期,提高商品魚規格,錯開銷售高峰期等方式,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 大口黑鱸;陸基圓桶;經濟效益;養殖成本;投放密度
中圖分類號 S965.211;Q95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08-0047-05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Micropterus salmoides cultivation in land-based drum
WANG Huan1? ? DUAN Guoqing1? ? ZHOU Huaxing1? ? HU Yuting1? ? LI Tong1? ? YE Shengjia2? ? HU Guangxiu2
(1Institute of Fisheries Scienc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 Stock Enhancement, Hefei 230031, China;
2Wuhu General Ba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 Ltd., Wuhu 241300, China)
Abstract Land-based drum 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is a new and efficient aquaculture mode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Micropterus salmoides cultivation in land-based drum,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aquaculture model.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three land-based drum farms of M. salmoide in Anhu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ir inputs, yields, production values,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M. salmoides bass aqua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eding cost was the first major input element of the culture cost. The cost and yield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lacement density, seedling source,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nd marketing time we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 terms of production,it was recommended that enterprise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technology, adjust the aquaculture mode,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tential of drum aquaculture, appropriately extend the aquaculture cycle, improve the specification of commercial fish, and stagger the peak period of sales, with a view to obtaining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 Micropterus salmoides; land-based drum; economic benefit; breeding cost; drop density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又稱加州鱸,隸屬鱸形目、鱸亞目、太陽魚科、黑鱸屬,原產于北美洲的淡水流域。大口黑鱸適應性強、生長快、易起捕、養殖周期短且養殖效益高,自引入后經過發展,現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其產業發展迅速,是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1]。
隨著配合飼料技術的突破,大口黑鱸的產量有了大幅提高;在遺傳育種方面,先后培育出優鱸1號、優鱸3號等優良品種;在養殖模式方面,研發出池塘精養、設施漁業等高產高效模式,產業鏈日趨完善[2-3]。2022年全國淡水鱸魚產量達80.2萬t [4]。實踐中,大口黑鱸產業的發展存在需要進一步改善的環節,例如飼料配方的研制方面,因其是制約大口黑鱸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環保高效、經濟實用的配合飼料研制十分迫切[5];大口黑鱸種質方面,存在部分種質衰退、引種混亂、苗種品質不高和生長速度慢等問題;加工方面,深加工暫未形成規模,暫時未打造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此外,市場價格的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保障養殖戶的效益[6]。因此,在打通大口黑鱸上、下游產業鏈上還需要進一步下功夫,促進消費端的開拓,反哺整條產業鏈,以形成良性循環。
池塘養殖是水產養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產量較高,面對有限的水資源,通過擴大養殖面積提高產量的空間越來越小,要實現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突破傳統粗放生產模式,向集約化、工廠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發展。粗放的池塘養殖模式,較落后的漁業設施裝備,持續增加的生產成本,以及養殖風險增高、病害增多、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增加和環境效益降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水產養殖結構的調整和生產方式的轉變。陸基圓桶循環水養殖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水產養殖模式,改變了傳統池塘養殖模式,是現代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7]。該模式是一種在陸地上建設養殖設施的集約化養殖模式,由圓形養殖池、魚糞沉淀池、尾水收集池、一級沉淀池、二級沉淀池和三級生態池等部分組成[8-9],具有養殖裝備先進、不受地域限制、養殖環境可控、單位面積產量高及產品質量可追溯等優勢。近年來,得益于陸基圓桶養殖模式的推廣應用,大口黑鱸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實踐中,該養殖技術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以確保其產量和效益[2,10-11]。為此,本研究對安徽地區陸基圓桶養殖大口黑鱸的投入、產出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該養殖模式的經濟效益,為陸基圓桶養殖大口黑鱸模式的完善和推廣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時間與地點
2023年9—11月,共選取3個采用陸基圓桶養殖大口黑鱸的企業進行調查,企業名稱分別以NL、FC和HQ表示。
1.2 陸基圓桶養殖系統建設
1.2.1 系統組成? 陸基圓桶養殖系統由陸基圓桶、沉淀池、池塘凈化區、增氧泵和水泵等設施設備構成,并通過管道連接。
1.2.2 圓桶建設? 根據地形地勢,布置養殖圓桶,圓桶底部為錐形,可采用混凝土澆注,也可直接開挖泥土夯實。圓桶直徑一般為6.0~8.0 m,深2.0~2.5 m,圓桶材料可由帆布、不銹鋼架或鍍鋅管等組成,并配套進排水管等。
1.2.3 沉淀池建設? 沉淀池占地面積一般為2 000~3 335 m2,池深2.5~3.0 m,沉淀池中懸掛毛刷,毛刷長度12~15 cm,毛刷懸掛面積不低于沉淀池面積的40%。
1.2.4 池塘凈化區建設? 池塘凈化區面積為10 000 ~12 000 m2,水深2.5~3.0 m。上游連接沉淀池、下游通過水泵、管道與圓桶連接。池塘凈化區沿岸可種植蘆葦、荻、白菖蒲或喜旱蓮子草等挺水植物;淺水區可種植苦草、輪葉黑藻或伊樂藻等沉水植物;深水區設置生態浮島,栽植水芹菜、空心菜、黃菖蒲或鳶尾等,并定期打撈防止過量生長。此外,凈化區水體中可投放鰱、鳙等濾食性魚類、貝類。
1.3 大口黑鱸養殖過程
1.3.1 苗種投放? 苗種投放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大口黑鱸苗種投放時間為5—7月,HQ的投放密度最小,為43尾/m3;FC投放密度最大,為129尾/m3。除FC投放規格為20尾/500 g外,NL和HQ的投放規格均為15~16尾/500 g。
1.3.2 飼料投喂? 苗種在投放后需經短暫饑餓管理后再投喂適口的商品飼料。3家企業均選用大口黑鱸專用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4%,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和投喂次數視溫度、天氣和魚體規格等情況靈活調整,飼料粒徑0.2~0.7 cm,以魚體每增長5 cm為一檔更換一種粒徑飼料。
1.3.3 日常管理? 每次投喂飼料1~2 h后排污1次,每次3~5 min,排出的污水進入尾水處理系統。架設水質監測設備,適時掌握水體溶氧變化,確保養殖水質達標。每15~20 d取樣1次,測量魚的生長、解剖觀察其內臟以及檢查病害發生情況,疫病防控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并做好投喂、用藥及死亡等生產記錄。
1.3.4 尾水處理? 尾水經過管道排至沉淀池,大顆粒物質沉淀后,進入池塘凈化區,經池塘凈化區微生物、水生植物和魚類的綜合利用后,富含N、P等營養元素的水體得到充分凈化,并由凈化區出水口的水泵提取至圓桶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1.4 經濟指標測算
總成本包括苗種費、飼料費、漁藥費、用電費、人工費和設備折舊等。其中苗種費、飼料費、漁藥費、用電費和人工費等以實際發生金額為準;NL和HQ采用的養殖設備材質相似,分別按1個養殖桶及配套設備造價1.2萬元和1.0萬元計,設備折舊均按5年進行計算;FC養殖設備按1個養殖桶及配套設備造價3.0萬元計,設備折舊按20年計算。按以下公式進行經濟效益測算。
(1)增值效益=產值-苗種投入;
(2)增值率(%)=增值效益/苗種投入×100;
(3)總利潤=總產量×單價-總成本;
(4)養殖利潤率(%)=養殖利潤/總成本×100;
(5)產出投入比=單位產值/單位投入;
(6)收益率(%)=單位利潤/單位投入×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養殖投入與產出情況
經實地調查統計,獲得了3家企業的大口黑鱸養殖投入和產出情況(表2)。3家企業的飼料系數均為1.2。FC的單位產量最高,為64.5 kg/m3;HQ的單位產量最低,為21.7 kg/m3。
陸基圓桶養殖模式的生產投入與產出情況詳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1)增值效益和增值率:NL、FC和HQ企業的增值效益依次為487.60、1 231.95和651.40元/m3,平均增值790.32元/m3;增值率依次為609.50%、2 122.22%和1 514.88%,平均增值率1 415.53%。(2)利潤:NL、FC和HQ的養殖利潤依次為32.61、168.99和186.91元/m3,平均129.50元/m3。(3)收益率:NL、FC和HQ的養殖收益率依次為6.10%、15.07%和36.83%,平均達到19.33%。
2.2 養殖投入構成
通過對大口黑鱸養殖投入構成比例(圖1)分析發現,投喂品是3家企業最大的投入要素,其中NL的投飼成本占總投入的71%,FC占79%,HQ占62%。苗種是NL的第二大投入要素,占總投入的15%;固定資產折舊是FC的第二大投入要素,占總投入的6%;電費是HQ的第二大投入要素,占總投入的11%。NL其他投入要素的占比相對較低,合計占比為14%;FC除投喂品和固定資產折舊外,其他投入占比均不超過5%,合計為15%;HQ投喂品和電費成本均超過10%,人工成本達10%,投喂品、電費和人工成本合計占有比83%。
3 結論與討論
3.1 投放密度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養殖密度是實際生產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12],過高的養殖密度可能會對魚類的生長性能、生理狀態和肌肉品質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而過低的養殖密度會使飼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降低[13-14]。本研究中,3家企業的投放密度分別為50、129和43尾/m3,其中,HQ投放密度最小,FC投放密度最大,是前者的3倍。從養殖結果來看,NL養殖產量僅為21.7 kg/m3,而FC的產量達64.5 kg/m3,是前者的3倍,且兩家企業的養成商品規格相當,可見苗種投放密度與產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低密度養殖產量不高,會直接影響經濟效益。因此,開展大口黑鱸陸基圓桶養殖密度研究,對提高養殖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3.2 投放時間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苗種的投放時間也是影響養殖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次調查的NL和HQ兩家企業所用苗種均為外購,苗種規格和購苗時間均是影響養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從實際來看,NL購苗時間為5月份,HQ購苗時間為7月份,兩者所購苗種規格相當,但價格相差較大,NL購買苗種的價格是HQ的1.6倍,可見投放時間對苗種成本有較大的影響。
3.3 苗種來源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經調查,FC的苗種為企業自繁苗種,其苗種成本為0.45元/尾,占養殖總成本的5%,而NL、HQ的苗種成本分別為1.6和1.0元/尾,占到總成本的15%和9%。由此可見,苗種自繁也是控制養殖成本的重要舉措之一,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企業可開展苗種自繁自育,以降低養殖成本。
3.4 銷售時間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從調查結果來看,NL和FC都選擇10月左右至年底這段時間銷售商品魚,該時間段正是商品魚集中上市階段,價格相對較低,規格400~500 g/尾的商品魚售價為20~22元/kg,盈利空間較有限。而HQ將銷售季節延遲到翌年上半年,延長了投喂時間,銷售規格也提高到500~750 g/尾,且錯開了銷售高峰期,售價達到32元/kg,盈利效果較好。因此,建議企業加強大口黑鱸越冬管理,定期檢查水質、水溫以及魚的活動情況等,隨行就市,以增加經濟效益。
綜上,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陸基圓桶循環水養殖大口黑鱸的經濟效益,得出投飼成本是養殖成本的第一大投入要素;此外,投放密度、苗種來源、固定資產投入和銷售時間均是影響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生產中,建議養殖企業開展養殖技術研發,調整養殖模式,充分發揮陸基圓桶養殖潛力,適當延長養殖周期,提高商品魚規格,錯開銷售高峰期,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曹巍,李兵部,何忠偉,等. 河北省大口黑鱸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河北漁業,2023(7):44-46.
[2] 畢威,趙孟杰,曹嘉博,等. 我國大口黑鱸養殖優勢、存在問題及發展措施[J]. 科學養魚,2022(3):1-2.
[3] 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 中國淡水鱸產業發展報告[J]. 中國水產,2021(3):40-48.
[4]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23[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
[5] 林仕梅,陳擁軍,周文豪,等. 大口黑鱸高質量發展之營養調控策略[J]. 飼料工業,2022,43(10):12-17.
[6] 黃超,章銘,楊虎城,等. 湘陰縣加州鱸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當代水產,2023,48(3):78-79.
[7] 黎建斌,黃健,楊瓊,等. 兩種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系統的養殖效果對比分析[J]. 河北漁業,2023(10):13-17,27.
[8] 張棋,鄒勝華,黃天樂,等. 大口黑鱸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模式的應用與分析[J]. 中國水產,2023(6):48-50.
[9] 陳乃瑞,陳柏娟,介百飛. 丘陵坡地陸基圓池大口黑鱸循環水養殖技術[J]. 水產養殖,2023,44(6):70-72.
[10] 劉興悅,吳波,張龍婷,等. 貴州山區鱸魚高位池養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8):83-85.
[11] 楊瑞,劉春玲,張磊,等. 大口黑鱸在陸基圓桶循環水和池塘兩種養殖模式下生長速度對比試驗[J]. 漁業致富指南,2022(7):69-72.
[12] 馮德軍,黃亨達,張宇笈,等.養殖密度對圓形循環水養殖池自清洗能力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23,39(19):267-276.
[13] 徐二寶. 池塘工程化圈養模式下養殖密度對大口黑鱸幼魚生長和肌肉品質的影響[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3.
[14] 張奇,侯杰,楊軍,等.池塘圈養密度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和健康狀況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22,46(5):671-678.
(責編:何 艷)
基金項目 蕪湖市科技計劃項目(2022ly15)。
作者簡介 汪煥(1989—),女,安徽碭山人,博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水產動物遺傳育種研究。
通信作者 段國慶(1984—),男,安徽肥西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水產動物遺傳育種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