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霞
幼兒美術欣賞活動包含名畫欣賞、工藝美術作品欣賞、雕塑作品欣賞等內容,其中名畫欣賞活動可操作性強、主題內容豐富,是幼兒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的首要選擇。在班級美術區開展名畫欣賞活動,能夠讓幼兒與藝術大師近距離“對話”,引導幼兒感受美、體驗美,提升幼兒對美的敏感度和表達能力。
一、幼兒名畫欣賞活動的問題分析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幼兒名畫欣賞活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師自身在藝術欣賞等方面的美術理論素養缺乏;第二,投放的名畫大多根據作者的知名度進行排序,效果適得其反;第三,教學環境單調,幼兒無法沉浸在創作的氛圍中;第四,材料、工具的數量和種類缺乏,導致幼兒的創作形式單一;第五,作品評價方式片面,大多數教師習慣于從成人視角出發,過分關注作品的色彩、線條、形狀等繪畫技巧,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價值內涵。基于此,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幼兒園名畫欣賞活動,經過實踐研究,我認為可以從教學策略著手進行調整。
二、幼兒名畫欣賞活動的具體教學策略
1.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
要提升名畫欣賞中教師的美術素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學習活動,幫助教師轉變思維認知。我們可以邀請專家來園開展相應的專題講座,幫助教師掌握名畫的教育價值和內涵。接著,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園本教研活動的專業引領,組織教師圍繞“名畫欣賞有何特點”“如何實施名畫欣賞”等問題展開研究與對話,引發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互動研討中辨析問題的原因,并尋找對策,直觀深入地分析實踐中的真實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班級名畫欣賞的內容、形式及方法。
2.挑選適宜的名畫作品
造型夸張、形象生動、和幼兒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名畫作品更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發其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根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征有針對性地投放適宜的作品。比如,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審美經驗和創作能力,教師可以投放吳冠中的名畫《紅梅》,組織幼兒自主探索賞析,與同伴交流感受,進行創意表現。
3.創設多元開放的藝術環境
開放、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更能引導幼兒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創設環境時,我們可以將美術區、自然角、簽到處、戶外環境等區域進行有機聯動,滲透名畫欣賞元素,通過采用平面與立體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整合式的活動空間。比如,大班幼兒在欣賞吳冠中的《竹林春筍》后,可以通過美術區或自然角觀察竹林春筍的自然美。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進行創作,并將創作好的作品布置在美術區、廊道等空間,讓幼兒置身在名畫欣賞的氛圍中,獲得自主、多元的審美體驗。
4.投放豐富多樣的材料和工具
在名畫欣賞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材料的豐富性,還要關注幼兒對材料的興趣點。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需求以及名畫欣賞活動的主題投放各種材料和工具,方便幼兒欣賞后自由創作。比如,小班幼兒在欣賞名畫《迎春花》后,教師可以提供宣紙、滴管、顏料、黏土、皺紋紙等材料和工具。有的幼兒用滴管印染迎春花,有的幼兒用樹枝和皺紋紙捏制迎春花,產生了不同的審美體驗和創作效果。
5.多感官體驗,多形式表達
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名畫欣賞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情景表演、音樂熏陶等方式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對話”名畫中的大師,啟發思維、激發創造力。當幼兒的感受和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用一些適合自己的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這種符號不一定局限在繪畫,還有撕、貼、剪、搓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中班幼兒在欣賞凡·高的名畫《向日葵》后,將彩紙撕貼和黏土塑形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材料進行多元表現。
6.注重分享與評價
分享交流是幼兒提升名畫欣賞內涵和價值的重要環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從兩方面打造分享與評價的過程:一是快樂分享,重在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興趣;二是知識經驗的獲得,即通過交流分享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繪畫技巧。幼兒與同伴進行分享的過程不僅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更是思維碰撞的過程。
幼兒園的名畫欣賞活動還可以更完善、更多樣,教師可以繼續從不同年齡段及不同維度入手,打造立體、多元的幼兒園名畫欣賞活動,基于幼兒情感表現與表達的原則,豐富幼兒的審美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的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