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
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欣賞環節是創作與表現的先導環節,也是美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充分支持幼兒感知欣賞對象,教師應結合幼兒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欣賞素材,愉悅幼兒的審美情感,支持和指引幼兒的感知體驗,引導幼兒在欣賞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一、選擇欣賞素材,把握呈現方式
幼兒美術欣賞的內容包括名家作品、建筑環境、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等,教師應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征、生活經驗等選擇適宜的欣賞素材。
此外,受AI等新興技術蓬勃發展的影響,幼兒美術活動的欣賞素材呈現出多樣態、多功能、使用便捷等特點。但由于幼兒的審美感受具有直接性的特點,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給幼兒呈現實物,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充分創設條件和機會,將實物展現與信息技術相互滲透、靈活運用,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
二、愉悅審美情感,增強審美體驗
1.營造審美氛圍,悅納幼兒表達
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用愉悅積極的態度同幼兒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美好事物,并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尊重并傾聽幼兒的想法,即使觀點存在差異,也悅納他們的表達,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小班撕貼畫活動“可愛的我”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和同伴通過表情互動的方式觀察喜、怒、哀、樂不同情緒發生時五官的變化,提升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力。
2.回顧生活經驗,喚醒審美體驗
幼兒最真實的體驗莫過于生活中的熟悉經歷。教師要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并巧妙結合視頻、問答、圖片等形式,建立起欣賞對象與幼兒已有經驗的連接通道,更好地將幼兒的經驗融入到欣賞對象當中。以中班美術活動“波點南瓜”為例,教師可以在欣賞前與幼兒進行問答互動,將七星瓢蟲身上的圓點與南瓜表面的波點進行對此,便于幼兒更形象地理解。
3.滲透文化知識,幫助幼兒理解
提升幼兒的審美興趣和感受,離不開對欣賞對象背后文化的了解。教師應深挖欣賞對象背后的內涵價值,如社會變遷、創作意圖等,以視頻、圖片的方式呈現給幼兒。比如,在大班美術活動“潮汕英歌舞”中,教師可以邀請專業的英歌舞表演者現場為幼兒表演并講述專業知識,通過真切的接觸,讓幼兒觀察并感受他們臉上特色的妝容、服飾以及帥氣的舞姿。
4.創設適宜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故事講述等方式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美術欣賞活動中。比如,在大班美術活動“古老的青花瓷”中,教師引導幼兒在好玩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戲“小小考古學家”中,通過輕松、愉快的方式了解唐、宋、元三個朝代的青花特點。
三、提煉藝術語言,引導審美體驗
1.遞進式欣賞
幼兒對美的感知具有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從簡化概括到精細分辨、從具象感知到聯想感知等特點,教師可以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開放式提問。比如,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給他們線索,引導其觀察欣賞對象,在腦海中形成初印象。
2.多感官探索
美術欣賞本質上是集視、聽、嗅、味、觸等多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絕不僅僅是單純視覺的運用。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調用多感官進行藝術欣賞,幫助他們在感受的過程中形成藝術通感。比如,在小班撕貼畫活動“可愛的我”中,教師可以播放兒歌《小手拍拍》,讓幼兒邊聽歌邊指五官,在聽覺、視覺、觸覺的多重作用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3.靈活觀察
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對比觀察法、順序觀察法等,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方法,幫助其更深入地理解欣賞對象。比如,在大班美術活動“馬頭墻”中,教師可以選擇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圖片,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對比觀察,加深幼兒對墻的認識和感知。
4.發揮想象
幼兒觀察欣賞對象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的創作經驗展開想象。比如,在中班美術活動“遇見米羅”中,教師通過提問“你能在畫中,看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為幼兒在后續的創作中大膽表現,創作出生動自然的作品做鋪墊。
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審美欣賞和藝術創作的潛質。然而,如何喚醒幼兒與生俱來的審美和藝術本能,便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支持并引導幼兒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和體驗。