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探究 (1921—1927)

2024-05-16 08:50:17趙虎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趙虎

[摘? 要]

20世紀20年代蘇聯實施的新經濟政策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共產黨當時接觸新經濟政策主要通過旅俄、旅歐和旅美等3個渠道。中國共產黨人對新經濟政策實行的原因、過程及其具體內容均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同時,中國共產黨通過報刊撰文和論戰、黨內教育培訓、革命紀念活動等方式對新經濟政策進行宣傳和介紹,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項理論的傳播和革命事業發展。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因新經濟政策在蘇聯國內的遭遇明顯減弱了對新經濟政策的宣傳。新經濟政策對于中國革命前途雖不再具有戰略意義,但中國共產黨與之相關的認識仍影響了未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新經濟政策;認識歷程;重要影響

[中圖分類號]? D23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24)02-0033-08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在20世紀20年代實施的一系列相對于原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新的經濟政策。從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決定實行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政策,到1928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后新經濟政策完全停止,新經濟政策對蘇維埃俄國的經濟恢復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產生了重大影響。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法和途徑對于一開始就確定“走俄國人的路”的中國共產黨而言,不能不引起重大關注。新經濟政策存在的這段時間恰恰是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漸進走向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渡時期,因此中國共產黨有機會,事實上也確實形成了關于新經濟政策較為清晰的認識。這些認識既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革命方式的基本看法,又深刻影響了未來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目前國內學界相關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新經濟政策的介紹和認識,關于中國共產黨闡釋和宣傳新經濟政策的研究則尚存不足。本文擬以新經濟政策存在時間,亦即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后為限,對中國共產黨認識和宣傳新經濟政策的過程和內容作一系統梳理和評價。

一、中國共產黨

接觸新經濟政策的渠道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潮洗禮并逐漸傾向和選擇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已開始關注十月革命的發生地俄國,并放眼北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時,蘇維埃俄國已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作為蘇維埃政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嘗試,新經濟政策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的視野。中國共產黨早期認識新經濟政策主要有以下3個渠道。

(一)旅俄知識分子和早期共產黨人親臨“新經濟政策的俄國”,了解到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情況。如瞿秋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1920年秋,以記者身份前往蘇維埃俄國實地考察,從第三方的視角見證了蘇俄經濟在新經濟政策引導下由困頓到逐漸復蘇的過程。1921年3至4月間,瞿秋白撰寫長篇通訊《共產主義之人間化——第十次全俄共產黨大會》,連載于當年6至9月的北京《晨報》。在回國之前,瞿秋白撰寫了總標題為《蘇維埃俄羅斯之經濟問題》的一系列文章。這些文章陸續在北京《晨報》、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其中報道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情況及其對蘇聯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影響的內容,促進了國內知識界特別是早期共產黨人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1922年11月,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列寧在大會上介紹了布爾什維克黨實行新經濟政策以來的巨大成就和經驗教訓。陳獨秀作為中共代表團團長,與王荷波、劉仁靜一起出席了此次大會。劉仁靜后來回憶,列寧因身體原因“只能重點講一個新經濟政策問題”,列寧作完報告后第二天,代表團就從大會公報上讀到了英譯文,從而“進一步領會了列寧報告中對俄國新經濟政策的闡述”。

(二)旅歐中國共產黨人在了解俄國革命的過程中開始接觸新經濟政策。如周恩來在1920年11月初到歐洲時采訪國際新聞、撰寫通訊,在《益世報》報道有關俄國十月革命后歐洲的政治和思想狀況。1921年8月24日,周恩來撰寫的通訊《西俄大旱之慘狀》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所遇到的內政外交上的困難深表關切與同情,詳細報道了蘇俄政府不遺余力進行救災的種種措施,認為列寧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可謂通權達變,以求改造后新俄之漸進的建設,與方革命后之急進步驟,大有分別矣”。1922年12月,周恩來還以“伍豪”之名,在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機關刊物《少年》上發表文章質疑旅法華人中的無政府主義者,為俄國新經濟政策正名。此外,趙世炎在1923年初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趙世炎在莫斯科期間除領導中共旅莫支部和旅俄青年團工作外,還在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撰文介紹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1924年3月、6月,趙世炎先后在《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上發表《世界與列寧與列寧主義》《列寧》等文章,論述了列寧主義誕生的社會歷史根源及其精華內容,同時還介紹了“由軍事共產主義移變為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這個俄共(布)歷史中的“關鍵”事件。

(三)張聞天在美國轉譯發回國內有關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是當時中國知識界和中國共產黨了解新經濟政策的重要消息來源。1922年8月20日,張聞天前往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勤工儉學,在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的同時,初步了解到新經濟政策的有關內容。1922年,英國曼徹斯特“The Manchester Guardian Commercial”的特刊“Reconstruction in Europe”翻譯了經列寧審定的蘇俄人民外交部新聞股主任梅斯克所著《蘇維埃俄羅斯政策之發展——蘇維埃共和國經濟計劃自白之一》一書。該書詳細闡述了俄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和實行后的變化,還從理論上闡述了為何要實行這個政策轉變。張聞天恰好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圖書館看到了此書稿,認為非常有理論價值,遂于1922年9月將譯文寄回中國,后連續發表于1923年1月18日、19日、21日《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有研究表明,“這是張聞天首次了解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也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國內的首次系統性傳播”。

以上三途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接觸和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基本途徑,也是新經濟政策在中國傳播并開始為人所知的重要起點。其中以瞿秋白、張聞天等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前的首創工作尤為重要,其客觀的報道、直接的文本介紹讓中國知識界和初生的中國共產黨及時了解到俄國十月革命后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實行的實際情況。

二、中國共產黨人

對新經濟政策基本內容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在經由各種途徑接觸和系統了解了新經濟政策的同時,對新經濟政策實行的原因和全過程,及其具體政策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其實質和意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新經濟政策實行的原因。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意識到,實行新經濟政策是出于無產階級革命戰略的需要,是從俄國實際情況出發的重要舉措。瞿秋白有一個本質性的概括:“環境變,蘇維埃政府的經濟政策亦變,就是達到最終目的的共產主義之方法,亦隨之而變。”瞿秋白很清楚,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一方面是俄國的特別現象,一方面亦是普通的原則”,從落后的經濟生產狀況和無產階級政權面臨的政治困境出發,新經濟政策既“可以為革命的策略”,又“可以為經濟建設的合理政策”。陳獨秀則認為,新經濟政策對于“產業文化落后的俄羅斯”來說,“是運用此政權以創造無產階級的經濟力,以建筑共產社會物質的基礎”的重要一步。惲代英在研究新經濟政策后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是因為“列寧本是認定了在產業后進的國家不經過相當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不能進于最低度的共產主義的”,所以“產業后進國家可以實現共產主義,但必須用新經濟政策做他們中間一個長的階梯”。周恩來則“根據于經濟狀況的必然性和共產革命的可能性而來斷定新經濟政策”,指出“俄國之施行新經濟政策,其在事的根據上,實有極重要的來源可說”,并歸納了包括工農業落后腐敗、反革命破壞等在內的7條原因,解釋了新經濟政策實行的“勢所必至”。

(二)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和意義。列寧把新經濟政策視為尋找社會主義經濟和小農經濟的結合點時謹慎采取的“戰略退卻”。中國共產黨人也認同新經濟政策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必要性讓步。李達認為,新經濟政策的方法及其對待農民的態度“是無背于共產主義的”。瞿秋白直接指出,“新經濟政策乃自資本主義過渡于社會主義的一種方式”,“無產階級革命后,采用此種國家資本主義,并非從社會主義退一步而恢復私人資本主義,乃進一步而實行社會主義”。陳獨秀直言:“新經濟政策之實現,是為著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對資產階級一個很大的讓步。這個讓步在當時的環境是必需的,其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損害。”惲代英也認為,新經濟政策“只是產業后進國要實現共產主義的,所必然應采取的法則”。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將之與共產主義的前途命運相聯系。周恩來指出,“新經濟政策在理論上也決不會妨害共產革命的進行的”,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帶來的無產階級國家的財富增長更是“完成共產革命促進共產主義的一條捷徑”。瞿秋白則看到了新經濟政策對于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意義,認為新經濟實行下“國家的集合經濟”的發展終究能戰勝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消滅商業”,“趨向共產主義”。

(三)新經濟政策的具體內容。中國共產黨人對新經濟政策所涉及的國家資本主義、合作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等內容均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關于國家資本主義及其性質,列寧認為在“政治上是由掌握運輸業和大工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前提下,“有可能通過私人資本主義(更不用說國家資本主義)來促進社會主義”。瞿秋白在認識俄國經濟發展實際的基礎上,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國家資本主義是“由無產階級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為在經濟上征服私人資本主義之手段”。周恩來指出,由于“俄國的政權固握在工人階級的手中”,所以新經濟政策“只是要以國家資本主義來領路好走向共產主義”。惲代英則準確看到,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仍以國有精神運用他”,“但產業國有,必須國家的主權操于代表生產者(工人,農人,及一切為社會利益而勞動的人)的人手里”。所以他判斷,國家資本主義并未使俄國回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俄國的政權,還是牢牢地握在共產黨手里,他們不能讓私人資本家像在別的資本主義國家中一樣,無政府般生長發達;他隨時可以干涉管理他們”。關于合作社,列寧認為在蘇維埃政權下,“合作社這一商業形式比私營商業有利,有好處”,“便于把千百萬居民以至全體居民聯合起來,組織起來”,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中國共產黨人相信并接受了列寧的觀點。瞿秋白認為,“協作社等的發展日益減少私人商業資本的勢力”,會促使蘇聯經濟的發展最終走向社會主義。陳獨秀則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合作社與資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合作社有所不同,認為“僅僅在蘇維埃俄羅斯境內,合作社才能照著工作組織計劃去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底下,他才能有安全的生存和作用”。關于商品經濟,列寧強調“應當把商品交換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杠桿”。瞿秋白在分析新經濟政策的商業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時指出,新經濟政策容許的“商業自由”并非完全資本主義的,“蘇聯國立企業完全是社會主義的生產”,但是實行的“決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在社會主義工業大生產下,新經濟政策之下的商業“必然使農村經濟逐漸的社會主義化,而不是資本主義化”。趙世炎也認為,新經濟政策實行后,“蘇俄生產的管理,完全在國家權力之下”,而且相較于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危機,實行新經濟政策的“蘇俄工農生產日益進步”。

中國共產黨人當時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不可謂不清晰。這些認識成果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指導思想發展和革命活動開展的重要理論資源,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繼續認識、研究俄國革命經驗和新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條件。

三、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宣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共產國際指導下,經過中共二大、三大,不僅確立了民主革命綱領,而且開始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孫中山對于新經濟政策早已有所接觸和認識。國共合作開始后,孫中山將新經濟政策與他所提倡的節制資本的民生主義相提并論,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這一時期國內知識界不乏對新經濟政策的宣傳,如中華職業教育社發起人顧樹森1924年赴俄考察,正值頂峰時期的新經濟政策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歸國后,他立即遍查和研究關于新經濟政策的資料,在1927年撰寫并由中華書局出版了《蘇俄新經濟政策》一書。該書分三編敘述蘇聯新經濟政策的原則、內容、實施經過和相應經濟政策的變遷,同時專門論述了蘇聯的合作運動和各種合作事業等。書中提醒人們,“要知道他們試行共產政策失敗以后,就用新經濟政策來補救”,“要知道他們的新經濟政策就是允許恢復一部分資本主義的余地”。新經濟政策在國內進一步產生影響的同時,又遭到其他非科學學社會主義思潮和力量的反對。在新的革命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通過報刊撰文和論戰、黨內教育培訓、革命紀念活動等方式進一步對新經濟政策進行宣傳介紹,促進了該項理論的傳播和國民革命的發展。

(一)中國共產黨人在報刊雜志上撰文評介、宣傳新經濟政策,并批駁其它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誤解和非難。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其支部后,蘇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和馬克思列寧主義一道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及其刊物的宣傳重點。1923年6月《新青年》季刊創刊后,第一期的“共產國際號”介紹了列寧和共產國際的東方革命理論。第二、三期刊登了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著的《俄國新經濟政策》,及布哈林著的《社會主義的社會之基本條件和新經濟政策》,介紹了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情況。面對國內外誤解和非難新經濟政策的觀點,中國共產黨人積極表明擁護俄國革命的態度,并為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為新經濟政策辯護。1923年,針對羅素《先進國之社會主義觀》中認為俄國布爾什維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僅是國家資本主義”、否認其革命性的觀點,瞿秋白在當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中撰文反駁,指出“俄國現行之國家資本主義,僅僅是經濟上的過渡制度,無產階級的獨裁制,也僅僅是政治上的過渡制度而已”。國共合作開始后的1924年5月,陳獨秀在與張東蓀、梁啟超的論戰中,撰寫《答張君勱及梁任公》一文,反駁以張君勱為代表的對新經濟政策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誤解,闡述了自己對于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和意義的認識。1924年7月,趙世炎回國領導中共北京區委工作和組織工人運動。在國共合作期間,趙世炎也曾專門撰文駁斥帝國主義對蘇聯新經濟政策的“謗言”。面對“醒獅派”站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立場,否定俄國革命和新經濟政策,1925年10月,蕭楚女撰寫《顯微鏡下之醒獅派》對其錯誤認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判。

(二)中國共產黨在黨內外的教育活動中積極宣講新經濟政策。如1924年7月6日至8月31日,回國后在上海大學任教的瞿秋白受邀參加上海大學參與發起、以上海學生聯合會名義舉辦的夏令講學會。瞿秋白在此期間向上海各校同學和進步青年講授《社會科學概論》《新經濟政策》等課程。據載:“當他介紹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時,由于是親身經歷過來的,聲情并茂,吸引了眾多聽講者。”國共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利用黃埔軍校、中央政治講習班、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場所進行政治教育、培養革命干部、宣傳黨的主張。在開展一般性的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教育外,這些機構還開設《帝國主義》《社會主義》《蘇聯研究》《新經濟政策》等相關課程。黃克誠回憶自己1926年初入政治講習班時,就提及“蘇俄新經濟政策”是所學政治課之一。蕭楚女1926年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授課時,其《社會主義概要講義大綱》中,列寧主義及新經濟政策等內容赫然在列。時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的毛澤東不僅在廣州農講所主持編輯出版了《列寧與農民》《蘇俄之農業政策》《俄國農民與革命》,還在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后開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繼續講授俄國十月革命、蘇聯農民和土地問題等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新經濟政策在大革命中的影響。

(三)中國共產黨在紀念十月革命和列寧的活動中宣傳和評價新經濟政策。紀念活動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動員、凝聚政治共識、表達政治主張的重要方式。大革命前后,中國共產黨通過紀念十月革命和列寧的活動宣傳新經濟政策,并將其與黨的革命主張和任務相聯系。如1922年11月7日,《先驅》第13號特設“蘇維埃俄羅斯五周年紀念號”,發表了施存統的譯作《勞農俄國問答》,系統闡述了蘇維埃國家的性質、政權組織、法律,以及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介紹了新經濟政策的偉大成就,駁斥了反動勢力對蘇維埃俄國和新經濟政策的種種污蔑。1924年列寧逝世當年,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周年之際,任弼時在11月8日出版的《中國青年》“蘇俄革命紀念特別號”上發表《蘇俄經濟政治狀況》等3篇文章,用詳實的圖表數據證明了新經濟政策對經濟恢復和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成效,并認為新經濟政策“實行之后,國內工農生產力之發展甚速。這是真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酌量實際情形,變更策略,以求達到最后目的的成功”。列寧逝世后,國內舉行相應的追悼和紀念活動。1924年3月9日,惲代英出席國民黨上海執行部聯合各團體舉行的追悼列寧大會,在該會特刊上發表《列寧與新經濟政策》,認為“這可以暗示產業后進國實現共產主義的方法”。1927年創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布爾塞維克》在十月革命爆發10周年的11月7日出版第三期,特設“十月革命紀念周”欄目,登載了《蘇聯政府十月革命十周年紀念之十大政策》《十月革命之第十周年》等文章,回顧了舊俄羅斯專制、帝國主義大戰、十月革命、反動勢力極兇猛的反攻、新經濟政策等內容,著重指出十月革命10年來的成績中“最重要的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此時,中共中央已開始反思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并借回顧和宣傳新經濟政策,為迎接業已到來的土地革命戰爭新階段作好理論準備。

四、中國共產黨

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變化及原因

大革命時期正是蘇聯新經濟政策發生轉軌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列寧逝世后,隨著新經濟政策作為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手段逐漸停止,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關注度也明顯降低。以康文龍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三卷本《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編(1917—1927)》為例。該書匯編了1917年之后的10年里見于各種載體的中國對列寧本人論著、對列寧學說的闡述、對列寧和俄國革命情況的介紹等內容共922篇。稍加檢視后可以發現,題名中含“經濟”的共有22篇,其中1924年前有16篇,之后有6篇;含“新經濟(政策)”的共13篇,其中1924年前有9篇,之后有4篇。可見,大革命時期蘇聯經濟情況、新經濟政策在中國知識界及中共黨內認識和宣傳的比重有明顯下降。

這一狀況的出現主要與新經濟政策在蘇聯國內的遭遇有關。1924年初列寧去世后,新經濟政策雖然仍在繼續施行并偶爾有所拓展,但聯共(布)黨內和共產國際內部對于新經濟政策的態度已然開始發生變化。在聯共(布)黨內,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開始懷疑甚至否認新經濟政策的社會主義性質,遭到布哈林的反對;布哈林雖然繼續捍衛和闡釋新經濟政策的意義,但其影響很快被持反對意見的斯大林蓋過;斯大林的態度由維護新經濟政策到否定新經濟政策,最終主張終止新經濟政策、通過加速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過渡到社會主義。隨著斯大林在黨內政治和理論斗爭中擊敗布哈林取得最后的勝利,新經濟政策最終被徹底廢止。中共黨內在列寧逝世后注意到了這種變化。1926年,由鄧中夏主編的《工人之路》在1月31日、2月1日兩期中以《蘇聯經濟狀況與其應行政策》之名,連續刊載斯大林在聯共(布)十四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斯大林在報告中闡述國民經濟發展的任務是“把我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在國民經濟中保證社會主義成分對資本主義成分的決定性優勢”“保證蘇聯國民經濟在資本主義包圍的環境下具有必要的獨立性”;在階級關系上則是“保證無產階級和貧農同中農結成聯盟”及占據領導地位,并“在政治上孤立和在經濟上排擠富農和城市資本家”。正如斯大林所言,蘇聯“在經濟發展上已進入新經濟政策的新時期,進入直接工業化的時期”。既然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逐漸偏離新經濟政策的軌道,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關注逐漸下降也就可以理解了。盡管中國共產黨在列寧逝世后的宣傳紀念活動中仍有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但整體上還是以概括列寧的革命學說和革命貢獻,并以表達繼承列寧革命遺志、致力國民革命,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目的為主。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關注的變化反映了中國革命所遭遇的現實困境。一方面,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和新經濟政策為國共合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列寧和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的指導幫助下,中共三大接受共產國際意見,正式確立了與國民黨全面合作和建立民主聯合統一戰線的方針,并積極推動國民黨改組。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在促成“國民黨真正成為國民革命運動的領袖”,包括大革命后期在國民黨內扶植和壯大國民黨左派的同時,卻存在使中共喪失自身獨立性和放棄革命領導權的危險,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中遭到失敗的重要理論根源。

另一方面,聯共(布)黨內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斗爭,涉及對待列寧新經濟政策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轉向的問題,也影響到共產國際關于中國革命的方針政策。聯共(布)黨內關于新經濟政策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問題的爭論,在1926年底召開的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全會上仍在繼續。作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的季諾維也夫因堅持新經濟政策的“退卻”性質,和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內取得完全勝利的觀點,隨后被解除一切職務。此外,全會討論的關于中國革命的非資本主義前途、作為中國革命中心問題的農民問題、在農村中實行土地國有化的革命綱領等內容,也與蘇聯國內防范新經濟政策帶來的資本主義傾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共中央完全接受了全會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這意味著新經濟政策在中國共產黨未來的革命斗爭中只能是純粹的經濟斗爭手段,而不再具有走向社會主義革命前途的戰略意義。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國民黨右派分裂國共合作、破壞革命的危機也在涌現,作為中國共產黨上級的共產國際卻無法給出真正有效的應對辦法。在國共合作和土地革命問題上,來自共產國際內部的爭論影響到了中共黨內,最終導致聯合陣線方針的放棄和大革命的最終失敗。這一后果雖然與新經濟政策和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沒有直接關聯,但內在的理論邏輯卻是絲縷相關的。

五、結語

綜上,從1921年到1927年也就是新經濟政策存續的這段時間,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關注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在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全方位的認識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大革命時期,新經濟政策成為中國共產黨宣傳列寧主義、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的重要內容;隨著新經濟政策被停止,中國共產黨幾乎不再予以宣傳。同時,對新經濟政策認識的過程又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黨內宣傳教育、進行政治動員、推進革命斗爭的過程,在革命指導思想上則是一個逐步走向理論自覺過程的開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對未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同樣產生了重要影響:影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共中央領導人關于“消滅資本主義”之后再“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仍有新經濟政策的影子;還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思想,中國共產黨基于蘇聯放棄新經濟政策而采取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驗,同樣快速進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個體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共產黨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所具有的最重大意義在于:中國共產黨同步感受了新經濟政策指導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作用,這是未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思想資源。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主席、政府總理穆加貝時,反思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歷史,指出:“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一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這既有對新經濟政策在蘇聯的遭遇的惋惜之情,也無疑包含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吸取歷史教訓、走得更遠更好的信心。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沈? 陽)

1921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關于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大會根據列寧的報告通過了《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決議,決定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1921年10月17日,列寧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直接指出:“新經濟政策就是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轉而恢復資本主義。”參見《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6頁。

相關研究著作可參見瞿秋白紀念館編:《瞿秋白研究(6)》,學林出版社,1994年;瞿秋白紀念館編:《瞿秋白研究(11)》,學林出版社,2000年;魯法芹:《<東方雜志>與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問題、視野與范式》,人民出版社,2016年;覃采萍:《張聞天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相關研究論文可參見張建榮:《瞿秋白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張培森:《張聞天與列寧新經濟政策》,《炎黃春秋》2007年第5期;石然、方妍:《論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認識》,《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第5期;靳書君、孫興芳:《20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界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觀察、研究與思考》,《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年第3期;李天華:《惲代英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的地位》,《黨史研究與教學》2015年第3期。

姚守中、馬光仁、耿易編著:《瞿秋白年譜長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9頁。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研究資料》第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3—19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南開大學編:《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17—218頁。

同上,第488—492頁。

《趙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3頁。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1900—1976)》(上),中共黨史出版,2010年,第32頁。

覃采萍:《張聞天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60頁。

同上,第451、452頁。

《陳獨秀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74頁。

《惲代英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4、155頁。

《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第489、491頁。

《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75頁。

《李達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3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二卷,第599頁。

《陳獨秀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7頁。

《惲代英全集》第六卷,第154頁。

《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第490、491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二卷,第603頁。

《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14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二卷,第598頁。

《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第490頁。

《惲代英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7頁。

《惲代英全集》第六卷,第154頁。

《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07頁。

同上,第768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4頁。

《陳獨秀文集》第二卷,第568頁。

《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14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四卷,第122、123頁。

《趙世炎文集》,第286—287頁。

孫武霞、許俊基編:《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資料選輯》(1919—1924),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7頁。

康文龍主編:《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編(1917—1927)》(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2173—2174頁。

顧樹森:《蘇俄新經濟政策》,中華書局,1924年,第2頁。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8頁。

《陳獨秀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4—46頁。

《趙世炎文集》,第28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52—599頁。

王鐵仙、劉福勤主編:《瞿秋白傳》,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4頁。

《黃克誠回憶錄》(上),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第24頁。

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資料選編》,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0頁。

同上,第82頁。

董寶良主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6頁。

光亮譯:《勞農俄國問答》,《先驅》第13號(1922年11月7日)。參見康文龍主編:《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編(1917—1927)》(中),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922—932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任弼時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9頁。

弼時:《蘇俄經濟政治狀況》,《中國青年》1924年第52期。

《惲代英全集》第六卷,第155頁。

《十月革命之第十周年》,《布爾塞維克》1927年第1卷第3期。

《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編(1917—1927)》(下),第1832—1834頁。

《斯大林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30—232頁。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9頁。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17—1927)》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20年,第450頁。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頁。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青青国产在线| 欧美啪啪网| 99在线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黄色福利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欧美一区国产| 欧美笫一页| 天堂成人av|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在线看AV天堂|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99激情网|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亚洲黄网视频| 91青青视频|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青榴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91美女视频在线|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日韩二区三区无|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好吊日免费视频| 日韩中文欧美|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www|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看|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